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蔣巷村的故事(二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2日 18:20 來源:CCTV.com

  上集

  上個世紀60年代,江蘇蔣巷村的村民在常德盛的帶領下,幾十年堅持改土造田,把耕牛都無法耕作的低窪地改造成溝渠成行高産穩産的“海綿田”。

  在那個年代,在全國農業學大寨的鼓噪之下,幾千年一熟小麥一熟水稻的江南以及全國許多地區被要求改為一熟小麥兩熟水稻,人稱雙三制。雙季稻被冠以“革命稻”、“方向稻”的名稱在蔣巷強制推廣。然而,即便在火熱的紅五月戰天鬥地的“雙搶”熱情之下,地處溫帶的蔣巷和其它地區一樣並不適合雙季稻種植,其結果自然是勞民傷財。常德盛從實際出發,頂住了政治上的壓力,偷偷地在蔣巷種植單季稻,並且想法設法讓單季稻的産量大大超過了“革命的”雙季稻。最終,雙季稻不得不取消。

  同樣是在70年代,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常德盛發現免耕的小麥長勢要比傳統深翻之後播種的小麥要好許多。於是,他大膽地在村子裏種了400畝免耕小麥。可是,上級領導極為憤怒,稱這是“懶漢麥”,並下令常德盛剷除全部已經返青的麥苗。常德盛在麥田裏大哭!但是,第二年,常德盛堅持認為免耕法更有優勢,栽種了1000畝免耕小麥。麥收的時候,免耕小麥果然大獲豐收。免耕法在很多地區得到推廣。

  1978年,安徽小崗農民秘密包産到戶。很快,聯産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鋪開。常德盛猶豫不決。致使蔣巷村在兩年之後還沒有實行包産到戶。因為這時候蔣巷村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噸糧村”,是江蘇農村的先進典型。但是,很多村民不幹了,甚至開始懷疑村幹部不執行包産到戶的動機。不得已,常德盛開始分田,但是,他堅持多年來集體積累的農業機械不能分,這個決定為以後蔣巷村實行農業規模化和機械化生産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下集

  蔣巷村的糧食産量實際上1979年就到達了頂峰,80年代初期,蔣巷的人均收入超過300元並被農業部樹為典型。但是,常德盛意識到農業生産只能滿足簡單的溫飽需求,蔣巷村民要想富裕起來,就必須走興辦鄉鎮企業這條道路。但是,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對工業生産和市場經濟顯然知之甚少。在急於求成的心態下,一個塑料件廠倉促上馬,然而産品卻沒有銷路。第一次涉足市場,卻以失敗告終。

  從種地到辦工廠,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對常德盛來説無疑是一個蛻變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相當地痛苦。

  塑料件廠的失誤讓常德盛意識到辦工廠、闖市場沒有人才不行。這時候,一個上海能人出現了,常德盛以為他能給蔣巷村帶來一筆巨大的財富。可是事與願違,這個人以蔣巷村的名義四處招搖撞騙,留給蔣巷村的是200多萬元的巨大債務。

  200萬在當年是一個天文數字,許多人建議常德盛宣佈企業破産來規避這筆不可能償還的債務,常德盛堅定地拒絕了。他的理由是,如果以破産來逃避債務,蔣巷村不可能翻身。

  這之後蔣巷村辦起了輕型鋼材廠,經過痛苦的摸索,終於打開了市場。常盛集團成為村辦國家級企業,江蘇省的建材基地。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