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古代陶器》(探索發現探索發現2006-68)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4日 13:44 來源:CCTV.com

半山彩陶

  天火賜給祖先美味的熟食,烤,是最早出現的烹飪,從此,中國人就開始了一場食不厭精的美食文化,不斷研究出更多的炊煮方法和器具。時間推進到了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森林中有一堆篝火舔紅了磊起的陶泥,泥土變得堅硬,一個中國人智慧的靈光閃過,和族人們一起捏起泥巴,猶如漫漫長夜開始黎明,中國人手中終於出現了第一個蒸煮、儲存食物的器具——陶器。

  在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鎮,在夏收的季節裏,農民們在田地裏收穫金黃的麥子,然後就把麥穗鋪到公路上,借用過往的車輛作為脫粒的工具,看上去,這裡和中國普通的農村景象沒有什麼區別。但是,這片農田的下面卻沉睡著古代新石器時期的遺址,大約5000到7000年前的先民們就曾經在這裡生息繁衍著。

  黃河流域不斷沙洗出細膩的赤色泥土,紅色從那時起就烙入中國人的血脈裏,成為永恒的民族記憶,這裡發掘出最早的紅色陶器——泥質紅陶和夾沙紅赭陶。


  儘管以後中國出現了不勝枚舉的精美陶瓷,五彩瑰麗,但這一切都緣起于紅陶。紅色是血,是土地,是盛起寶貴食物的陶缽與陶罐,這些樸素的、沾著指紋的赤色陶罐依然能夠喚起中國人深深的感動,這似乎能夠解釋為什麼中國人忠誠並迷戀于紅色。

  在中國雲南省的新平縣土鍋寨的花腰傣族,人們至今還不可思議地繼續著祖先製作陶器的方法,他們先將陶泥搓成條,一圈圈地在一個泥餅上盤成容器的形狀,然後再反復地敲打成型,晾幹後再經過簡單的燒制。

  彩陶缽形鼎,是用來煮食物的炊具,工匠饒有興趣地在口沿外勾出白色圖案,描繪的大概是他工作時抬頭看到的山巒,跳躍的圖案,可見人們烹調食物的心情變得更加快樂,鮮花,雷電,漁網都一一再現,是中國人傳唱的歡樂之歌,散發出活潑的生命氣息。

  一件八角星紋陶豆,用來盛放食物。用白彩繪出4個對稱的八角星紋,表示四面八方,天地通泰。八角形含有天地無邊的概念,表現出先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天地自然的敬仰,這個圖形在很多器物上都出現過,是大汶口出土陶器的明顯特點。


黑陶鏤空高腳杯

  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材質上也出現了新品種,古人在不斷地實踐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制陶原料——高嶺土,用這種材料可以燒成質地堅硬、胎壁薄勻、色澤明麗的白色、黃色、粉紅色細砂陶,也可統稱為白陶。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使黃河下游原始文化的歷史,由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從後期墓葬中出現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的情況來看,似乎也標誌著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結束,人類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陶器的一個新貴在此間出現了,一隻罕見的黑色薄胎磨光高柄杯是大汶口文化中的珍品,它高貴喑啞的身影以後再度出現在龍山文化中,之後又神秘消失。

  黑陶的王者氣質令人佇足,但同時期的獸形提梁器發出了另一個階層的聲音,讓我們感受百姓生活的溫暖。不難想象女人家提著陶豬,豬兒吐出清水來的模樣,平實的快樂一路流淌出來。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在黃河以南,故稱河南,向有中州、中原之稱。地處河南省境內的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著名的文化遺址之一。


馬場彩陶

  河南澠池的仰韶村,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著名的文化遺址之一。這裡土地肥沃,陽光充足,人丁興旺,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發現這處遺址以來,這裡已陸續發掘出數量巨大的石器、陶器等生産工具和生活用具。

  仰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要數精美的彩陶,由於以彩繪陶器為特徵的文化現象首先在仰韶村發現,故命名為“仰韶文化”,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均為陶質,有陶鼎、罐、碗、盆、缽、甕、缸等,陶器上的裝飾圖案非常引人注目,從而使仰韶村遺址聞名中外。

  仰韶文化是彩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出現早在距今約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後期,仰韶文化在2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其文化面貌與表現風格十分複雜,可分為半坡、史家、廟底溝、大河林、後崗等多種類型,其中以半坡、廟底溝、大河林最為著名。

  甘肅與黃河有著不解之緣。馬家窯人還是聰慧的技師,這些作品證明他們已經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製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紋線等紋飾,更是表現出他們嫻熟的繪畫技巧。

  半山類型彩陶是馬家窯類型的延續和發展,出現于公元前2500到2300年,在這些陶器設計中,不論是平面所能看到的器物腹部,還是站立起來所能看到的器物的肩部,都完美地用圖案連接。靜態中予以自然的動感,即突出了器物的端莊飽滿,又富於節奏和韻律,這已經是相當成熟的工藝設計。


萬字紋

  延續半山類型發展,馬場類型的彩陶是黃河彩陶最燦爛最多産的季節,其器形之多圖案之複雜、色彩之絢麗以及數量之多,都可謂登峰造極。

  在北京的古陶藝術博物館,馬場彩陶中有一件舞蹈紋高頸壺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這是一件馬場類型的作品,陶壺正面的中間繪有一個跳舞的女神,伴舞的人伴隨女神的左右,也許是伴舞者為了向女神表現他們的虔誠和崇拜,舞動的非常賣力和陶醉,肢體大幅度擺動,使人不難想象出原始先民們縱情狂歡的場面。

  紅山陶罐上粗糙的刻痕並不是對自然的描摹。據專家分析,這些刻在陶罐上的符號很可能是一篇原始的祭文,而萬字形的符號在古人看來則代表田地和莊稼,用這種方式向天祭祀,以求得風調雨順,農業有好的收成。目前考古學還存在另一種説法,認為這是一個天降隕石説,這種説法傾向於認為這是一個古代的曆法圖,這兩種推理至今仍在求證之中。

  1983年秋天,在紅山文化遺址發掘中,牛河梁出土了一件罕見的陶制女神頭像。她高度寫實,形態逼真,臉形為方圓形,顴骨突起,雙眼中鑲嵌著兩塊經過拋光處理的青色玉片,她嘴角上翹,以特殊的笑容注視著5000年以後的人們。


仰韶村發現的缽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代表。這裡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玉龍,中國文化中流傳著眾多關於龍的傳説,龍對於中國人來説,是神,是獸,是祖宗,也是天子。

  新石器時代中後期的紅山文化,處於北方原始文化的高峰期,當時的手工業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制陶工匠們在夾砂陶器刻畫出之字和更多的幾何紋,漸漸創作和遊戲的本能施放出來,他們製作出並非實用的玩具,線條簡單卻令人不禁莞爾。這不啻為人類藝術的童年。

  這種陶器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禮器,從色彩的鮮艷程度上可以看出,這些彩繪圖案是陶器經過燒制之後再畫上去的,當時拿彩色的天然礦物質顏料進行彩繪,邊沿處還鑲嵌了貝殼作為裝飾,雖然出現年代是距今3500到4200年,但是艷麗的顏色依然穿透時空,傳達著古人強烈的審美追求。從這些彩繪陶禮器上面的紋飾來説,我們發現這些紋飾主體紋飾是以各種雲紋、雷紋、饕餮紋組成的,而這些紋飾都是商周青銅器上最常見的紋飾。

  陶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不僅改變了先民的生活習慣,還逐漸演變成為一種藝術。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文明已經進入了一個空前發展的時期,隨著制陶技術的不斷提高,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生産在父系氏族社會的龍山文化時期發展到頂峰,當時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還是在工藝水平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仰韶村發現的缸

  龍山文化以黑、白、灰陶器為主要文化特徵,其驚人之處在於出土的這些黑陶,黑陶造型精美,考古學家用“黑如漆,薄如紙,聲如磬”來形容它。

  幾千年來,人們從來就沒有見過黑色的陶器,更沒有想過能夠製造出來,那麼古人是掌握了什麼尖端的技術?製造黑陶的秘密又在哪呢?

  中國的研究者發現,黑陶上的黑色是不均勻的,這一點引起了研究者的猜測,會不會是在燒窯的過程中熏染上去的,他們開始了試驗,點燃柴草以後把火滅掉,依靠柴草的濃煙來熏染這些陶器,結果出來了,他們燒制出了龍山文化一模一樣的黑陶,這種燒制黑陶的方法就是人們所説的“熏煙滲碳法”。

  在山東日照博物館,陳列著一隻造型優美的蛋殼鏤孔黑陶高柄杯,這只出自4000年前的陶杯,是日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龍山黑陶的經典之作。


仰韶村發現的罐

  幾乎在同一時期,在中國南方長江流域另一支重要文化——良渚文化中同樣出現了黑陶,由於打磨工藝格外精細,貴族一般的黑陶成為良渚文化的典型標誌,散發著低調的張揚。

  龍山文化中,除了代表性的黑陶,陶器家族異常龐大而豐富,包含了以後歷代生活用品的所有種類,陶圭既是一種炊具也是一種溫酒的器物,在龍山文化中最為常見,陶圭的三個袋足,能夠增大火焰的接觸面,易於充分利用熱能,專家還認為它是生殖崇拜的一種文化現象,因為圭的帶足形狀很像羊乳。

  東夷民族以鳳為祖圖騰,繁衍出以各種鳥為子圖騰的諸多部落。陶圭是東夷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徵,陶圭上部很像一個鳥嘴的形狀,蓋子又很接近鳥的冠,把手看起來又非常像一個抽象的變形的鳥尾,在陶圭的腹部或者頸部經常會有一些旋紋,這些旋紋又很像鳥的翅膀。這些特徵都證明了東夷民族崇尚鳥的風俗。

  有一件陶鈴,出土于山東日照東海域遺址,人們猜測它是一件樂器,最早的樂器起源於原始的巫術,當時只有巫人才能擁有使用樂器的權力。在中國的河姆渡遺址也曾發現過距今5000年前的吹奏樂器古笛,在中原地區我們還發現距今4700年前的陶塤,在日照市羚羊河遺址還發現了陶號。陶鈴與別的樂器不一樣,它是手搖的樂器,在此之前發現的都是吹奏的樂器,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也是樂器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


仰韶村發現的盆

  到了漢代,陶器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就是綠釉陶器的出現。綠釉陶在公元前4世紀,已經作為生活用器出現在北方中原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陶器的器形和製作出現的多樣化向我們展現出漢朝的人們,在戰後嚮往平靜安逸生活的圖景,從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釉陶的生産日益增加,到東漢達到頂峰。

  漢代釉陶中的珍品莫過於鉛綠釉陶器,古玩行稱為“銀釉”、“銀裹”。在古代就有“漢器普品十件不抵銀釉一件”的説法,可見其珍稀與貴重。鉛釉陶也稱綠釉,這種陶器表面的釉是低溫燒成的綠釉,這種綠釉由於含鉛量很高,有的經過長時期掩埋在墓葬裏,裏面的鉛從釉的表面溢出,變成了銀白色,這種釉色就是人們所説的銀釉。

  唐三彩是唐代出現的一種鉛釉陶器,它以絢爛的色彩優美的造型為世人所驚嘆,人們折服於它的流光異彩。在唐三彩中最為常見的是馬的造型,馬的造型也是唐三彩中表現最為成功的題材,唐人愛馬,當時的養馬業十分發達,培育出許多優良的品種,這種對馬的喜愛,也為唐代藝術家提供了創作素材。陸明華介紹説,據史書記載,在唐代的長安城裏,當時馬匹是非常多的,另外長安城作為中國通往世界的一個窗口,它是一個大都會,絲綢之路那個時候通過這條路,大量的中國的絲綢、陶器、茶葉和其他的物品運往外部世界,所以,馬和駱駝在那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駱駝作為沙漠之舟,很多運輸任務都是由它來擔任,所以在唐三彩中間出現了大量的駱駝和馬。

  相傳唐三彩來自西域,隨著絲綢之路的興起,中國人從波斯將唐三彩所用的鈷等原料運往大唐,燒制三彩陶瓷。花紅柳綠,再加上一味白,熱鬧又不失雅致,正是盛世帝國的偏愛。其實,三彩不過是虛指,實則五彩繽紛,但又不單單靠色多而取勝,巧妙的是施釉的工藝,匠人更像是藝術家,讓釉色流淌交融,用的完全是國畫中暈染和潑墨手法,染得微妙,潑得瀟灑,花團錦簇,一派盛世氣象。

  唐三彩中各種絢麗的釉色,是由於不同金屬之間在燒制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銅元素呈現綠色,鐵元素呈現黃色,錳元素呈現紫色,古元素呈現的是藍色。


原始瓷

  唐三彩器類包羅萬象,大致可分三大類:人物俑,日用器皿和居室用具無不包括。人物俑有男有女,有文官、力士、有武士俑,有樂舞俑,還有高鼻卷髮的胡人俑。動物俑中以駱駝傳世最多,還有牛、馬、獅、虎及鎮墓獸等無不涉及。可以這樣説,唐三彩的內容幾乎包括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種類比任何一個朝代都更為豐富。

  駱駝載樂俑,把1000多年前唐代樂舞的絢麗風采,重現于我們眼前,從這些吹拉彈唱的樂手身上,人們似乎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帶著異國風情的唐代樂舞的魅力。

  三彩雙魚瓶通體施黃、綠、赭三彩,這種雙魚瓶流行于唐代。在古代雙魚象徵生殖崇拜,渴望通過崇拜魚的生殖能力,産生一種功能的轉化效應,並且應運誕生了一種祭祀禮儀——魚祭,用於祈求人口繁盛。女性們在舉行儀式後,還要食魚,以為吃魚下肚,便可以獲得魚一樣的旺盛的繁衍能力。

  長期的制陶經驗,使古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才能使陶器的器壁光潔,如何提高燒制後的硬度,使其經久耐用。陶器的發展在經歷了簡單的刻畫、捏塑、彩繪、打磨和拋光技術後,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更好的製作方法,用瓷土作原料,用高達1200度的溫度燒制,這個發明無疑是偉大的,因為用這種方法燒成的器物質地堅硬而不滲水,表面透明而有光澤,而另一個極其重要的結果,就是用這種方法燒出的不是陶而是原始的瓷器。

  中國原始瓷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青銅時代,而青瓷的燒製成功,開始於我國東漢時期,在這個時期大量出現的原始青瓷,為我們展現了漢代燒制工藝的逐步成熟,在東漢中晚期終於成功燒制出胎壁均勻、釉色穩定的瓷器,完成了陶器向瓷器的過渡,使中國成為發明瓷器和最早生産瓷器的國家。


黑陶鏤空高腳杯

  從黃河流域的彩陶文明,到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從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到良渚文化,人們發現中華文明的發展是呈多元化的,從河姆渡時期的泥條盤築陶器到龍山文化精美的蛋殼黑陶,從漢代的氣質高貴的鉛綠釉陶到唐代流光溢彩的唐三彩,人們發現,在古文明不斷被發現的今天,陶器總是最先向今人訴説著祖先閃光的生活智慧和中華歷史的滄桑變遷。

  在中國典籍中,中華文明一向被形容為“上下五千年”,而僅存的文字記載也只能夠將中國文明史上溯到4000年前,隨著古陶器的不斷被發現,它好比一把開啟文明的鑰匙,將我們的視線從現代的車水馬龍帶向更遙遠的時代,古陶證實了中國確實擁有超過5000年的文明史。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