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一集 學堂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30日 23:27 來源:CCTV.com

唐河是漢水支流,順江而下,一葉輕舟可以從襄樊入漢水,一直通往漢口。1904年,九歲的馮友蘭和弟弟妹妹一起,隨著媽媽,從河南的唐河縣,去往武漢。馮友蘭的父親是清光緒戊戌年的進士,候補了六年才在武漢的新式學堂得到總務長的職務。

從小小的唐河,到漢水,再到浩浩蕩蕩的長江,是馮友蘭一生中第一次遠行的經歷,輕舟激水讓100年前的小男孩既新奇又惶恐。七十六年後,在他的回憶錄裏,還記下了過長江時的所見:“船家一聽説要他開船過江,嚇得惶恐萬狀,説他這船從來沒有進過大江。經過説服,他勉強答應了,但是囑咐大家,把窗子都關上,一句話都不要説。”

1904年的小船上,馮友蘭可以看到長江裏轟鳴的機帆船,甚至還有英國人的軍艦停駐在漢口碼頭。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數次鴉片戰爭的戰亂,沿著長江和漢水岸邊,已經有上百家近代工廠的煙囪,在漢口沿江的繁華路段,能看到英國駐漢口領事館和17個國家設立的銀行,西洋建築裏還有中國最早的郵政局、電報局和電話局。這時的武漢被稱為東方芝加哥。

在武昌馮友蘭父親任教的新式學堂,讀書人已經與以往大不相同,留辮子的學生坐在了階梯教室裏,學習的課程主要是英語,還有幾何、化學、生物等更加新奇的科目,學堂裏配備了打字機教室,辮子也有了新的功用,可以當作圓規畫圖。

學生們開始學習西洋音樂,校園裏開始傳出歌唱揚子江,鼓勵學習的學堂樂歌。

長長長,揚子長壽揚子壽無疆。人傑地靈相影響,幸福惟吾享。訓練兼修養,轉瞬十年國自強。黃河北向,珠江南望,兄弟莫相忘。

武漢能得風氣之先,與主持洋務的晚清最後一位重臣,兩湖總督張之洞有關。1904年農曆新年之前,張之洞奏請修改了學制,將各地的書院改為兼習中西的新式學堂,同時廢除了沿襲千年的科舉制度。早在1898年的戊戌變法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就鼓吹維新,倡言廢科舉,辦新學。新學課程設置中,就有學堂樂歌的科目,梁啟超認為:“今日不從事教育則已,茍從事教育,則唱歌一科,實為學校中萬不可缺者。舉國無一人能譜新樂,實為社會之羞也。”

馮友蘭和弟弟妹妹的年齡還小,沒法上新學堂,母親就在家裏教他們識字讀書。所學的內容很快從開蒙的《三字經》《千字文》進展到《論語》《孟子》。學到《左傳》的時候,馮友蘭的母親就已經不能勝任了。

更讓馮家兄妹感興趣的是父親從學堂帶回來的新鮮玩意兒:“當時武昌的學校,無論大小都要穿制服。制服上身是一件淺藍色短褂,鑲上雲字頭的青色寬邊,很有點像當時軍隊穿的號衣。下身長褲,也是淺藍色。父親也叫母親給我們兄弟倆都做了一套。”

這位科舉出身的父親還教孩子們唱一種叫做學堂樂歌的新式歌曲:“天地泰,日月廣,聽我唱歌讚學堂。聖天子,圖自強,除卻興學別無方。”在馮友蘭晚年的回憶錄裏,他這樣紀錄唱學堂樂歌的情形:“我們這些小孩也學唱這個歌,其實也無所謂唱,因為本來沒有譜子,只要大聲念,再把腔拉長一點,就算是唱了。”

嗚嗚嗚,汽笛一聲飛出黃歇浦。吳淞公共新商埠,江門開一鎖。炮臺舊址無,江底空余活沙鋪。西北轉舵,回望三十六里煙模糊。

馮友蘭和武漢的學子不是最早接觸到學堂樂歌的人。此時,沿長江而下1000公里的上海,新學堂裏孩子們的制服和歌聲已經算不上新鮮。吳淞口的這座新興城市是比武漢更先進的東方都市,來自世界各地的各色探險者都選擇這裡作為登陸中國的第一站,黃浦江上汽笛聲聲,街道上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語與歐美語言交相斑駁,洋車、人力車、獨輪車和轎子並行在大街上。隨時都可以看到、聽到新奇的洋玩意兒。中國的第一首學堂樂歌也是在上海誕生。

男兒第一志氣高,年紀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來做兵隊操。兵官拿著指揮刀,小兵放槍炮。龍旗一面飄飄,銅鼓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體好。將來打仗立功勞,男兒志氣高。

1903年,學堂樂歌《男兒第一志氣高》在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第一次唱響。學校的樂歌課老師沈心工上一年從日本留學回國後,開始創作和教授學堂樂歌。早期的學堂樂歌大多以舊曲填新詞為主,旋律多數採自日本的歌曲,有些曲調被不同的作者,用文言文和白話文反復填上不同的歌詞。《男兒第一志氣高》就是採用日本童謠《手戲》的曲調改編。

中國現代教育的模式模倣的是近鄰日本,事實上,日本的現代音樂教育也不過是從19世紀70年代的明治維新才開始。這些後來傳到中國的樂歌,很大部分又是取材自歐洲和美國的曲調。

沿海開埠通商的城市往往更早接受西方文明的衝擊,而這時遠在內陸的四川樂山,新學堂裏的各種新式玩意兒還會引來無數人的圍觀,體操課讓四川鄉下少年郭開貞感到極為新奇。

多年以後他還記得13歲時看到的情形:“那時候的體操課真是有趣,在操體操的時候差不多一街的人都要圍攏來參觀。那時候立正不叫立正,叫奇奧次克,向右轉是米擬母克米擬……走起腳步來的時候便西、呼、米、西、呼、米的叫著。大家都莫名其妙,只覺得有趣,又覺得好笑。這些奇怪的口令在當時的人自然覺得是真正的外國貨了。”

多年以後郭開貞去日本留學時才知道,這些他小時候聽到的奇怪口號是日文。許多新學堂的教師都是從東洋留學回國的,當然體操課的口號也是搬用日本的,不加翻譯。寫這些童年回憶時,郭開貞的名字已經改為大家熟知的郭沫若。

1906年春天,郭開貞考入了樂山縣高等小學堂,學校以前是座寺院,門外的戲臺已經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學校的正門,戲臺前的廣場成了學校的操場,操場左邊有自習室,右邊有學生寢室,而大殿則是上課的教室。在郭開貞班裏,三十歲上下的學生居然佔了一半以上,還有的已經考得了秀才的功名。學堂裏增加了算術、地理、音樂和時政等新科目,而老師大多數是過去縣裏從科舉出來的廩生、貢生,對新課程其實也只不過是一知半解,但郭開貞還是學會了很多首學堂樂歌,其中一首的歌詞裏説:“平上去入四聲,字字要徹清。”。

《讀書》:學生學生學生,讀書要用心。平上去入四聲,字字要徹清。音要準,讀要勤,講解要分明。字音字義要留心,進步自勝人。

和郭開貞年齡相近的馮友蘭進入新式學堂的時間要晚一些。1907年,馮友蘭的父親病故,母親帶著他們兄妹三人舉家回到故鄉河南唐河。馮友蘭的母親粗通文字,家裏三個孩子撫養和教育的責任由這個勤儉幹練的家庭婦女一人承擔起來。科舉制廢除後,馮友蘭的母親對孩子們的出路有些惶惑,對於馮家這樣的耕讀世家,還得把孩子們送出去讀書才可以成為斯文中人。按她的折算,根據當時清朝的學制,到縣城讀完小學算是秀才,到省城讀完高等學堂算是舉人,到北京設立的京師大學堂畢業就可以算是進士了。馮友蘭的母親最後決定把他送到開封去讀中學,但是在二十世紀初的多事之秋,他的學業並不那麼順利。

馮友蘭在開封讀了一年多中學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第二年,滿清皇帝浦儀宣佈退位,新的國民政府成立。隨後,國民政府陸續改定學制,徹底廢除科舉制度。《男兒第一志氣高》也被填上了新詞,歌頌新時代的來臨,歌詞中已經有了國民、講求學問、知識開通、共和等先進的詞彙。

國民第一資格高,年紀無老小,講求學問不辭勞,知識開通早。敦品勵行重節操,道德真緊要。體育功夫深造,體健身強腦力好,共和程度一齊到,全球人稱道。二十世紀我同胞,國民資格高。

辛亥革命爆發時,馮友蘭當時所在的河南局勢一直很混亂,支持清政府和革命黨的軍隊紛紛在這裡集結,戰事一觸即發,各個學校紛紛停課放假,馮友蘭也回到唐河老家。回家後他意外的發現,母親已經是當地女學的學監了。母親還告訴馮友蘭,她給自己取了一個名字叫吳清芝,還印了名片。這時她第一次走出家庭的範圍,到社會上辦事。

這讓16歲的馮友蘭非常欣慰,他後來在自傳裏寫道:“她(母親)本來是極有才幹的人,有機會到社會上做一點事,自然很高興,心情很舒暢。”

長長長,揚子長壽揚子壽無疆。人傑地靈相影響,幸福惟吾享。訓練兼修養,轉瞬十年國自強。黃河北向,珠江南望,兄弟莫相忘。

得到風氣之先的仍然是長江三角洲一帶的城市。辛亥革命勝利後,江蘇常州的周有光要進入新式學堂上小學了。這時常州的小學裏已經開始實行男女同校。

周有光回憶道:“我是常州最早的三個小學當中的一個小學。我進這個小學是當地算是最早的新式的洋學堂。很有趣味的是提倡男女同學。中學大學當然不能男女同學,小學提倡男女同學。它是上課了,先是我們男生先坐好,旁邊空一排。空一排是女老師帶著女生來坐到這一排上面。”

常州是典型的江南小城,臨河人家都是前門上街出行,或坐轎子或騎馬,後門水碼頭既可乘船外出,又作生活運輸,柴米油鹽都從這裡進門,還有一種腳划船快如穿梭,負責送信或轉運物品。

濃濃的江南氣息一直縈繞在周有光的童年記憶裏,他就讀的小學在運河邊上,學校是從以前的古廟改建而成。在新學堂學過的課程周有光早已經記不清,他只記得童年時淘氣的經歷:“上小學這個小孩子就是喜歡玩兒。屋檐裏面全是麻雀窩。我們下了課,就拿了梯子,爬了上去拿麻雀蛋來吃。這個麻雀就在上面飛呀,排命叫,就是罵我們了,等於是。”

《夕會歌》:光陰似流水,不一會,落日向西垂,同學們,課畢放學歸。我們仔細想一想,今天功課明白未?先生講的話,可曾有違背?父母望兒歸,我們一路末徘徊。回家問候長輩,溫課勿荒廢。大家努力呀!同學們,明天再會。

辛亥革命勝利後,天津的街頭開始懸挂新的國民政府的五色旗。同樣是在最早接觸到現代文明的城市,天津的萬家寶就沒有上過新式小學,他的父親把他留在家裏上私塾。他父親是清朝時官費去日本的留學生,辛亥革命後在直隸衛隊任標統,卻不放心讓兒子到新學堂裏去上學,特地聘請了一位舊學根基很好的親戚,教萬家寶四書五經。

私塾的生活乏味而且苦悶,幸好家裏並不約束他的課外閱讀,當時開明書店出版的《少年》雜誌成為萬家寶的最愛,《少年》的內容豐富多彩,童話故事、科學小品、散文等都有,這些新的少年讀物,更能激起他的想象和興趣。雜誌裏描繪外面多彩的世界,讓少年人在幻想的國度裏浮想聯翩。

四十年後,已經是著名劇作家的曹禺在回憶錄裏寫道:“那時和我一起讀書的小朋友,他叫王傻子,很可愛的。他父親是個買辦,不收他的學費,他有時拿兩袋棒子碴來,作為給老師的禮物。我倆經常到鐵路旁邊去玩,還一起坐車到光明電影院去看無聲電影。”那時,名字還是萬家寶的曹禺心中,一直渴望和其他孩子一樣能去學堂唸書。

《鐵道唱歌》:汽笛一聲嗚嗚吹響,火車開步走,離開新橋車站風馳電掣不停留。穿過夜空,但見愛宕山中景色幽。皓月當空,她是旅客們的好朋友。

噴吐著濃煙的火車從面前風馳電掣般飛駛過去,閃光的雙軌向遠方延伸,遙遠的天邊總讓這個少年人感到神秘的誘惑,陷入一種莫名的憧憬之中,直到小朋友喊他,他才從這樣境界裏醒過來。

四年後,萬家寶終於也能到學堂去唸書,他在南開中學完成初中和高中的學業,然後去日本留學,最終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劇作家。

周有光畢業于上海的聖約翰大學,是中國最早的金融專家,之後改行從事語言學的工作,為現代漢語的規範化做了大量的工作。

郭開貞在辛亥革命兩年後去日本留學,大家熟悉的是他的筆名郭沫若,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馮友蘭如他母親之願畢業于京師大學堂,留學哈佛大學時師從經驗主義哲學大師杜威。後來回國任教于北京大學,是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