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古代瓷器》(下)(探索發現2006-63)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8日 11:39 來源:CCTV.com

  宋代是一個瓷的時代。南北各地,名窯紛呈。新的技藝、新的釉色層出不窮,舉世聞名的五大名窯在青瓷與白瓷兩大瓷係之間爭奇鬥艷。就在這個時候,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瓷係在沉睡多年的景德鎮橫空出世,那就是青白瓷。

  青中顯白,白中泛青。這種介於青瓷與白瓷之間的青白瓷是景德鎮獨有的創造。但這也並不完全是歷史的偶然。景德鎮的青瓷功底自漢代以來一直香火未斷的發展至今。而在宋遼戰亂的年代,北方擅長白瓷工藝的工匠避難南遷,把先進的制瓷技術帶到了景德鎮,使得景德鎮在吸納與兼容南北所長的基礎上在宋代創燒出了名揚天下的青白瓷。

  “晝間白煙掩蓋天空,夜則紅焰燒天”,這是百年前的景德鎮曾出現的壯觀場景。如今人們只能從這些佈滿滄桑的遺跡中尋覓舊日的痕跡。那時曾有多少人面對這座名揚天下的瓷都頂禮膜拜,又有多少人面對景德鎮制瓷工藝的奧妙而望洋興嘆。然而中國瓷器的燒造技術一直到18世紀仍然是一個嚴守的秘密。

  事實上,一件瓷器精品的燒制,是一個十分複雜而精細的過程。據明末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記載,一隻普通的杯子,細分起來工序達到72道之多。從煉泥、拉坯、到上釉、彩繪、燒制,每道工序都由專門的窯工負責,絕不互相牽扯。

  1279年,一個新的王朝統治了中國。草原之鷹成吉思汗的後代——蒙古族的大軍最終結束了南宋茍延殘喘的統治,建立了元朝。新的統治者是一個崇尚白色的民族,而景德鎮所創燒的潔白雅致的青白瓷正好迎合了元朝以白為吉的國俗。景德鎮再一次獲得了皇家的親點。宋元戰火未熄,元王朝就在全國眾多的産瓷區選擇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

  宋代以前,景德鎮又被稱為“浮梁”。這個浮梁古縣衙是迄今江南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縣衙署,號稱“江南第一衙”。在中國古代,知縣一般是七品官,但浮梁的知縣官居五品。這空曠的古縣衙仿佛能閃回出景德鎮當年的興旺,自元朝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直到清朝,這裡顯然一直都受到了皇親國戚的恩寵。到底是什麼魅力如此經久不衰?這個小小的浮梁又何以如此受到朝廷的重視呢?

  事實上,南宋中後期,景德鎮制瓷一直使用的瓷土在連續開採了200年之後面臨資源枯竭,元代初年,正當景德鎮制瓷業開始陷入原料危機的時候,人們在距景德鎮45公里的高嶺山上,意外的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粘土。

  由於高嶺土的發現,景德鎮瓷業安然渡過了南宋時期的制瓷原料危機,並同時得到了更加飛速的發展。在高嶺土最初被開採的200年中,高嶺山下的東埠村曾是最繁忙的水運碼頭。當年大量的高嶺土、窯柴就是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運到景德鎮,使更多更新的瓷器的創造成為可能。

  在青白瓷的燒造工藝基礎之上,景德鎮又創燒出了青花瓷,它一改元代以前瓷器裝飾的單調技法,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

  這件出自官窯的青花萬壽紋尊就是青花瓷器中的精品。尊的周身繪有壽字藍色紋飾。口的上沿兩周,每週七十七字; 口的側沿、圈足外沿每週四十八字;器皿身上豎列七十五行,橫置一百三十排,共 計整整一萬字。有楷、行、草、篆、隸五種字體,千姿百態,沒有一字重復,令人嘆為觀止。字的大小隨器物的造型曲線伸縮,規整而自然。而這種既無起點也無終點的圓周排列,象徵著萬壽無疆。封建帝王的臣子們的確是為皇家貢品竭盡所能了。

  青花,經過火焰的煅燒而永不褪色。這一特性使中國瓷器更加令人迷醉。在潔白胎體的映襯下,藍色的花紋明凈素雅,燒成的瓷器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般的效果。

  也許是上天眷顧著景德鎮這座中國南方腹地的小鎮,它除了受到皇家的重用,還自古依傍著一條通向大海的河流——昌江。這為景德鎮打開了走向世界的大門。600年來,景德鎮的瓷器遠銷海內外,一車又一車優質美妙的瓷器就是經過這條路被運往景德鎮唯一的碼頭的。直到今天,老青石板路上還有一條深深的獨輪車壓出的痕跡……海外貿易的興盛也不斷刺激著景德鎮人的創造。更加斑斕美妙的瓷器不斷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誕生。

  釉裏紅是元代景德鎮窯的又一創造。其制瓷的工藝過程其實和青花瓷完全一樣,都是著彩後在胎體上施透明釉,再經過高溫燒制。不同的是青花用鈷料著彩,而釉裏紅則用銅紅料,銅在高溫還原氣氛中能産生紅色。

  正如元代的帝王喜愛白色一樣,明朝的開國皇帝則更偏愛紅色。於是中國的官窯又開始在釉裏紅瓷器上大下功夫。明朝洪武年間燒制的釉裏紅四季花卉紋爪棱罐是景德鎮窯釉裏紅作品中的極品。略帶金屬感的紅色氤氳在釉下自然的鋪開。圖案典雅大氣,色澤紅而不艷,從裏到外無不透出皇家的氣魄。

  中國瓷器就是這樣在皇室對珍寶的喜好與追求之下不斷發展與昇華,並最終步入明清的鼎盛時代。

  這裡曾經是景德鎮窯場中最喧嚷的地方,無數瓷器的半成品就是成批的運到這兒等待最後一道決定成敗的工序——煅燒。

  一座優秀的窯爐是精美瓷器燒造不可缺少的元素。到了清代,景德鎮的窯工們創建了一座特有的窯爐——鎮窯。它因為外型象半個鴨蛋覆于地面,也被稱為蛋形窯;又因為用可以産生高溫的松柴為燃料,景德鎮人還把它稱為柴窯。鎮窯在構造、砌築技術及裝燒工藝等方面,具有許多獨到之處,即使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我們也不得不為它的巧妙所折服。燒窯時,窯內的最高溫度可達1300多度。窯內形成的遞次溫差,使一個窯內就可以同時燒成不同溫度要求的40多個品種的瓷器。

  原來,鎮窯有一個抽力很大的八字型煙囪,通過它可以控制窯內的氣壓。燒窯時窯外的冷空氣通過投柴口和窯頂的看火孔進入窯內,在窯體內壁上形成了一個動態的冷空氣隔熱層,將窯體保護起來,這樣就使得用普通粘土磚砌成的窯體能夠經受住1300℃以上的高溫。

  窯火的溫度就像一位性情捉摸不定的藝術家。在不同溫度下,同樣規格花紋的兩件作品會産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這兩件明代永樂年間燒制的青花青龍扁瓶規格花紋都完全一樣,只是由於溫度的不同而燒出了兩條不一樣的龍。其中一條從溫度偏高的爐中燒出的騰龍釉質融化,形成朦朧的動感。另一條龍則硬朗乾脆,富有張力。但是沒有人能説得清哪一條龍更符合優質瓷器的標準,因為也許有人就是喜愛清晰之龍,有人反而偏好縹緲之龍。

  流水作業式的生産方式,在明清兩代景德鎮的制瓷作坊中,得到很好的體現。明代,景德鎮瓷器的産量巨大,單是嘉慶時官窯每年燒制的五色龍鳳瓷器這一個品種,就達14萬3千余件。而萬曆四十二年,由荷蘭船運銷歐洲的瓷器就達6萬多件。

  不過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商船並不是只運輸景德鎮一家的瓷器。90年代,人們從靠近泉州附近的一艘海底沉船中打撈到大批古瓷。經考證,人們發現它們都是産自明代另一座著名的瓷窯——福建德化窯。

  德化窯並非官窯。它所燒制的瓷器沒有了官府的條條框框,創作上反而更趨於自由和灑脫。這件白瓷達摩雕工傳神,形態富有抽象的動感。據説法國著名的雕塑家羅丹在創作他著名的人物作品《巴爾扎克》時曾因為看到了一件中國的白瓷達摩雕像而獲得了靈感。不知羅丹當年見到的是否是這樣一件類似的瓷雕。

  對於人物、山水與情節的揣摩使中國瓷器不再只停留在實用層面上,而是加強了其作為觀賞性工藝品的藝術內涵。將繪畫、詩詞和書法搬上瓷器,這是中國陶瓷發展的又一大創舉。在明清的瓷器身上,人們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服飾和娛樂,甚至可以讀到歷史典故,所有的記錄都與瓷器本身融為一體,表現得如此繪聲繪色、惟妙惟肖。

  官窯的彩繪瓷器上常繪製龍鳳花鳥,有時還會畫上八仙、百鹿。那些代表天子威嚴的龍紋和象徵長壽與吉祥的圖案都會成為官窯彩繪瓷繪畫的主題。

  碩大紅潤的蝠桃就是傳統的長壽的象徵,因為它酷似古代中國神話中壽星老人的額頭。這樽燒制于清代雍正年間的瓷瓶,為粉彩工藝的瓷器。 雍正王朝雖然只有短短13年,但制瓷工藝卻日臻爐火純青,尤其是雍正粉彩非常精緻,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所謂粉彩就是在所有的釉色中都加入了白色而使畫面整體附上了一層粉質的氣氛。這種朦朧而恬淡的色彩效果充滿女性的柔和,因而深受大清王朝慈禧太后的喜愛。這一組題有“大雅齋”三字的瓷器正是專為裝飾慈禧起居環境而燒制的粉彩系列。

  清代的彩繪瓷還出現了一絕,那就是在宮廷內燒制的琺瑯彩。

  琺瑯彩瓷創燒于清朝康熙年間,它以潔白細膩的胎質,瑩潤如玉的釉面,明快艷麗的色調,以及精湛絕倫的筆法,贏得清代皇帝后妃們的鍾情,更成為了皇家的專有。若想得到琺瑯瓷必須由皇帝親賜。名貴的宮廷瓷器雖然是老百姓望塵莫及的,但是明中後期的民窯彩繪瓷也得到極大的發展。

  《西遊記》唐僧取經的故事明末清初時在民間家喻戶曉。在這件瓷器上,故事中的四個人物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均姿態各異,個性分明。

  其實民窯一直與官窯同時發展。 嚴格的官窯工藝保密制度並沒有抑制老百姓的創造性和對生活的體味。反而讓世俗的主題與人物在瓷器上表現得更為隨心所欲和富有人情味兒。隨著明朝衰敗,一部分官窯的工匠流落到民間,把先進的制瓷技術與民窯的生動題材結合在一起,民窯瓷器很快便成為了那個時代文人雅士們表達思想感情的又一大藝術載體。

  曾經滄海,華夏大地上不論多少次改朝換代,中國的瓷器的創造依然能香火延續。

  然而,清代燦若群星的瓷器精品的燒造到了乾隆後期盛極而衰。此後的清王朝日漸沒落,西方列強又用大炮轟開了沉封的國門,將圓明園的皇室珍寶搶掠一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制度最終隨著清王朝的壽終正寢而走到了盡頭。

  皇帝的珍寶之夢結束了,但是中華民族的智慧依然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著,積蘊著,並在一個新的和平年代蓬勃興盛發揚光大,繼續創造和書寫著中國瓷器的神話。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