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古代樂器》 下(探索發現2006-66)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4日 13:17 來源:CCTV.com

吹笙

  在故事片《英雄》中,導演張藝謀特地安排了一場打戲,用一位盲人琴師彈琴作為烘托,最後琴弦破碎,象徵著格鬥的白熱化。

  實際上,真正的古琴演奏十分優雅,手指在琴弦上舞動靈巧而不失風度。

  制琴大師王鵬介紹説,古琴的音樂風格追求輕微淡遠、中正平和,也就正合了儒家之正、道家之輕以及佛家之和,實際上是作為中國一種比較頂級的精神內涵的東西了。

  深厚的文化含義還反映在琴的形制上,我們看到的這些傳世古琴的裝飾雖然各不相同,但在設計上都無一例外地反映了中國古人崇尚自然的傳統思想。

  王鵬介紹説,古琴的設計是一種崇尚自然的設計,這從古琴的形制和結構上就可以反映出來,比如説琴的最高點,就是樂山,樂山就是巍巍高山的意思,那麼高山之巔,就是水的起源,所以琴弦就可以看成是長長的流水,這就是高山流水,所以古琴的設計裏面,體現了水的這種情緒比較多,一滴水從空中滴落的時候會給人們一種通透的、清澈、圓潤的感覺。

  今天的人們在休閒時,經常會選擇到茶樓喝茶。茶道表演一般還要有音樂伴奏,伴奏的樂器叫箏,據説箏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是現代考古很少發現箏的實物,只有一些傳世的古箏。

  箏的外形看起來和琴有幾分相似,實際上完全不同,琴有7根弦,而箏弦的數目卻並不固定,但通常是13根弦,並且所有弦都有音柱支撐。

  琴一般適合表現古雅、節拍比較緩慢的作品,而古箏更能表現激昂情緒的音樂。原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所所長喬建仲介紹説,古琴呢,是一個人燃一炷香,自己彈給自己聽,所以它從來不追求音量,不追求很花哨、很歡快的那種音。箏不是這樣的,箏只要是讓老百姓聽了以後能夠很激動,箏是給大眾聽的,所以琴和箏不一樣,在功能也不一樣,一個是自娛的,一個是娛人的。


古琴

  據説,箏因為彈奏時發出“錚、錚”的音響而得名。箏的音色優美流暢,表現力強,低音部粗獷豪放,高音部慷慨激昂,既善於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夠抒發氣勢磅薄的情緒。

  琴和箏,都是産于中國本土的古老樂器,在中國延用了好幾千年時間,至今仍舊被中國人喜愛。

  不過,在今天通行的不少中國民樂器,卻並不是中國古人的發明。

  有一幅出土于唐朝墓葬的壁畫,向我們展示了當年樂隊的形象:樂工們聚精會神地操弄著各種樂器,管弦交響,金鼓齊鳴,場面十分宏大,各種樂器進退有致,搭配得體。有些是中國傳統的樂器——笙、箏、豎笛和排簫,而有些樂器的樣子卻比較陌生,在漢代的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中都沒有出現過。從漢代滅亡到唐代建立,有近400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古中國的樂器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那麼,如此巨大的變化是怎樣造成的呢?

  早在西漢年間,探險家張騫前往西域各國,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一些外來樂器因此進入中原地區,從而使中國的樂器發展出現了重大的變革。

  在變革中,笛和簫的演進最為明顯。

  出土在河南的一個文化遺址裏的笛子,已經有8000年的歷史了,它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有音階的發音器。喬建仲介紹説,它就是人利用鷹的翅膀上那個比較粗的骨頭,然後把它挖成了很多按孔、吹孔,來吹奏音樂的。


古箏

  一直到漢代,中國傳統的笛子都是豎吹的。喬建仲介紹説,蕭過去都叫笛,我們早期的那個笛是豎吹的東西,到了漢代以後,是張騫通西域首先帶回來這個橫吹的笛子。

  從唐代樂舞俑的姿態上,我們就能清楚地看到笛子和簫的區別,笛子出現後,原來豎吹的樂器就叫做簫了。

  笛聲是清脆的,仿佛清晨歡快的鳥鳴,而簫聲是悠遠的,仿佛月夜無形的清風。這兩種樂器都是深受中國人喜愛的傳統樂器,在中國文化中,它們早已不分彼此,而現代的中國人也早已忘記,到底哪種樂器曾經來自異域。

  在人類歷史上,正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使得各個民族保持了不斷創造和更新的生機。漢代結束後,進入到紛爭不斷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的年代是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各種外來文化進入到古中國,帶來了創新的機遇。

  中國樂器史上的重大變革産生了。經由絲綢之路從西域傳入的樂器,在傳統的音樂生活中漸漸佔據了明顯的地位。

  曾經有一個時期,不管是在上流社會,還是在民間,來自西域的樂器和舞蹈十分流行。不過,幾乎所有外來樂器一到了中國人手裏,都會被改造一番。

  有一種樂器被取了一個中原名字叫“阮鹹”。實際上,“阮鹹”是漢代流傳下來的西域琵琶的變種,在漢時叫做秦琵琶,後來,在公元3世紀的西晉時期,由於名士阮鹹擅長演奏這種樂器,所以就以他的名字改名叫“阮鹹”。

  之後,中國人又對西域琵琶進行了改造,樣式和“阮鹹”已完全不同。

  琵琶的名字其實就是指彈奏法,“琵”是指向外彈弦,“琶”是指向內彈弦。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千古名篇《琵琶行》中,曾對琵琶演奏作了無比生動和形象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語,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實際上,從唐朝的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那時的琵琶還沿用西域琵琶的彈奏方法,是橫著彈的,還要使用撥子,和今天中國通行的琵琶彈奏方式很不相同。喬建仲介紹説,早期的琵琶是橫著彈的,橫抱琵琶半遮面,後來把它立起來,這個逐漸的一個過程花了1000多年的時間,唐代是600多年,那麼到了明代以後,才真正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專業舞臺上的琵琶。這種琵琶有了品,用手彈奏。而唐代傳到日本的琵琶,現在日本人還用撥子來彈我們從中國傳去的琵琶。

  經過1000多年的改造,中國的琵琶已經完全融入中國本土,成為最著名的中國樂器之一,考察中國的樂器史,唐代是不能忽略的時期。

  在那個充滿活力和開放精神的年代,人們對外來文化始終抱著新奇和接納的態度。


琵琶

  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引進和融合,中國古樂器在唐朝形成了前代所沒有過的五彩繽紛的局面。遺憾的是,保存至今的唐代樂器實物非常少見。不過,考古出土的唐三彩卻向我們展示了唐朝的伴奏樂隊:樂隊的樂器是一個大雜燴,有中國傳統的樂器排簫、笙、豎笛,也有傳自西域的琵琶、箜篌、橫笛、拍板。

  琵琶在樂隊中處在領奏地位,箜篌源於西亞,從西域傳入中國,拍板從西北地區傳入,在樂隊中起控制節拍的作用。這種融合是唐代文化兼容並蓄的象徵。據《樂府雜錄》記載,唐朝時的樂器大約有300種。

  今天,在日本還保存著少數珍貴的唐代樂器文物。

  尺八,樂器裏豎笛的一種,因為一般長一尺八寸而得名,後來成為日本的傳統樂器。但在中國,尺八卻早已消失了身影。實際上,唐代的不少樂器在後來的歷史流變中都被淘汰了,而沿用下來的一些外來樂器則逐步演進,最終成為地道的中國民樂器。

  公元907年,在唐朝的首都長安城,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被迫退位,唐朝滅亡,一個輝煌的時代結束了。但是,歷史的痕跡卻永久地印刻在了古老的土地上。

  西安西南郊區的一個小鎮,傳説1000多年前的唐朝,安史之亂後,宮廷裏的一位樂師流落到這裡,創立了一個集賢樂社,專門教導民間弟子演奏宮廷音樂。集賢樂社直到今天還在民間活動,樂社的成員都是農民,平時在家務農,樂社有活動時就聚在一起,他們的樂器大部分是祖輩傳下來的,彈奏技藝也是祖傳的,樂譜據説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這個絹制的樂譜傳自明代。

  平日裏拿慣了鋤頭鐮刀的手撫弄起古老的樂器,照樣中規中矩,人似乎也變得優雅起來。他們彈奏的樂曲被稱作“長安古樂”,長安古樂的演奏形式分座樂和行樂,座樂一般坐著演奏,演奏大套曲,行樂就是站著演奏或在行進中演奏,常會奏一些短而優美的樂曲。古樂使用的樂器有十幾種,旋律由吹奏樂器表現,包括笛子、笙、篳篥等,打擊樂器有鼓、鑼等,而樂隊的核心是鼓。


阮鹹

  雖然這套古樂器代表的是古代宮廷中的高雅音樂,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高雅漸漸走向民間,成為普通人平常的娛樂。今天的人們在觀賞京劇的時候,一般看不到伴奏樂隊,但從演員的唱腔中,人們就已經能感受到伴奏樂器的豐富表現力,無論是悲壯鏗鏘的情懷還是溫柔哀怨的情調,樂隊都能給予很好的烘托。

  京劇伴奏樂隊的隊伍並不龐雜,一般只有七八個人,樂隊由拉弦樂器、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組成,這是經過長期摸索後的合理搭配。具有歌唱性的悠揚多情的拉弦樂器,鏗鏘有力、表現節奏的打擊樂器和擅長烘托氣氛的吹奏樂器,配合在一起,可以演奏出多種風格的伴奏樂曲。

  從宋元時期開始發展的中國戲曲藝術,到明清漸臻成熟,深深影響了中國傳統樂器的發展軌跡。不少著名的中國民樂器都是在宋元之後逐步出現和成型的。

  今天,在中國的樂壇上,有支融合了現代與傳統風韻的樂隊曾經在中國引起小小的轟動,女子們用傳統樂器演奏出現代的旋律,她們手裏拿著的樂器其實大部分並不産自中國本土,卻最終成為最有代表性的中國樂器。

  不過,用這樣的方式來演奏二胡,對一些老年人來説,可能有些難以接受。

  二胡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猶如小提琴對於歐洲人的重要性,不過,很多中國人都並不了解,二胡實際上並不是中原的産物,二胡的前身叫“奚琴”,最早是隋、唐時代一個叫“奚”的部落髮明的樂器。喬建仲介紹説,奚是一個北方的少數民族,是一個部落,據説我們早期是沒有這種弓弦類的樂器,一直到了唐代、宋代這才正式有記載,就是兩根弦的這個二胡,從宋代正式有了記載,也是應該説是一個中外文化融合的一個産物。

  經過多次的改造,到了元代,這類樂器基本成熟,一種新型的中國樂器——弓弦類樂器誕生了,它們的主要功用是為戲曲、説唱、歌舞伴奏和參與某些小型傳統樂隊的合奏。

  明清以後,二胡家族逐漸擴大,出現了高胡、板胡、京胡等等品種,二胡終於坐上了中國民樂器的頭把交椅。

  明清時,中國民間樂器的隊伍基本成熟了。

  歷經千年的吸收、創造、淘汰和更新,幾類樂器成為中國音樂舞臺上最主要的角色,後來按照演奏的方法,它們被分為四種類型,以二胡、京胡、高胡等為代表的拉弦樂器;以琴、琵琶、揚琴等為代表的彈撥樂器;以笛子、簫、笙、嗩吶等為代表的吹管樂器;以堂鼓、銅鼓、排鼓、鈸等為代表的打擊樂器。


唐代琵琶

  而在中世紀的歐洲卻是另一幅景象。氣勢磅薄的交響樂隊正在逐漸形成,各種樂器和諧地演繹著越來越複雜的音樂,交響樂起源於宗教音樂,發自於人類對上帝的敬仰之情,因而充滿了激情和戲劇性。

  而中國的傳統樂器仍舊沿著自己的軌道往前行進:

  一隻古塤可以把人帶回遙遠的過去,琵琶奏出的樂句描繪了春天的大江上月光盪漾的美好景象,二胡則最擅長抒發內心的哀怨和憂思……不同材質、不同音色的樂器,共同演繹著中國傳統文化含蓄、溫和的特有氣質。

  在中國古代的士大夫當中,始終保留著古已有之的獨特的審美觀,有著千年曆史的琴樂,依舊是高雅生活的象徵,從宋元直到明清,君王臣僚、文人墨客,都涉足琴樂活動,或附庸風雅,或寄託情懷。

  有一把古琴是被個人收藏,據説是宋代著名女詩人李清照用過的,琴的造型古樸簡潔,渾厚圓潤,在背面還刻著3個字“旌賓鐵”,但究竟是什麼含義,人們至今沒有弄清楚。


演奏箜篌

  各種各樣傳世的古琴有的是家族的祖傳珍寶,有的則是皇宮的藏品,它們已經不再是普通的樂器,而成為珍貴的工藝品。

  直到今天,古琴仍然在不斷彈奏著古老的音調。它蘊涵著中國古代文人文化的高雅和深邃,散發出獨特的憂鬱和高貴氣質,給生活在嘈雜之中的現代人帶來了難得的沉思和寧靜。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