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古代兵器》(下集)(探索發現2006-70)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4日 14:10 來源:CCTV.com

元代火銃

  在虢國國君的墓葬中,一個驚人的發現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科技對人類的意義,在虢國一號墓槨室的東南角,放著一堆車馬器,就在這堆車馬器上,考古隊員發現了一件珍貴文物。

  虢國墓地考古隊的隊長姜濤回憶説,當時最初露出來的時候是那個玉柄,再往下清理,開始看到了一些銹的痕跡,這把劍本身外面有一個製作非常精製的牛皮鞘,軟鞘在那邊插著的,那個牛皮鞘上面的針腳都看得非常清楚。

  這柄玉莖銅芯鐵劍,劍柄用玉做成,下葬時劍身用絲織品包裹,被裝在用皮革精心製作的劍鞘內,顯然,這把劍是墓主人的心愛之物。它説明當時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利用多種材料製作出精美兵器的特殊工藝,出土時的劍身通體嚴重銹蝕,中部因受壓而斷裂,但看起來並不起眼。經過測試,證明這把劍是鐵制的,這一結果令人吃驚。

  在今天的中國,舞劍已經成為強身健體的方法,劍在他們的手中只是道具,絲毫沒有殺氣,而在遠古時期,劍身上卻經常沾滿敵人的血跡,劍是一種有效的近身搏鬥兵器,而天下利劍,多出於吳越。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南方諸侯國中,涌現出了幹將、莫邪等鑄劍巨匠,這一時期的劍還是青銅鑄造的。

  出土于湖北的越王勾踐劍,2000多年的時光竟然沒有讓它斷裂或者銹蝕,刃口仍舊保持著剛剛鑄造時的鋒利,更讓人驚嘆的是劍身遍佈黑色的菱形暗紋,直到今天,人們都還無法確定古人是用什麼方法做到的,至今發現的吳王劍和越王劍在10余柄以上,鑄造都很精良,反映了當時南方吳越兩個諸侯國的青銅鑄造水平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千百年來,關於劍的傳奇一直在中國人中間流傳。孤獨的劍客、不可琢磨的劍術,在作家的筆下已經成為中國功夫最具傳奇色彩的象徵。


青銅劍

  和劍客相比,中國傳統刀客的形象瀟灑不足但沉穩矯健。

  也許這跟刀本身的特性有關,商代的銅刀長度很短,但是短刀重量較沉,靈活性反而比不上短劍,沒有受到人們的青睞。800多年後的西漢,短刀第二次出現了,鋼鐵為刀提供了更為堅韌的骨骼,有種長達 1米的環首刀具備了淩厲的殺氣。

  又經過幾百年的改造,環首刀不見了,在戰爭中取而代之的是令人恐懼的橫刀,刀的品種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好,在戰場上佔盡了風光。

  從漢朝以後,一直到清朝,刀都是士兵必備的格鬥兵器。

  無論是刀還是劍,雖然早在遠古時代就被發明,但青銅刀劍都比較脆弱,刀劍真正的黃金歲月是由於鐵器的廣泛使用,戰國時期,中國的冶鐵技術達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高度。

  曾經無比輝煌的青銅器逐步走向末路。

  如果説秦漢之初的軍隊中還有少數青銅兵器在繼續使用的話,那麼,到了漢武帝時代已成了鋼戟鐵矛的天下。

  西漢早年的閩越王城遺址中出土了很多鐵制器物,這裡出土的鐵矛頭以82厘米的長度成為中國之冠,重達15公斤的鐵犁鏵也是當時中國之最。而鐵兵器更是具有相當的韌性,估計是鑄造成型之後又經過熱處理和反復的鍛打。

  差不多同一歷史時期的河北滿城漢墓,出土了600多件鐵器。

  通過現代科學方法檢驗,這些鐵器的鑄造水平遠遠超出人們的估計,工匠們用原始的冶煉捶打方法,不僅打造出工藝水平極高的鑄鐵件,而且千錘百煉出了令人驚嘆的“百煉鋼”,這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鋼製品。


拋石機

  科技的發展再次引起兵器製造的巨大進步,冷兵器從青銅到鋼鐵的徹底變革,是在漢代完成的,從此,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

  在第一次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僅以犧牲100多人的代價,打敗了擁有數十萬士兵的伊拉克,依靠遠程兵器進行空中打擊是美軍制勝的關鍵。從最原始的弓箭發展到現代槍炮,甚至導彈和火箭,遠射兵器的發展始終處在各個時代兵器技術改良的尖端。

  在弓上加裝一個有青銅機栝的木臂,就成了弩。

  這一改進使得弩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弓。出弦的箭勁道加大,射程更遠,裝上箭之後可以從容瞄準,待機發射,不受張弓時間的限制。

  根據史書記載,中國古人還發明了一種連發弩,可以集中發射。

  在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就有弩兵的形象,還有弩的遺跡。由於時間太過久遠,弩的木制部分已經朽爛,但完整的遺跡仍然可以復原當初的秦弩,據此復原的秦弩,有著驚人的力量,與弓不同,秦弩必須用腳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專家估計,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能夠達到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150米之內,秦弩的殺傷力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弓。

  到了漢代,弩兵已經作為一種兵種,在軍隊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一個專門的兵種叫“材官蹶張”。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古近代館主任黃亦兵介紹説,“蹶張”是一種弩的名字,這個弩有那種臂張弩,用手臂就可以把弩的弓弦拉開的,還有力量更大的弩,需要用腳來蹬這個弦,這個蹶就是踩和踏的意思,這個弩就叫蹶張弩,在步兵部隊裏面,有專門用這種蹶張弩的特種兵,就叫“材官蹶張”。

  遠射兵器發揮的作用不僅是野戰,更重要的作用是在攻城上。

  到了唐宋時期,出現了威力巨大的絞車弩和床子弩,雖然沒有留下實物,但專家根據史書記載復原了當年的床子弩,安放了三把大弓的床子弩,張弩時用粗壯的繩索把弩弦扣連在絞車上,士兵們搖轉絞車,張開弩弦,安好巨箭,放射時,要由士兵用大錘猛擊扳機,把箭射向遠方,這種床子弩的箭還叫“踏橛箭”,這個名字的來由是因為它還有一種特殊的功能。


弩機

  根據史書記載,中國古代的攻城戰使用了大量特殊的裝備,有保護士兵的防護車,有登墻用的雲梯,還有防止敵人進入城門的佈滿尖刀的戰車,而在所有攻城武器中,最常用的是一種巨大的機械裝置叫拋石機。

  拋石機的雛形在春秋末期的越國就已經出現,相傳當時就使用了可以把12斤的石頭,拋擲到200步遠的攻城器。北宋時期,在中國大地上,宋、遼、西夏相互對峙,戰爭頻繁,當時各個政權的軍隊都普遍使用拋石機。

  拋石機是當時最重型的遠射兵器。

  無論怎樣改進,拋石機拋出的也還只是石頭,殺傷的威力是有限的。在人類歷史上,所有只利用了物理學原理的兵器都被叫做冷兵器,而身處在冷兵器時代的人們無法想象,殺人的兵器究竟還能到達怎樣可怕的程度。

  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煉丹家成了人類最早的化學家。

  他們發現,把硝石、硫磺和木炭等物品混合在一起,能産生巨大的爆炸性能,這就是最原始的火藥。根據史書記載,中國人最遲在公元808年以前,就發明了火藥。

  火藥發明後,大約在10世紀時的北宋初年,便被兵器工匠們用在遠射兵器的設計上,投入到戰爭中了。

  人類從此進入到熱兵器和冷兵器混用的時代,戰爭的場面更加宏大。

  拋石機是怎樣變成炮的呢?火藥發明後,工匠們製造出了一種外表涂有瀝青和黃蠟的可爆炸的圓石球,石球落入敵方陣地,發出轟然巨響,火光騰空,並噴發出一股嗆人的煙霧,炮彈也可以是蒺藜火球,它利用爆炸的強大推力,把球內的鐵蒺藜撒放開來,殺傷力更大。

  弓箭也變了,這樣的弓箭因為有了火藥的成分,而被叫做火箭,火箭還分成很多不同的種類,這種火箭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叫“一窩蜂”。黃亦兵介紹説,“一窩蜂”是一種齊射火箭,在一個箭筒裏面有32支火箭,藥捻都是連在一起的,點燃了以後,32支火箭一下子全都能夠發射出去。


明代火箭

  今天的火箭射程一般都能達到幾百公里,但它的原理卻和古代的火箭基本相同。明代發明的火箭有很多種,有些設計十分精巧。有種火箭叫“火龍出水”,專家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極火箭。黃亦兵介紹説,它是一個二級火箭,就是在這個龍的前部和後部各有兩個火藥桶,另外在龍的腹內也有兩隻火箭,這兩隻火箭也有火藥桶相連,先點燃這個龍身上的四隻火藥桶,龍在水面上飛行,飛行了一段時間以後,這個火藥桶的火藥快燃燒完的以後,自動點燃了龍腹的兩隻火箭,然後這兩隻火箭再繼續向前飛行,這就是最早的二級火箭,現在的二級火箭的原理和這個也一樣的。

  雖然火箭的威力有限而且用這種武器很難瞄準,但是對於遠距離地破壞建築物卻十分有效。在明代的軍隊裏,即便是下級軍官,也可以使用這些武器,可見它的廣泛使用程度。

  在目前已知紀年最早的元代火銃上刻有鑄造的年代:元至順三年,也就是公元1332年,這個火銃長35.3厘米,口徑10.5厘米,重6.94公斤,1935年在北京市房山雲居寺被發現。

  這是中國也是世界現存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火銃,銃口外張,形似酒盞,所以也叫盞口銃或盞口炮。

  根據史書記載,在南宋後期,火藥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工匠們也掌握了銅鐵管的鑄造技術,因此出現了改寫人類兵器史的新式兵器——火銃,火銃是今天通行的槍和炮的共同鼻祖。

  後來,火銃經過演進,身形巨大的就成了炮,而小巧便利的就是槍。

  公元1335年,起義剛3年的朱元璋得到了幾十支火龍槍,據説試槍時,“勢若飛龍,洞穿層革”,威力很大,朱元璋十分高興,覺得如果裝備了這樣的火器,“取天下如反掌”,於是下令日後如果成功,就封這些炮為大將軍。

  從此,火炮就有了正式的封號。明王朝建立後,中央專門設立了神機營,把各種兵器統稱為神器,封各種火炮為將軍,每年春秋,還派遣官員祭祀。

  當火藥兵器在中國戰場上大顯神威的時候,西方還不知道關於火藥的知識。

  公元13世紀到14世紀,歐洲人在和阿拉伯人的戰爭中,第一次接觸到了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兵器。從此,歐洲人開始對火藥兵器進行大規模的研製,漸漸地,發明火藥的中國人在火器製造方面落後了。

  到明代,一些歐洲的火器傳入中國,和中國本土的兵器一比較,馬上顯示出了優越性。


漢代 刀

  15到16世紀,歐洲許多國家製造出了一種新的火藥兵器,中國人把這種兵器叫“佛郎機”。傳説在明朝年間,福建有個海防官員在檢查來往的船隻時,發現葡萄牙人的船上有很先進的火器,於是他就鼓動那艘船上的中國海員,下船幫助製造這種火器。

  中國的兵器工匠們立即仿製佛郎機。明代的史書中詳細記載了這批佛郎機的情況,它們全部用黃銅鑄成,每件重約300斤,母銃長2.85尺,配有4個子銃,可分別裝填火藥,輪流發射。其實,明代的中國人也已經製造出了自己的火炮,這種炮還有一個挺文雅的別號“竹節炮”,這個炮身是直形的,為了抗彈壓在炮身上面有鐵箍,這種鐵箍就像竹子的節一樣,明朝火炮的俗稱就叫“竹節炮”。

  當佛郎機這種火炮在明萬曆後期由荷蘭傳入中國時,中國人發現它比自己的竹節炮要優越許多,於是開始大量仿製。但是,當時的人們還是給它取了一個帶有歧視性的名字,叫“紅夷”大炮。

  公元1626年,明朝著名將領袁崇煥面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後金的進攻,大量使用紅夷炮。在寧遠城的守衛戰中,明軍擊退了後金的多次進攻,後金太祖努爾哈赤就是在這次戰鬥被紅夷炮擊中,不久死去的。後來,清代繼續使用明代的紅夷炮,改稱“紅衣炮”。

  西方火炮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明清火炮技術的發展。

  一尊藏于中國軍事博物館的清代的威遠將軍炮,是一種大口徑短管炮。它是康熙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690年製造的,重300公斤,長690毫米,口徑212毫米,用木質炮車承載,發射的是爆炸彈。炮身上銘刻著滿漢兩種文字,記錄了監造火炮的官員名字和工匠名字。

  威遠將軍炮的炮膛明顯分為前膛和藥室兩部分,使用時先將火藥裝進藥室,然後將炮彈放進前膛,彈外用火藥填實,隔一層濕土,最後用臘封炮口。發射時,先從炮口點燃炮彈上的引信,再點燃火門上的引信。

  這門火炮在康熙皇帝平定中國西北地區噶爾丹叛亂時,曾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青銅炮質地堅韌不易爆裂,而且青銅的熔點低,比較容易鑄造,明初就已經出現了直膛銅炮,但是造價比較高昂,所以今天留下的明代火炮大部分都是鐵炮。到了清代康熙年間,由於國庫充實,鑄造的重炮中絕大多數就是青銅炮了。這些炮種類繁多,根據史書記載,有好幾十種,皇帝也經常賜給炮一些將軍的封號,比如制勝將軍炮、威遠將軍炮、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神威將軍炮、武成永固大將軍炮、神功將軍炮等,每年秋天,朝廷還派大臣到盧溝橋祭祀。

  但是,到清代晚期,由於沒有工業文明的堅實基礎,中國火器的製造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而天朝大國一次次地慘敗在西方人的堅船利炮之下。

  1894年,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一位具有現代意識的封疆大吏創建了湖北槍炮廠,這是中國現代兵器工業的開端。

  中國古代兵器的時代終結了。

  古代兵器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充滿了血腥的金屬兵器大部分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但是,當我們再次看到一件件來自歷史深處的古兵器時,金戈鐵馬的時代仿佛又回到我們的眼前。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