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三集 圖強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30日 21:48 來源:CCTV.com

1904年的初春,皖南山區的茶樹上已經有了新綠,十二歲的少年胡洪骍走過績溪縣連片的山嶺,他的目的地是上海。一千多年以來,無數胡洪骍的老鄉走過這樣的山路,或是坐船沿富春江而下,去大城市的小店舖做學徒,最後成為鹽商、茶商或者當鋪的朝奉。

胡洪骍的父親早逝,由寡母養育長大,兄長在上海經營一個小茶莊。胡洪骍四十歲那年這樣感嘆當年翻山越嶺時的心情:“我就這樣出門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裏去尋找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零零的一個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個慈母的愛,一點點用功的習慣,和一點點懷疑的傾向。”他要去上海讀書。

二十世紀初膠片上模糊的上海已經有了萬國都會的氣度,每天到這裡的,既有世界各地的冒險家,也有從全國各省來的鄉下人。初到上海,徽州少年拍下了自己生平第一張照片,不久前他的打扮還被人笑話是鄉下人,但這裡也是他的夢想之都。在胡洪骍到達上海的那一年,沿襲千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全國的新式學堂已經有四千兩百多所,學生約26萬人。胡洪骍也將進入新式學堂學習外語、時政、數學等父輩們從未接觸的課程,一些從國外回來的留學生還帶來了些新式歌曲,記錄當時知識分子對國家興亡的責任感,學習現代文明的緊迫感。

黑奴紅種相繼盡,惟我黃人鼾未醒。古老中國接觸到現代文明的過程,也伴隨著外國的堅船利炮輸送來租界、不平等條約、鉅額貿易逆差和屈辱。

讓胡洪骍心中産生震撼的,還有學堂裏的課外讀物《天演論》。曾在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留學的嚴復,翻譯了英國哲學家赫胥黎的著作《天演論》,出版後沒幾年就風行全國。從胡洪骍日後的自傳中可以看到這本書對一代人的影響:“這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公式確是一種當頭棒喝,給了無數人一種絕大的刺激。幾年之中,這種思想像野火一樣,燃燒著許多少年人的心與血。”

胡洪骍為自己改了一個名字,叫胡適,字適之。

胡適走出績溪鄉下去求學的這年,上海的《東方雜誌》創刊,為了和上海當時的報業巨頭《申報》、《新聞報》競爭,雜誌採用了自製的銅版攝影插圖,這是中國最早的攝影出版物。通過雜誌,在上海就可以看到發生在北方渤海灣裏的一場戰爭。1904年冬天,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在中國的殖民地,在大連、旅順爆發戰爭,懦弱的清政府竟然宣佈保持中立。

此時,在日本留學的湖南詩人楊度認識了流亡海外的革命家孫中山,並把自己的好友黃興介紹給他認識,促成了兩位反清領袖的聯盟。日俄戰爭的消息傳來,留學生群情激奮。楊度感懷國家積弱已久,備受欺淩,寫下詩作《黃河》。另一位留學生沈心工為《黃河》譜寫了曲子,這是最早期的由中國人自己譜曲的學堂樂歌。

黃河黃河,出自崑崙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古來聖賢,生此河干。獨立堤上,心思曠然。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思得十萬兵,長驅西北邊,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君作鐃吹,觀我凱旋。

日俄戰爭以後,俄國戰敗結束,日本取得了對大連旅順的控制權。謝婉瑩還不過六、七歲時,就已經從父親那裏知道了國土的淪喪。謝婉瑩是煙臺海軍軍營里長大的野孩子,她的父親謝葆璋擔任清朝煙臺海軍學堂的校長,久經沙場而且十分開明。他不給女兒纏小腳,讓她穿著男孩的衣服,在軍營裏打槍騎馬,有空的時候帶女兒在煙臺的海濱散步,跟她像平等的朋友一樣聊天。

謝葆璋告訴女兒自己在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時的經歷,當時他是北洋艦隊威遠戰艦上的槍炮二副,在黃海大東溝海面和日本海軍的巡洋艦激烈炮戰,身邊的戰友被炮彈擊穿腹部,腸子涂滿了煙囪。威遠號中彈二百餘發,受創嚴重,但終於還是開了回來。第二年,威遠號在港口被日本潛艇擊沉,整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謝婉瑩聽父親講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海戰時,新式學堂裏傳唱的樂歌中,也有對十多年前戰敗的嗟傷和感嘆,而推翻滿清統治的革命風暴正在醞釀。

清代末年,煙臺海軍軍營附近的海濱,並不是女孩子良好的成長場所,人煙稀疏,丘陵荒涼,海風剛勁,但謝婉瑩一輩子都感激父親讓她在海邊度過童年,一直稱自己是海的女兒。謝婉瑩後來為父親寫下這樣的詩句:父親呵!我願意我的心,像你的佩刀一樣,這般的寒生秋水。(《繁星》)

當時她用的筆名是冰心。

浙江的沈德鴻比謝婉瑩大五歲,1909年時已經進入湖洲中學唸書。二十世紀初的許多學校都是從為備考科舉的書院改造而來,創辦于1901年的湖州中學就是這樣一所老牌新學堂,但學校裏從校長到老師學生,思想都比較激進。沈德鴻身體弱小,但長于文學,同學們戲稱他是“文學家”。

學校裏有些同學偷偷剪去了辮子,對這些少年人來説,這件事又新鮮又刺激。剪去滿族人強加給漢族人的辮子,是革命的象徵。但如果被人告了官,要冒殺頭的風險。“文學家”沈德鴻採取了一個折衷的辦法,把辮子剪去一半,留下半截末端蓬鬆的辮稍,倒像是小姑娘的髮型。

十來年之後,沈德鴻真的成為了文學家,在他的傳記裏,還記下了這段往事,這時他是以茅盾的筆名聞名於世。

沈德鴻剪去辮子的時候,上海的新學堂裏氣氛更加激進。此時上海學堂的數量在全國最多,校園裏經常能聽到關於留日學生的消息,陳天華的蹈海赴死,鄒容的《革命軍中馬前卒》,秋瑾的慷慨就義,一些激進的出版物把推翻滿清的革命思想在中國傳播。比茅盾大五歲的胡適已經能感受到風暴來臨前的不安。他就讀的中國公學裏辦了一份針對上海青年學子的《競業旬報》,才十五、六歲的胡適擔任撰稿人。在這份鼓吹革命的刊物上,胡適曾經寫下這樣的文字:“今日之世界,一強權之世界也。人亦有言,天下豈有公理哉!黑鐵耳,赤血耳!又曰:公法者對於平等之國而生者也。嗚呼!吾國民聞之,其有投袂奮同者乎?”

廣為傳唱的學堂樂歌《中國男兒》最能體現當時校園裏為革命犧牲的血性和視死如歸的決心。

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睡獅千年,睡獅千年,一夫振臂萬夫雄。長江大河,亞洲之東,峨峨崑崙,翼翼長城,天府之國,取多用宏,黃帝之胄神明種。風虎雲龍,萬國來同,天之驕子吾縱橫。/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我有寶刀,慷慨從戎,擊楫中流,泱泱大風,決勝疆場,氣貫長虹,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

胡適的老師中,也有不少是從日本歸來的留學生,于右任、宋耀如、馬君武等人是同盟會的元老,他的不少同學也都秘密加入革命黨。胡適在學校裏年齡較小,那些革命黨只是把他看作小孩子,又期待他以後能在做學問上有所成就,製造炸彈、搞暗殺、組織起義這樣危險的工作就不帶他一起參與。

1911年的秋天,謝婉瑩隨父親一起,舉家坐船經上海返回福建老家。比胡適小十歲的謝婉瑩也懵懵懂懂地感知到革命的氣息,她的父親被滿清政府懷疑是革命黨,因此辭去煙臺海軍學堂的職務。路過上海時,從武昌傳來消息,革命爆發。

武昌的新軍攻佔了兩湖總督衙門,隨後光復武漢三鎮。戰事進行得十分激烈,革命軍和清軍在江漢平原對峙了一個多月,戰局很不明朗,這讓所有的人都十分關注事態的進程。

福州路是當時上海的新聞中心,上海著名的報社出版社都在這條街上,許多人每天聚集在這裡,等待關於起義軍的最新消息。十歲的謝婉瑩和父親暫住在上海的旅館,一家人都等著搶最新的報紙。《申報》的消息最快,每天都有特派記者用電報傳來最新的戰況,又有專人把起義寫成章回體的深度報道,因此最受大家的歡迎。商務印書局的《東方雜誌》則是圖文並茂,武昌戰場的硝煙讓人能感同身受,對陣的雙方的將領也都有照片展示。父親告訴謝婉瑩,武昌的起義軍元帥黎元洪,正是他在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留學時的同班同學。

七十年之後,謝婉瑩還記得:“這時候大家紛紛捐款勞軍,我也把攢下的十塊壓歲錢,送到申報館去捐獻,收條的上款還寫有幼女謝婉瑩君字樣。我把這張小小的收條,珍藏了好多年,現在,它當然也和如水的年光一同消逝了。”

很快,學堂樂歌中就有歌唱辛亥革命的歌曲,在大江南北傳唱,歌詞中已經有“建設共和,掃除專制”這樣的詞彙。

十月十日,湖北武昌,突起了革命軍。滿城官吏,膽戰心驚,倉皇奔逃出城。還我河山,振我民族,不消血戰力爭。建設共和,掃除專制,大功一旦告成。

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逐漸從沿海傳到內陸,從大城市到達小山村。在綿陽縣的小鎮上,早上最熱鬧的地方是十字口,遇到趕場的日子,集市上依然人頭攢動。按照本地人生活的習慣,男人們一早從被窩裏爬出來,一路扣著鈕扣,什麼地方也不去,就趿著鞋先奔到茶館裏來。有人讓堂倌送上熱水帕子,細細的擦上一把臉,再用手指頭刷牙齒。提了茶壺的堂倌,吆喝著穿堂而過,熟練地表演續水入碗、點滴不濺的技巧。有的人已經灌下了幾碗濃濃的茶水,“開了咽喉”,在互相交換從昨晚離開這裡以後得到的市井消息。孩子們在一邊玩耍,一邊偷偷聽著大人們説的些什麼。

辛亥革命那年楊朝熙8歲,已經開始上私塾了,他發現,辛亥革命後小鎮的氣氛有了些不同。茶館裏人們的髮型逐漸開始變化:“一般的市民有的趕時髦,把頭髮剪了;有的……把辮子盤到頭頂;有的把辮子挽成一個髻子,像道士一樣。我們那裏有個朱裁縫,就是這樣挽個髻子。”

楊朝熙還記得,從省城成都回來的一個革命黨已經把辮子剪掉,蓄了一種叫“拿破侖頭”的新髮型。坐在小鎮最熱鬧的十字口茶館喝茶,四週圍著很多人觀看,這種新髮型使他顯得與眾不同,比一般人剪去辮子後的髮式漂亮。在小孩子眼睛裏,川中小鎮在辛亥革命後服裝的變化有些叫人啼笑皆非:“那時,大家把辛亥革命稱為光復,意思是興漢滅清。男的一般裝束是用黑綾子、黑紗帕包頭,後頭吊半截,説是給崇禎皇帝戴孝……有些人由於頭腦冬烘,又缺乏歷史知識,就用川劇舞臺上的戲裝,把自己打扮起來,穿員外和小生服裝的都有,自以為這是恢復漢制。”

八十年後,楊朝熙撰寫自傳,記錄下這段童年回憶。這時他使用的名字是沙汀。

黃河黃河,出自崑崙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古來聖賢,生此河干。獨立堤上,心思曠然。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思得十萬兵,長驅西北邊,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君作鐃吹,觀我凱旋。

楊度和沈心工創作的學堂樂歌《黃河》在中國傳唱十多年後,清朝的黃龍旗已經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而換成五色旗,但國家積弱已久,主權被踐踏的事實依然沒有改變。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作為戰勝國卻不能收回被戰敗國德國強佔的領土,日本在巴黎和會上要求接管青島。1919年5月4日,消息傳回國內,北京的學生走上街頭遊行集會,最終形成全國規模的愛國運動。

這一年,15歲的沙汀聽從舅舅的意見,不在川西小鎮讀私塾,準備去省會成都讀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23歲的茅盾從北京大學肄業後,加入商務印書館,已經完成10本書籍的編輯。

19歲的冰心考入北京協和女子大學,就在她身邊發生的五四運動引導她開始了最初的文學創作。

從美國哈佛大學哲學系學成歸國兩年的胡適,這時已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北京大學名震天下的青年教授,正在開始撰寫《中國古代哲學史》。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