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古代兵器》(上集)(探索發現2006-69)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4日 13:57 來源:CCTV.com

  人們在考古挖掘中,發現了一具成年男子的屍骨,距今有五、六千年,他的致命傷在股骨內,一枚骨鏃嵌在裏面……

  人們可以想見戰場上的一幕:在一場原始的殘酷戰爭中,這個人也許被強敵追殺,返身逃跑,身後的敵人用弓射出一支骨鏃,他中箭倒在了地上,慢慢地死去了。

  弓箭已經不再只針對狩獵的動物,開始用作殺人的兵器。

  作為狩獵工具,最古老的弓箭出現的年代已超過了3萬年。弓箭是遠古時期一項重要的發明,使得以狩獵和畜牧經濟為主的原始民族,可以有效地獲得獵物。經過上萬年的漫長歲月,弓箭得到了很大改進,到新石器時代,箭鏃從粗糙的打制石鏃進步為便於大量製作的骨鏃,之後,又逐步採用更加堅硬銳利的磨制石鏃。

  殺人于遠距離之外,顯然比近身格鬥更能有效地保護自己。

  但是,原始弓箭還比較簡陋,無法有效地阻止敵人逼近,原始格鬥兵器的産生就成為必然了。人們用石頭、獸骨做成尖頭,綁在木棒的前端,這就是矛。石斧本來和弓箭一樣,也是人們在勞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後來,出現了一種形制比較特殊的石斧,刃部比斧體要寬,而且磨成圓弧形,顯然這種石斧並不適於砍伐樹木或者開荒種地,這種特殊的石斧叫石鉞。


青銅戟

  用於戰鬥的石鉞製作得日益精緻,起初選用最堅硬的石材,然後出現了玉質的鉞。玉鉞不僅堅硬鋒銳,而且色澤美麗,出土于浙江的一個新石器文化遺址裏的一把玉鉞上面,刻著神秘的徽記,仿佛是一個怪獸的頭部,鉞柄的兩端還裝有玉質的精美飾件,表現出原始的神秘和力量。

  這些玉鉞都是在身份較高的軍事首領或者巫師的墓中發現的,是權威和地位的象徵。鉞的使用一直延續到中國的商代,那時的中國正處在青銅文明時代,青銅成為最高貴和最貴重的金屬,鉞也就更多地用青銅來製造了。

  有一把商代的青銅鉞,出土在河南安陽殷墟的一個貴族墓葬中,它們外形扁平,上面雕刻著各種裝飾紋路,于冷酷中展示出一種神秘的美感。有一件龍紋銅鉞重8.5公斤,一件虎紋銅鉞則重9公斤,看來,它們的主人是位體格強壯的將軍,但銅鉞上的銘文卻讓後人有些驚訝,上面清晰地刻著“婦好”兩個字,顯然是一位女性的名字。

  在甲骨卜辭中,人們發現了婦好的詳細資料,原來她是商王武丁的一位嬪妃,同時也是商王朝的女將軍,她曾經擔任過商軍先頭部隊的統帥,統兵13000人,為商王朝建立了不朽的戰功。女將軍把生前鍾愛的武器帶到了死後的世界,婦好墓一共出土了近200件青銅兵器,代表了商代青銅兵器的最高水平。

  當年,它們是商王朝軍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

  從商代到周代,再到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兵器一直是中國戰場上的主角,而兵器的性能和鑄造技藝也隨著時代的進步在不斷發展,在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王墓葬中,人們能清晰地看到兵器工藝的進步。

  這是一個被稱為古代樂器博物館的墓葬,很多人並不知道,曾侯乙墓同時還是古代兵器的博物館。

  在春秋戰國時代,曾國只是個附庸于楚國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但是和婦好墓相比,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兵器,無論是種類和質量都有很大的提高。由此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兵器已經大規模地在一般軍隊中使用。


  當時最重要的遠射兵器仍舊是古老的弓箭,但工藝方面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曾侯乙墓出土的弓箭木制的弓體已經腐爛,但青銅箭鏃卻保存完好,一共有4500多支,這批箭鏃出土時仍然異常鋒利,可以輕易地割裂一疊信紙,這説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青銅中合金配比的成分,使得青銅器具有相當高的硬度和韌性。

  在出土的兵器中,有一些是曾侯乙本人用過的,在一件戈上清晰地刻著6個字:“曾侯乙之寢戈”,出土時就放在墓主人的棺材旁,應該是近衛武士拿的武器,這些文字是用錯金技藝鐫刻的,出土時仍然閃閃發光。

  戈曾經是中國遠古戰場上最主要的兵器之一,它的使用方法是用下刃鉤砍對方。楊泓研究員認為,這種兵器的出現很可能跟鐮有關係,因為戈的基本的形制和使用方法和鐮刀比較接近。那麼,有沒有其他的民族用鐮刀作戰呢,在西方的波斯戰爭的歷史裏面,波斯大軍裏有的民族真是拿大鐮刀來作戰的。

  遠古傳下來的古老兵器矛,仍舊是最常用的兵器之一,它是一種刺殺性武器。矛和戈合在一起,又形成了一種新的武器,叫戟,集合了刺殺和鉤砍的功能,在戰國和漢代,這種兵器的數量成為一個國家武裝力量強弱的標誌,而一種集合了三個戈和一個矛為一體的多戈戟,則是在曾侯乙墓中首次發現的。

  無論是戈、矛還是戟,都要裝在一個比較長的木柄上,武器的長度一般超過了1米,因此,這類兵器叫長兵器,長兵器曾經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軍隊的常備武器。

  還有一種長兵器叫“殳”,前面是一個帶刃的像矛一樣的頭,後面裝有刺球,這種兵器在歷代典籍裏有過記載,但長期以來人們都搞不清它的具體模樣。曾侯乙墓出土的殳終於讓人們了解了這類兵器,讓人吃驚的是,殳的桿長一般都超過3米,實際上,曾侯乙墓的很多兵器都相當長,似乎不太便於使用。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古兵器選擇了看似不太實用的種類呢?專家認為,這些兵器的使用和當時盛行的一種戰爭形式有關。上海博物館青銅館主任周亞認為,有了戰爭以後,雙方的距離拉大了,所以長兵器可能就有了比較多的發展。

  車戰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在曾侯乙墓出土了這樣一件物品,頭是尖的,很像矛,實際上它是戰車的一個部件,作戰時,它被安在戰車的軸頭上,一方面鞏固戰車的車軸,另一方面用來殺傷靠近戰車的敵軍。在距離曾侯乙墓800多公里遠的河南省,一個考古年代更早的古墓葬為我們揭開了這個謎。

  1989年12月,河南省三門峽市公安局湖濱分局接到有人盜墓的舉報,他們馬上派出警力,秘密展開調查,3個月後,為配合案件的偵破工作,考古人員開始對被盜墓葬進行了發掘清理。

  後來證實,這裡是公元前8世紀到7世紀左右的一個諸侯國虢國的家族墓地。虢國墓地考古發掘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發現了8座車馬坑和3座馬坑,是目前中國所發現的最大的車馬坑群。

  隨葬車馬坑是貴族的特權,隨葬車馬的數量也因身份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差別,最大的二號車馬坑裏埋葬了19輛車和38匹馬,最小的只有一輛車和2匹馬。所有的馬都是殺死後被整齊地擺放在坑裏的,車馬坑裏還有不少狗的骨頭,從它們的形態上看,都是被殘忍地活埋的,有人説,這是中國最早的軍犬。

  現在人們在博物館裏看到的古代戰車,是考古學家根據木頭腐爛後殘留的痕跡,一點點地清理出戰車的各個細節複製出來的,在車馬坑遺跡中,人們了解到了很多關於古代車戰的情形。


  當時的戰車一般有一個馭手,還有一個或兩個作戰的將士,裝備的兵器有弓箭和弩等遠射兵器,還有矛、戈、戟等搏殺兵器,同時,戰車作戰時還有步兵配合,叫徒兵。

  偉大的詩人屈原曾經描述了大型車戰的場面:

  手裏拿著鋒利的戈,身上披著用犀牛皮做的盔甲,敵我雙方的戰車縱橫交錯,刀劍砍殺,車戰進行時,雙方的戰車從陣地兩邊向對方靠攏,距離比較遠的時候,雙方軍士用弓、弩等遠射兵器射殺對方。等戰車靠近時,駕駛戰車的馭手要用非常高超的駕馭技術把戰車橫過來,兩輛戰車交錯的同時,雙方士兵站在戰車上,用長桿兵器互相搏殺。

  車戰作為作戰形式是在商代晚期出現的,西周時開始使用4匹馬拉的駟馬戰車,在戰場上顯示出了威力。到東周時,駟馬戰車成為各諸侯國軍隊的標準裝備,,戰車的數量是一國軍力大小的標誌大規模的車戰,往往有幾百輛戰車,乃至上千輛戰車參戰。不過,那時的戰車雖然氣派很大,卻也有著很多弱點,笨重的車身,運轉十分不便利,在地形複雜的地方,就更無法施展身手。

  而且,實際上的車戰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激烈,恰恰相反,是相當克制和禮貌的。

  在江河密布的中國南方,戰爭從一開始就有些不太一樣,雖然車戰也被廣泛使用,但另一種戰爭形式也同樣重要,這就是水戰。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吳越等南方各國日漸強大,建立起了水軍,戰鬥用的船隻出現了,最早的戰船主要用槳劃行,有時輔以風帆。其中最大的長可達24米,配有戰鬥員41人,槳手50人。

  到了西漢年間,水軍的規模已經發展到與“車騎步兵”並列的程度,漢武帝曾發動過20余萬的水軍。

  西漢時期中國戰船的性能已逐步趕上和超過了當時的地中海國家,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15世紀中期。後來,在三國的赤壁之戰中,水軍的對決成為戰爭的關鍵,不熟悉水戰的曹操軍團被南方水兵打得落花流水,據説當時吳國水軍擁有5000艘戰船,大型的樓船有5層樓高,可以運載士兵多達3000名。

  三國時,中國出現了較為先進的風帆戰船,以風帆為主要動力,並輔以槳櫓,與槳帆戰船相比,風帆戰船的排水量、航海性能和遠洋作戰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曾七下西洋,他所乘坐的最大的“寶”船長約137米、寬約56米,有9桅12帆,裝有多門火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風帆海船。


戰車

  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諸侯王促使了中國古代騎兵的誕生,到西漢時期,戰車終於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靈巧的騎兵成為戰場上的英雄。

  在甘肅玉門關附近,至今保留著一處古老的遺跡,這就是著名的漢長城遺址。實際上,修築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長城以北是遊牧民族的家園,彪悍勇猛的遊牧民族經常騎著馬衝進城市搶掠,如何阻擋遊牧民族曾經是華夏民族一個非常嚴峻的任務。

  中國古代兵器的某些關鍵性演進,在某種意義上,是遊牧民族的威脅促成的。

  在今天的河北北部,曾經有一個並不強大的諸侯國趙國,它的北面就是遊牧民族經常出入的地區,趙國不得不經常和馬上的民族交戰,但是這裡的地形比較崎嶇,戰車根本發揮不了作用,強健的馬匹和威武的騎士讓笨重和典雅的車戰相形見絀。

  公元前307年,飽受遊牧民族侵襲之苦的趙武靈王開始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他動員趙國的貴族和士兵脫掉長袍,走下戰車,穿上長褲,腳登皮靴,騎上戰馬,組建了中國最早的騎兵部隊。

  這位具有遠見卓識的諸侯王促使了中國古代騎兵的誕生,到西漢時期,戰車終於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靈巧的騎兵成為戰場上的英雄。曾經在遠古戰場上出盡風頭的戈、矛、戟等兵器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更加適合騎兵和步兵作戰的刀、槍等短兵器成為了軍隊的常備武器。

  殘酷的戰爭催生了兵器技術的發展。在虢國國君的墓葬中,就放著一堆車馬器,就在這個車馬器堆上,考古隊員發現了一件珍貴文物……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