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鄉建十年(三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2日 16:16 來源:CCTV.com

  《鄉建十年》 第一集


  穿的粗布衣,吃的家常飯,腰裏掖著旱煙袋兒,頭戴草帽圈。手拿農作具,日在田野間,受些勞苦風寒,功德高大如天。農事完畢積極納糧捐,將糧兒繳納完,自在且得安然。士工商兵輕視咱,輕視咱,沒有農夫誰能活天地間。

  七十多年前,這首農夫歌就在河北定州翟城村一帶廣為流傳。據老人們説,這首歌是一個叫做晏陽初的博士教給他們唱的。

  翟城村的人記得晏陽初不僅僅是因為這首農夫歌,更因為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晏陽初先生率領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這裡推行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運動。七十七年之後,又一位叫做溫鐵軍的博士來到翟城村,在當年平民教育促進會的農業試驗場舊址上創辦了這所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

  溫鐵軍是一位資深的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專家。幾年前,他來到定州翟城村做農村調查,村子裏的這所學校破産了,出於對晏陽初先生的敬仰和對農村問題的關注,溫鐵軍和翟城村合辦了這所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而熱衷於新鄉村建設運動的溫鐵軍也被人們稱作鄉村建設運動的復興者。

  鄉村建設運動始於七十多年前,旨在農村復興,遍及中國南北的鄉村。從二十年代中期至中日戰爭爆發前的十年間,無數知識分子走出城市的書齋來到偏遠的鄉村,其中影響最為深遠、成效最為卓著的首推晏陽初博士和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領導的定縣實驗。

  晏陽初生於1890年,童年受教于傳教士舉辦的西式學堂。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之後,遠赴法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華工充當翻譯。1920年,晏陽初回國從事平民教育,3年之後創辦了著名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因為他為平民教育做出的巨大貢獻,1943年,晏陽初與愛因斯坦、沃爾特•迪斯尼等人一道在美國被評選為“世界上貢獻最大、影響最廣的十大名人”。

  1931年,年輕的北大教授梁漱溟帶領著一群頭戴禮帽,手提皮箱的城裏人,在山東鄒平老百姓驚詫的目光中下了火車。很快,他們在鄒平創辦了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梁漱溟比晏陽初小三歲,生於書香門第仕宦之家,從小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有很深的儒學功底。24歲的時候應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學印度哲學講席。二十年代中期開始致力於鄉村建設運動。

  晏陽初和梁漱溟,無疑是二三十年代蔚為壯觀的鄉村建設運動的傑出代表。

  《鄉建十年》 第二集

  1926年,晏陽初開始著手在河北定縣推行平民教育。在此之前,晏陽初曾經在上海、煙臺和通縣等地做過一些實驗,但是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

  為了給推行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讓平教總會“對於農民生活、農村社會的一般的與特殊的事實與問題有充分的了解與明了的認識”,李景漢教授和甘博等人從1926年至1929年在定縣開始了大規模的社會調查。這次調查的規模、內容和方法在中國歷史上也許是沒有先例的。


  而在山東鄒平,1931年6月15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正式開學。梁漱溟出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學員來自鄒平等27個縣,共270人。研究院除了研究部,還設立了鄉村服務人員訓練部,鄒平實驗縣、農場、社會調查部、醫院和圖書館。同年年底,研究院的師生開始奔赴鄒平各鄉試辦“鄉農學校”。不久,梁漱溟根據鄉農學校的經驗又提出了“鄉學”和“村學”的實施辦法。

  作為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舉辦鄉學和村學的“目的是化社會為學校,引導眾人一齊向上學好,講求進步”。在鄒平,鄉學相當於普通的區公所,村學相當於普通的鄉公所。其中設學長和學董,學長主持教育,學董主持行政工作。鄉村村學採用教育和行政並行的方式,進行土地登記,戶籍調查,推廣科學技術,革除避風陋俗,取得了與以往不同的效果。

  梁漱溟一生經歷了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因為在學術上的卓越建樹他被尊稱為最後的大儒。鄒平的鄉村建設實驗不過是他人生中短短的七年,然而,梁漱溟身後卻把自己的遺骸安放在鄒平城內的一座山坡上。似乎,這位曾經名動天下的知識領袖更看重那段難忘的歲月。

  鄉建十年 第三集

  1931年,鄉村建設研究院農場購買了三頭純種的美國波支公豬,在和當地的母豬交配後,培育出了新的品種。這種豬的重量比本地豬多50斤。同時,農場從意大利引進“來杭雞”,與本地雞雜交後的新品種,一年要多産雞蛋一倍以上。農場的工作人員下鄉到各村各戶,推廣新培育出的豬和雞,但是大多數農戶拒絕接受。

  當時的鄒平農村,家養的豬和雞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梁漱溟想從這裡入手進行引進和改良,希望經過科學技術的引進來改變鄒平農民的生活狀況,培養起鄉村的經濟力量。但是,他沒想到他的第一個計劃進行得並不順利。

  1929年,晏陽初把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部遷往定縣。同年7月,晏陽初全家老小都搬到了定縣,一年之內,大約有六十多位同仁攜家眷在定縣定居下來。對於這一個舉動,晏陽初自己的評價是,自北京遷移到定縣,不是地理上幾百里路的距離;實在是跨越了十幾個世紀的時間。我們必須克服一切困難,在各方面盡力使我們完全適應鄉村生活,和農民同起居。千萬不能在定縣形成“小北京”。對於這一問題的解決,是定縣實驗計劃成敗的關鍵。

  1929年至1936年,平教會總部就設在著名的定縣考棚之內。這裡曾經是定縣附近的讀書人參加鄉試的地方。考棚之內有一座小樓,名字十分雅致,叫做攬勝樓。現在,攬勝樓依然存在,只是面貌有了些許變化。當時全國共有電臺八十余個,大半集中在上海。攬勝樓卻有一個,這個電臺也許是唯一一個以農民為受眾的電臺吧。

  1932年10月的一天,鄒平農民王英賢從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領回來一面銀盾。這是他參加研究院舉辦的農品展覽會得到的獎品。這就是鄒平農品展覽會的場面。在研究院農場的空地上,擺上了2800多種新式的農業用具,改良過的家畜和農作物品種。遠近的農民扶老攜幼前來參觀,最多時一天達到四萬人。

  定縣,鄒平都是傳統的産棉區,過去棉花産量底質量差。1931年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農場種植從美國引進的優質“脫麗斯”棉花,並且小範圍地挑選農戶試種。和推廣良種“波支豬”截然相反,從外國引進的“脫麗斯”棉很快被鄒平廣大的農戶接受。

  1932年,鄒平第一家美棉運銷合作社在孫家鎮成立。所有的農民都可以加入合作社,他們可以從合作社貸款或者借貸“脫麗斯”棉種,生産出來的棉花由合作社統一收購,集中軋花、打包、共同銷售。

  193年,七七事變爆發,鄉村建設運動被迫停止了。離開定縣之後,晏陽初並沒有放棄鄉村建設的理想和實踐。當然,由於時局的限制,晏陽初的這一理想最終沒有成為現實。

  無論怎麼説,歷時十年的鄉村建設運動,應該是中國有史以來,讀書人士大夫,尤其是近一百年來高級知識分子第一次實踐“回到農村”“回到民間”這個口號。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