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大戲下鄉,劇團開張

央視國際 (2006年04月28日 11:51)

  大戲下鄉,劇團開張

  進了臘月門,天氣自然是越來越冷,可湖北省襄樊市豫劇院的下鄉演出卻是熱火朝天,一大早,裝車的裝車、搭臺的搭臺,忙的不亦樂乎,他們啊,又要下鄉演出嘍!帶領他們下鄉的就是雷劍朝。雷劍朝,湖北省襄樊市豫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

  送戲下鄉,是襄樊市豫劇院多年來一直堅持的傳統。自打1994年開始,豫劇院每年的送戲下鄉演出都不會少於150場,已經堅持了十幾年“三下鄉”義務為老百姓服務。

  雷院長説,以人民為母親,視大地為娘家、上山上到頂、下鄉下到底。這兩句話意味深長。樸素,實在,又讓人感動。一句豪言壯語容易啊,可是要堅持了150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你算算,150場,合著平均是兩三天一場啊。你再想想,山那麼高,路那麼遠,這兩三天一場的戶外大戲,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全市鄉鎮到處都有他們的足跡,除了在襄樊演出,他們的足跡還到廣州,海南等地。

  襄樊市太平店鎮大集上,豫劇團的演員們要為當地的老百姓演上一場大戲。這不看不知道,一看還真熱鬧,十里八鄉的鄉親們早早地就趕過來,也不知是啥有這麼大的魅力,一眨眼就是黑壓壓的上萬人,當真是熱火朝天那。聽,那邊的鑼鼓點歡快地敲起來了!如今紅紅火火倍受百姓歡迎的襄樊豫劇院,幾年前曾經面臨的是要解散的命運。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襄樊豫劇院的前身是襄樊市實驗豫劇團,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一度滑入低谷。團內封箱息鼓,工作癱瘓,三年沒演一場戲,沒有一分錢收入。演職人員人心渙散,有的跳槽改行有的賭博摸牌,院內雜草叢生,雞犬不寧,成了文化系統有名的老大難單位,市裏幾次決定撤消這個團。

  1980年雷劍朝從河南一個縣劇團來到襄樊,靠著每月44塊工資,一個月下來總有那麼幾天接濟不下去。背井離鄉,臉皮子又薄,怎麼辦?揀牙膏皮,到飯店吃別人剩飯,給報社寫笑話掙錢,靠著這三招,雷劍朝十分艱難的度過了困難時期。1994年雷劍朝被評為全國首屆豫劇十大名丑,那段日子,正是劇團最艱難的時候,剛剛走馬上任的雷劍朝卻認為,劇團要想有起色,必須在節目的質量上狠下功夫!

  經過幾年艱苦改革和拼搏奮鬥,豫劇院起死回生,恢復了勃勃生機。先後創作生産10台大戲、4台小戲小品,在各項比賽中榮獲全國性獎勵5項,省級獎勵21項,市級獎勵30多項,上山下鄉巡迴演出在全市城鄉形成廣泛影響。1996年至2001年連續六年被表彰為“湖北省上山下鄉巡迴演出先進單位”,1998年被湖北省人事廳、文化廳聯合授予“湖北省文化先進集體”榮譽稱號,1999年被湖北省委宣傳部命名為“湖北省送戲下鄉十佳示範劇團”,2001年又被湖北省文化廳表彰為“全省十佳劇團”。雷劍朝,當了近10年的團長,酸甜、苦、辣全都有,他腦子靈,能吃苦,大夥抬舉,“把事業幹火,把家底幹厚,把職工幹富”這是雷劍朝自己給自己提出的責任。

  十幾年來,劇院在逐步走出困境的同時,還堅持深入持久地開展送戲下鄉活動,在湖北省乃至全國産生了影響。每年秋天他們就對送戲下鄉活動作出安排部署,元旦、春節期間把送戲下鄉活動推向高潮,而且重點是襄樊市的谷城、保康、南漳等鄂西北山區貪困地區和少人問津的偏遠角落。在送戲下鄉活動中,他們急農民之所需,送農民之所用,在講求實效上下功夫,主動配合黨委、政府的工作中心,抓住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熱點、難點,選準農村文化與經濟的結合點,創作排練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真正發揮了寓教娛樂的作用。與此同時,他們還與青島海爾集團等商業,企業單位通過“文藝搭臺、經貿唱戲”的聯姻方式,聯合在農村基層舉辦了“送戲、送貨下鄉”活動,既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又引導農民消費行為,啟動農村市場,扎紮實實地幫助農民文化脫貪、經濟致富。

  同志們下鄉演戲總是想著不給群眾添麻煩,生活都很艱苦。有的同志累病了撥下吊針就上臺演出。演出最多時觀眾達到兩萬人,最少時觀眾只有2人,有些演員為滿足農民的要求,爬上1500多米的大高山,為單家獨戶的農民演出。很多群眾被他們這種“老八路”作風感動得流下了熱淚,高興地把送戲下鄉活動稱為“百年不遇的文化盛會”和“送到門口的文化快餐”。1998年8月長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時,他們用最快的速度編排了一台反映軍民抗洪題材的節目,組織演出隊奔馳1000多裏趕赴荊州監利縣尺八鎮長江大堤,慰問堅守抗洪前線的軍民,受到沿線官兵和群眾的熱烈歡迎,《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在頭版顯著位置進行了報道。2002年新春伊始,他們又推出“行千里、到百村、進萬戶”的送戲下鄉演出活動,山區農民激動地説:他們是“三個代表的宣傳隊、百姓的貼心人”。

  一名優秀的演員,一位出色的院長,帶出了一支好隊伍,唱活了臺上台下的一台好戲,走出了一條好路子,這就是雷劍朝和他的豫劇院,風裏,雨裏,炕頭,山頂到處留下了他們腳印,老百姓歡迎他們,老百姓也感激他們。他們的一路歡歌笑語帶去了我們黨對老百姓的關切和問候,我們也希望像雷劍朝和他的豫劇院一樣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的老百姓生活也越來越好。

責編:肖闊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