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古代俑塑》(《探索發現》2006-67)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4日 13:37 來源:CCTV.com

兵馬俑

  從遠古時代開始,中國古人就認為,一個人死後依然要過著生前一模一樣的生活,生前的奴僕和財富都應隨葬墓中,供自己到陰間使用。在這種“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下,無情的殉葬制度出現了,並在中國的商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後來一種新的風尚出現了,人們把用泥土、木頭或者石頭製作的俑放置在墓葬中,作為人或動物的象徵物品為主人陪葬。

  壯觀的兵馬俑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陪葬。

  先秦時期,中國已經出現了不少俑,比如在湖北和湖南一帶出土的木制的俑,它們看起來很像孩子們的玩具,形態小巧簡單,裝飾也不複雜,只是用彩色的顏料畫出衣服、眉眼和嘴巴。

  但是,到了秦始皇時代,俑的形象卻突然出現了大轉變。

  在秦始皇陵幾個規模龐大的陪葬坑裏,埋葬的是象徵性的軍人和動物,這些俑身形高大,俑群氣勢磅薄。在中國史書的記載中,秦始皇是一個暴君,但是在結束殉葬制度方面,他卻是身體力行的第一個君王。

  在這個凝固的地下軍團中,6000多個兵馬俑組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秦軍軍陣,排列在軍陣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他們是整個軍陣的前鋒,在軍陣的最後面也有三排弩兵,是整個軍陣的後衛,這是古代戰爭史上極其經典的軍陣範例,它進可以攻,攻擊無堅不摧;退可以守,守衛固若金湯。

  就在離秦始皇陵40公里的地方,聳立著一個巨大的土堆,它就是僅僅比秦始皇陵晚建了100多年的漢陽陵,墓葬的主人是漢景帝劉啟,他是西漢帝國的第四位皇帝,在位16年……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往往被視為殘暴的化身,而漢景帝則被人們奉為仁慈的君主。那麼,在他們死後的世界裏還依然存在著這樣的分野嗎?


漢代木塑

  1990年,一支考古隊開始對陽陵進行了地下挖掘。

  當發掘一個從葬坑時,人們發現了一些散落在泥土裏的陶俑頭,旁邊還淩亂地堆積著很多陶制的肢體,為修復這些殘缺不全的陶俑,陶俑被運出坑穴送到了文物修復工作室。這樣的陶俑似乎從來沒有見過:他們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約60厘米高,個個赤身裸體,皮膚被涂成橙紅色,身上的所有器官,包括生殖器和肚臍眼兒都被細緻而真實地雕刻出來了,奇怪的是,所有陶俑都沒有雙臂。

  幾個月後,考古隊在另一個從葬坑裏驚喜地發現了幾百個武士陶俑。

  在這次出土的一些陶俑的外表上,人們發現了殘留的鎧甲或衣服痕跡。有了實物印證,人們終於弄清了裸體陶俑的來歷,原來,在剛剛完工時,所有裸體陶俑的身上都穿著漂亮的衣服,披著威武的鎧甲,手裏還拿著鐵制的微型兵器,所有騎兵的身下還有用木頭精雕細刻的戰馬。陶俑胳膊上的圓孔,是用來裝木質胳膊的,胳膊可以自如地扭轉運動,很像現代的洋娃娃,由於年代久遠,衣服和木頭都腐朽了,所以只剩下了裸露的缺胳膊的身體。

  讓人們感到意外的是,在武士的隊伍中,居然還站立著一些健康美麗的女子,有的還是騎士,她們大部分長得眉清目秀,身材勻稱。奇怪的是,在這些女兵中,也有幾個長得特別醜陋,高聳的顴骨毀壞了面容,難道真的有這樣長相的女人嗎?有人猜測,她們可能是來自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面貌上確實有些不太一樣。

  陶俑永久地保留了古人的形象,使得我們至今還能直接地面對祖先,感受他們曾經的喜怒哀樂,想象他們的人生故事。

  對考古學家來説,他們還需要進一步考察陽陵陶俑的象徵意義。毫無疑問,武士俑很有可能和秦始皇的兵馬俑一樣,象徵著皇帝的軍隊,但放置武士陶俑的陽陵從葬坑卻有著特別的排列秩序。和秦始皇的兵馬俑相比,漢景帝的武士們要矮小得多,也沒那麼強壯和肅穆,整裝待發的姿勢更像是某種優雅的舞蹈動作。這一切,都和秦始皇的兵馬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象徵了景帝時代的祥和。

  今天的陜西咸陽曾是西漢都城長安的所在地,至今還殘留著古城墻的遺址,因此在咸陽一帶,到處都能發現西漢時期的墓葬和文物。咸陽博物館收藏了一批珍貴的西漢文物,這些文物出土在咸陽楊家灣的一座墓葬裏,墓葬的主人可能是景帝時期的一位將軍。

  這座墓葬中最豐富的文物是一批兵馬俑,他們也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由1965個步兵俑和588個騎兵俑組成。


馬踏飛燕(青銅俑)

  他們神態肅穆,姿勢緊張,雖然造型比較單一,但通過整齊的排列體現出一種群體的統一,讓人感受到一種威嚴和紀律的力量,這些兵馬俑無論在規模還是氣勢上都勝過了陽陵的兵馬俑。難道這位將軍比皇帝還要威嚴嗎?實際上,陽陵的武士俑還只是保衛首都和皇帝的軍隊,而這批兵馬俑才是西漢時期中央軍隊的真正代表,顯示了漢軍的實力。

  騎兵俑和步兵俑被放置在不同的坑道中,體現出騎兵在漢代作為一個兵種的獨立存在。史書記載,西漢騎兵經過初期的苦心經營,成為當時邊防的重要力量。漢文帝期間對匈奴作戰時,發動的騎兵力量可以達到10萬以上。

  20世紀80年代初,一個偶然的機會,人們在徐州獅子山一帶也發現了一批陪葬的兵馬俑。

  批俑種類繁多,顯示出豐富的內容,有博袖長袍的官員俑、拿著兵器的衛士俑,也有拖著髮辮的士兵俑、抱著弩背著弓的甲士俑等等。

  4000多件漢俑用寫意的手法,將漢代軍旅中士兵們的思想、神態和情感惟妙惟肖的刻畫出來,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從製作工藝來看,這批俑的製作方法和楚地的俑十分相似,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這支完整的軍隊還讓人們更清晰地看到了當年軍陣的樣式。


唐代貴婦人

  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批木制的俑。這些俑延續了先秦時期木俑的特點,簡潔自然,但是精緻了許多,他們的主人是西漢早期一位侯爵的夫人辛追,和皇帝、將軍不同,貴婦人講究的是享受生活,所以她帶進墓裏的都是生前伺候她的僕人,她們中有的是彩繪俑,可能是比較下層的奴僕,有5個俑則代表著主人的小樂隊,還有的俑是在木質胎體上穿著絲織品的衣服,她們可能是主人的貼身女僕,地位比較高,其中有一個絕色佳人最令人注目,一張精心修飾過的臉龐無限嬌媚,嘴角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這尊木俑在荷蘭展出時被譽為“東方維納斯”。

  那麼,在皇帝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美女伺候呢?在漢景帝陽陵的封土堆附近,排列著19個坑穴,這些坑穴可能象徵著皇宮裏負責皇帝生活的機構,因此出土了一些特別的俑,有兩個裸體的陶俑讓人們吃了一驚,他們沒有陰囊,但這不是工匠的粗心,而是刻意表現的,他們算得上是中國最早的太監形象,除了太監,皇帝的日常生活主要靠宮女來服侍,當年,她們身上穿著艷麗的衣服。

  在人們的想象中,皇宮的生活富足奢侈,應有盡有,不過,2000多年前的富有概念和現代卻有很大的不同。92米長的13號從葬坑就是皇帝的倉庫,這裡埋葬了近2000件動物陶俑,包括231件彩繪陶山羊、33頭陶綿羊、456隻顏色各異的陶狗和一些小乳豬,以及公雞和母雞。

  女僕也一樣表現出溫順的神情。她們身材窈窕,眉毛細長,大大的眼睛,面龐豐滿,黑色的長髮簡單地籠在腦後,在底部挽一個結。彩色的繪畫細緻而真實地表現了她們的服飾和裝扮,她們幾乎沒有佩帶任何首飾,寬鬆的長裙從腰部緊縮,在底下散成喇叭狀,恰到好處地勾勒出女性秀美的身材。外套並不華麗,只在領口和袖口有些裝飾。

  這是一個夢幻般的瞬間:一匹正在急速奔跑的駿馬,揚起的馬蹄踢到了一隻飛鳥,鳥兒在逃走的同時,還驚魂未定地回頭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

  很少有人知道,這尊著名的青銅俑來自甘肅武威一個並不出名的古代墓葬。武威位於中國甘肅省的中部,距離首都北京2000多公里,漢代名將霍去病曾在此大破匈奴,故起名武威。1969年武威新鮮村的農民們在挖掘防空洞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地下世界:在由200多件金銀玉器、陶器和銅器構成的文物中,最令人矚目的是99件車馬銅器組成的車馬儀仗隊,這支隊伍的最前方是一匹與眾不同的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領頭馬的身後,緊跟著17匹馬和騎士,一共分三行,騎士們威風凜凜,手裏拿著長戟。


唐三彩

  在威武的騎兵後面是車隊,車隊的正中是一輛前導用的車,稍後是4輛豪華的軺車,車上有駕車的人,還有兩個服侍主人的丫鬟。車前頭站著8個人,從穿著上看,4個屬於武官,4個屬於文官,在他們的身背後發現了刻文,上面寫著“張家的奴僕”。

  車隊後面是一組5匹馬組成的隊形。中間一匹馬身材高大,器宇軒昂,應當是主人的坐騎,其他的4匹前後並列,護衛主人,是貼身衛士的從騎,隊伍的後面還有一輛牛車,它是負責運輸工作的。幾十匹銅馬各有各的姿態,十分生動,而所有的車輛做得就和真的一樣,一些車的後門還可以開啟。

  顯然這並不是用來作戰的部隊,而是象徵著威嚴和尊榮的儀仗隊。雖然對墓主的身份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但考古學家根據出土的幾萬枚古錢幣,將墓葬年代確定為東漢末年。與秦朝和西漢時期的俑器相比,東漢時期的俑器在製作材料的選用上更加奢華,同時更加注重對局部場景和人事活動的描摹與再現,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呢?因為在東漢時期,一些世家大族興起,他們建立起規模宏大的莊園,擁有大量的依附農民和奴僕,生活十分奢侈,這種風習也帶進到墓葬中,墓室越建越大,俑器也越來越豐富。

  東漢的俑多小巧,但無不神采飛揚、生動活潑,雖然只是簡單的捏塑,但人物的姿態、形象相當傳神。漢代結束以後,表現世俗生活的俑雖然沒有東漢時期的生動傳神,但也別有一種風情。

  奢侈安逸的風氣不僅盛行在經濟發達的中原一帶,而且蔓延到東漢帝國的各個地區。成都是今天中國市井文化最為濃厚的城市,這裡的人們喜歡品茶論道,悠閒享受的生活,但2000年前成都街頭坊間的市井特色絲毫不遜於今天。

  在成都天回山出土的説唱俑,高55厘米,説唱俑頭戴小帽,右手高舉鼓錘,左手還抱著一個大鼓,上身袒露,説唱之間不但眉飛色舞,粗短的右腿也情不自禁地翹了起來。在四川各地東漢時期的墓葬中,樂舞俑幾乎處處可見,其中説唱俑又最為常見,誇張的動作,豐富的表情,這種詼諧、滑稽的説唱表演想必就是今天中國評書、相聲的前身了。東漢的俑多小巧,但無不神采飛揚、生動活潑,雖然只是簡單的捏塑,但人物的姿態、形象相當傳神。

  製作的工匠所關心的顯然不是準確的比例和真實效果,而是人物的神情和姿態。為了充分表達突出的特徵,必須有所誇張變形,而這樣的效果卻更加具有藝術的感染力,給人留下了特殊而深刻的印象。

  漢代結束以後,中國陷入了大規模的軍閥混戰之中,人們對生存尚且自顧不暇,顯然就無法過多地關注死後的世界了,由於統治者的大力提倡,漢代的厚葬風氣被制止,取而代之的是比較節約的墓葬,俑的種類也因此變得少了一些,製作也不夠講究了。


唐三彩仕女

  這一時期表現世俗生活的俑雖然沒有東漢時期的生動傳神,但也別有一種風情。在東晉南朝的墓葬中,陶俑的旁邊必定會有陶制牛車配組。當時馬匹並不稀缺,為什麼達官貴人們會鍾情于牛車而捨棄馬車呢?原來從魏到兩晉,在上層社會形成了一個把持政府要職的士族集團,作為一個具有世襲特權的社會階層,他們刻意追求散淡清虛的生活方式,不事勞作,結果這些士族子弟們“不堪行步,不堪寒暑”,慢悠悠的牛車自然就成了他們鍾愛的代步工具了。

  東晉時期的中國北方正處在戰亂之中,遊牧民族先後建立了16個政權,互相征戰,在這種氛圍之下,北方墓葬中的俑器開始更多地體現出陽剛之氣,仗劍俑在北朝的俑群中佔有很大的比例,他們的裝束與騎俑近似,有的腰間還挂著袋囊,很像是來自草原部落的武士。

  駱駝俑的出現更是證明了長城以外的各個草原部落已經大量遷入中原地區。各個民族間的融合和互動為以後中國長期分裂後的再次統一創造了契機。

  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中國。

  29年後,唐朝建立,中國迎來了經濟文化大發展的新時代。

  這尊彩繪俑出土在唐朝乾陵的陪葬墓。乾陵埋葬著中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女性武則天,她是古代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有著不遜色于男人的決斷和智慧。根據史書記載,武則天格外喜歡金色、碧色和白色,她朝中的旗幟服色都帶著一種新鮮的色調,所以,彩繪俑在這一時期的出現也許並不是一個偶然。

  由於年代久遠,不少彩繪俑的顏色已經剝落,只殘留了少許的紅色。當年,它們應該是色彩斑斕、十分奪目的。還有一些奇怪的動物長著人的身體,頭部卻是12種動物,它們就是中國人所熟悉的12個動物生肖。在唐代,中國的制瓷工藝已經達到了一個可觀的水平,彩繪俑逐漸取代了相對簡陋的陶俑。

  彩繪俑是用瓷土作胎體的,胎體燒成後,用顏料描畫出人物細節,甚至加上貼金工藝,但彩繪俑還不能充分代表唐代俑器製作的最高水平。


唐三彩仕女

  唐三彩,在今天它們經常被當作珍貴禮物,用來贈送朋友。它們是唐代留給後人的一份豐厚的遺産。

  唐三彩的燒制採用二次燒成法,是一種綜合了陶器與瓷器特點的産品。首先要將開採來的白色粘土製作成胎體,入窯燒制,隨著溫度的升高,自由流淌、幻化出很多人工不能控制的令人驚奇的圖案,非常絢麗。

  唐三彩的主要釉色有綠、赭、藍三種顏色,所以叫“唐三彩”,據説唐三彩中呈藍色的鈷料是從波斯進口的,所以人們常説“三彩貴藍”,其實三種釉色互相滲化,還能産生出許多別的顏色。

  在唐代的許多墓葬裏,人們相繼發現了形形色色的彩繪俑和三彩俑,透過它們。唐三彩中還有各種生動的動物形象,而在所有動物中,馬無疑是唐三彩的一種象徵,這些三彩馬俑大多數骨肉均勻,線型流暢,而且表現出了馬的神氣,馬的胸肌突出,神態十分矯健,而有的馬好像在飲水或者吃草,安逸放鬆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這些作品都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唐代藝術自由、奔放的特色。

  唐代的侍女俑生動傳神。一個侍女長得眉目俊秀,她舉著雙手,好像在低聲訴説著什麼,而另一個侍女神情安詳,似乎正在靜靜地聆聽……她們雖然是象徵著殉葬的奴婢來侍奉墓主人的,但唐代的工匠們還是寄與了無限的同情和愛憐,賦予她們人間少女最美好的形象。

  唐代的貴族婦女卻顯得十分幸福和灑脫。有一具通體藍色的俑描繪了一位妙齡女郎的風姿,有趣的是,她身上的服飾和日本的民族服裝和服十分相像,説明當年日本人就是從唐朝傳入了服飾文化。


唐三彩仕女

  這些神態各異的俑生動地反映了唐朝女人的生活狀態,她們大多穿著低胸袒領的衣服,不穿內衣,只披一件透明紗衣,不但將脖頸徹底暴露,而且連胸部也處於半掩半露的狀態,坦然表現出對人體美的大膽追求。

  眾所週知,唐朝在女性審美標準上以豐腴為美,但實際上,這些乾陵陪葬墓裏的俑身材適中,並不是很胖,這説明直到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還沒有特別追求女性的豐滿。

  一個女人改變了所有人的審美觀念,她叫楊玉環,被唐玄宗寵愛封為貴妃,她是個豐滿型的美女,總是把自己打扮得妖艷多姿,牢牢抓住了皇帝的心。社會風尚因此出現變化,女人開始追求豐滿的體形和濃粧艷抹,造型誇張的眉毛,紅紅的胭脂和小嘴,華麗而直接,富貴而慵懶,透著一種享受生活的氣息。

  唐朝的胸襟並不是單單體現在對女性時尚的寬容上,它對於各種文化的兼收並蓄,使得古老的中國文化得到發展的廣闊空間。唐三彩中有不少駱駝的形象,顯現出當年絲綢之路上繁忙的景象,駝隊往西運的是絲綢、陶瓷,運回的是珠寶、香料、藥材等。“胡化”構成了唐代文化最為鮮明的特點。

  廣泛的文化交流帶來了新的社會習俗,人們的娛樂方式也因此多了起來。在俑裏有兩個人騎著馬飛奔,他們其實正在玩一種叫馬球的遊戲。

  直到現在,唐朝仍舊是中國人不斷懷念的精神家園。它的氣勢和魅力隨著王朝的覆滅而成為永遠的過去,曾經豐富多彩的古俑也因為唐朝歷史的結束而消散了。到了宋代,民間喪葬習俗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焚燒紙明器的作法流行起來,這從根本上動搖了以俑隨葬的傳統,俑的製作急劇減少了。

  但是,在西安出土的一個明代親王的墓中,人們看到了一批精緻小巧的俑器,由幾百個墓俑組成了一支聲勢浩大的儀仗隊,中間坐著的就是親王本人,身旁是他的侍女,所有俑的容貌都很有個性,姿態也各不相同,有的謙恭地作揖,有的拿著笏,有的手裏可能拿著木質的物件,他們都是親王的官員和侍從。


唐三彩仕女

  這似乎是古俑作為喪葬的最後一抹余暉。

  在明朝以後的歲月裏,俑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雖然俑在形體上已經消亡,但它們的藝術靈魂卻永遠駐留了下來,這些栩栩如生的泥人同樣向我們講述著一個個精彩的人生故事……無論時代怎麼更替,但泥土中蘊涵的生命光輝卻永遠不會改變。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