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四集 凡爾登拐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5日 15:20 來源:CCTV.com

  在一戰爆發前,意大利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同屬同盟國陣營,大戰開始後不久,意大利保持了中立。但是到了1915年4月,意大利卻脫離了他的盟友,加入了協約國陣營,並於同年的5月23號,向奧匈帝國宣戰。由於意大利的參戰,法軍總司令霞飛認為,1916年,他們的作戰計劃應該是,由俄國和意大利首先在東線和南線發動攻勢,在戰略上牽制德奧軍隊,然後再由英法聯軍在西線大規模出動,一舉殲滅西線的德軍,從而徹底改變戰局。

  霞飛的見議得到了其它協約國首腦的贊同,但是他們卻沒有對何時向德軍發動大規模進攻而達成一致,於是大家決定來年3月再確定具體的日子。

  與此同時,德軍方面也在積極地策劃。新任的參謀總長法爾肯海因對西線的僵局早已是苦惱萬分。的確,1915年德軍在西線採取守勢,本想趁機在東線一舉擊敗俄軍,再揮師西進。但實際上,英、法軍隊在西線的局部進攻效果雖然不大,卻大大牽制了德軍的力量,使德軍在東線始終無法得到足夠的兵力給俄軍以致命性的打擊。在法爾肯海因看來,必須停止對俄國的進攻行動,把主要突擊方向對準西線的英法軍隊。

  要把法國的血流光,這是法爾肯海因的目的,那麼選擇哪一個地點來實施這有力的一擊呢?法爾肯海因認為這個地點應該是法國人眼裏一個特殊的地區,它將使法國為了防衛這一地區,不得不投入其所有的力量。這樣,就可以迫使法國將每一滴血都流盡。於是,德軍經過反復商討,決定選擇法國北部邊境小鎮凡爾登作為進攻目標。

  於是,就在協約國的首腦還在為何時發起強有力的進攻而討論時,1916年2月21日,法國小鎮凡爾登便響起了隆隆的炮聲,德軍搶先對協約國發起了進攻。協約國倉促應戰,與德軍在凡爾登城下展開了一場空前規模的大廝殺,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耗時最久、並具有決定意義的凡爾登戰役。

  為了進攻凡爾登,德軍從1915年冬季就開始著手進行準備,抽調了西線戰場上裝備最好、久經沙場的6個軍10個師共27萬人。法爾肯海因還準備採用新的戰術,即以強大的炮火摧毀敵人的陣地和士兵裝備,然後再以步兵實行鞏固和佔領。這種“炮兵摧毀,步兵佔領”的戰術後來被屢屢採用,但是當塹壕防禦體系更加發達時,這個戰術成了“炮兵未必能摧毀、步兵更難以佔領。”


法國貝當將軍

  為了達到炮兵摧毀的目的,德軍集結了大量的火炮,法爾肯海因下令把俄國、巴爾幹半島前線以及兵工廠的大炮,全都集中到進攻現場,在12公里長的戰線上,排列著1000門大炮,野心勃勃的德軍要進行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炮擊,徹底摧毀法國的防禦。

  現在再來看看凡爾登,作為法國最重要的堡壘陣地之一,1914年時它是一個配置著重炮和機關槍的鋼筋水泥堡壘的迷宮,各個發射點可以互相支援,構成了一個以古老城鎮為核心的環形防禦體系。

  但令人感到十分有趣的是,法國總司令霞飛認為,從1914年到1915年的戰役中,法國、俄國一些大的要塞在德軍的重炮轟炸下迅速陷落,因此固守要塞已經過時,防守應該用縱深的野戰工事來代替。於是遵照霞飛的指示,凡爾登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堡壘在1915年8月就被大部分撤除和放棄,大炮已經被拆得剩下不到300門,駐守凡爾登的部隊也只有4個師共10萬人。與德軍相比,兵力實在懸殊太大。

  1916年2月21日清晨,德軍的進攻開始了,炮群以一小時十萬發的速度,把炮彈射進堡壘,30多平方公里左右的三角形地區內,落下了200萬發炮彈。

  經過12個小時的猛烈轟擊,凡爾登要塞附近的戰壕完全被摧毀,整個法軍防線籠罩在濃煙烈火之中。而三天之後,法國統帥部才決定凡爾登不能丟給德國人,否則會影響整個戰局。

  2月25日,法軍總司令霞飛命令第二集團軍司令貝當將軍立即前往凡爾登指揮作戰,並緊急調動預備隊開赴前線。60歲的貝當以前並未指揮過大的戰鬥,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後指揮過幾次作戰,受到霞飛的賞識,因而官運亨通,在18個月內,迅速由旅長升到了集團軍司令。

  25日,貝當接到霞飛的命令後,當天夜裏就趕到了凡爾登。正是凡爾登使貝當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這樣,法軍的士氣被貝當重新點燃,而剩下來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保證後方援軍和軍火物資的迅速到達,否則就無法守住凡爾登。


德軍使用噴火器

  當時通向凡爾登的鐵路和主要公路已經被德軍炮火切斷。只有一條通向西南的二級路可以勉強通行。這條公路只有六米寬,路況也不太好。而貝當必須在一個星期內調集到二十萬軍隊,才能與德國人兵力相當,另外還需要兩萬多噸軍火物資,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意味著一週內每晝夜要有六千輛汽車到達這裡才行。

  這條公路後來被法國人稱為“聖路”。 整個會戰期間,有50多萬部隊和17萬頭運送補給的騾馬沿著這條公路被運往前線。凡爾登會戰也因此成為戰爭史上惟一的完全靠汽車補給的大規模會戰。

  法軍兵力的迅速加強是德軍始料不及的,德軍雖然為攻佔凡爾登進行了一次又一次進攻,但進展日漸緩慢,法國士兵全都死守陣地,一寸也不後退。和英軍在伊普雷的表現一樣,法軍在凡爾登也表現出了堅忍不拔的意志力。

  戰事就這樣一個月接著一個月地拖了下去,在此期間,雙方都不斷地投入新的兵力。直到12月18日,歷時10個月之久的凡爾登戰役終於結束。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是德軍從進攻轉為防禦的轉捩點,也是聯軍從被動轉為主動的轉捩點。整個戰役中,法國戰死、負傷、被俘和失蹤人數,合計在55萬以上。德國的損失也超過了45萬,法爾肯海因原先的目的是想“使法國人把血流光”,他沒想到,德國人的血也因此流光了,雙方巨大的傷亡人數,讓人們後來把這次會戰稱為了“凡爾登絞肉機”。

  1916年6月底,就在德、法兩軍在凡爾登城下浴血廝殺進入白熱化的時候,巴黎西北的索姆河兩岸又燃起戰火,英、法軍隊向德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這就是持續四個月之久,慘烈程度甚于凡爾登戰役的索姆河戰役。

  索姆河的戰鬥以英軍為主力。整個春季,英軍就開始調署部隊,大量的彈藥供給被運送了過來,人們普遍感到德軍即將崩潰,聯軍會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6月24日,聯軍對德軍開始了雷鳴般的炮火射擊。6天中,德軍陣地承受了共150萬發炮彈,這個數量比大戰頭11個月整個英國製造的炮彈還要多。6月30日晚,炮擊到了最後的高潮階段,年輕的聯軍士兵們焦急地等待,只想著在戰場中大顯身手。


凡爾登會戰戰場

  7月1日清晨,英國軍官吹響了進攻的口哨,一隊隊年輕的士兵爬出塹壕,向無人區勇敢地衝去,對於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説,這是一條悽慘的不歸路。

  這些士兵們認為,他們對德軍連續7天的狂轟亂炸,一定掃平了所有的障礙。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德軍在索姆河的防禦工事仍然是固若金湯。

  德軍的這一切準備,已經使索姆河地段的防線成為世界上最堅固和最完備的防禦工事之一,正如當時英軍前線司令黑格所説的那樣,德國人“不辭辛苦地把這些防禦工事變成了堅不可摧的堡壘。”

  就這樣,隱藏在防禦工事後面的德軍們架起了馬克沁機槍,展開了大肆屠殺。

  在機槍的掃射下,英法聯軍遭到重創。第一天英軍就付出了6萬多人死傷的代價,戰場上到處遍佈著死傷的英軍,這一天,是西線戰場最血腥的一天,也是英軍歷史上最倒楣的一天,這種驚人的損失程度,是過去的任何戰役中所沒有的。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最大的進攻行動諾曼底登陸中,英美聯軍戰鬥了20天才傷亡6萬人。

  接下來,雙方又是一場拉鋸戰,德軍意識到英法聯軍在索姆河進行的攻擊規模是空前的,其目的和企圖也決不僅僅是牽制凡爾登方向的德軍,如果掉以輕心,也許會造成整個戰線的崩潰。因此,德軍迅速抽調兵力,把索姆河方向的部隊增加到了40個師。但英法聯軍並未放棄進攻的企圖,他們打算以一種新式武器來加快戰役的進程。

  9月15日清晨,十幾個黑色的‘鋼鐵怪物“出現在了戰場上,望著這些從未見過的“鋼鐵怪物”,德軍士兵們驚呆了,怪物在泥濘的彈坑間如履平地般駛過,壓倒了曾經阻擋過無數步兵的鐵絲網,越過了塹壕,將德軍的工事碾壓得支離破碎。與此同時,它們用機槍和火炮猛烈射擊,打得德軍屍橫遍野。德軍士兵在這突如其來的“鋼鐵怪物”面前,紛紛扔下槍支,四散奔逃。他們不知道這種令人生畏的新式武器,就是後來稱雄戰場的“陸戰之王”——坦克。


馬克一型坦克

  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在英國誕生。

  到了1916年8月,英國共生産出49輛馬克Ⅰ型坦克,這還是在丘吉爾的支持下私自挪用海軍專款建造的。此時,索姆河戰役正在激烈進行,英軍前線司令黑格在得知這一秘密武器後,不顧許多人的反對,命令它們參加戰鬥,因為英軍的損失已經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

  雖然這49輛坦克命運各不相同,但是,首次參戰的18輛坦克卻使9月15日的攻擊被永遠地載入世界戰爭史冊。這一天,英國以21個步兵師的兵力,在坦克的支援下,在10公里寬的正面上分散攻擊,5個小時內向前推進了5公里,這個戰果以往要耗費幾千噸炮彈,犧牲幾萬人才能取得。其中有一輛坦克未放一槍就攻佔了一座村莊;另有一輛坦克奪取了一條塹壕,並俘虜了300多名德軍士兵。

  坦克的參戰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為英軍的進攻增添了聲勢,但是卻仍然不能幫助英軍徹底突破德軍的防線,因為在寬大的進攻正面上僅僅使用18輛坦克,效果實在是太有限了。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雖然英國人又不停地投入坦克作戰,但是戰事的進展仍然不盡如人意。到了11月中旬,交戰雙方都衰弱得無以為繼,持續四個月的索姆河戰役黯然收場,英國損失了42萬人,法國達到20多萬,德國人的損失更大,有65萬。而英法聯軍的戰果只是一條毫無價值,僅11公里寬48公里長的狹長地帶。

  索姆河戰役連同凡爾登戰役一樣,成為1916年西線乃至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而且這兩個戰役互相聯絡,互相牽制。德軍以凡爾登戰役牽制了英法聯軍在索姆河的力量,而英法聯軍則以索姆河戰役牽制了德軍在凡爾登的力量。但是不管哪一方,都沒有達到自己進攻的目的。

  索姆河戰役結束後,英國和法國1916年在西線的損失總計達到120萬人,而德國方面也高達80萬人。戰爭越來越充分地暴露了它嗜血的本性。

  時間到了1917年,同過去的兩年一樣,西線戰場仍然以塹壕戰為主,唯一不同的是坦克越來越多地加入了戰鬥。如果説坦克在索姆河大戰的出現,只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情緒的反映,那麼,1917年11月20日打響的康佈雷戰役則是坦克戰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在這場大戰中,第一次出現了坦克戰術以及步兵與坦克協同的戰術。坦克作為陸戰之王的王者之風開始顯現。

  1917年9月,由於法國與比利時邊境的防區面臨強大的德軍壓力,英國第三集團軍司令賓爵士奉命組織一次攻勢,把德軍從受威脅的防區引開。賓將軍採納了英國總參謀部軍官富勒上校的建議,決定動用大量機動裝甲部隊,發起一次坦克戰。

  當時,富勒是歷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隊的參謀長,後來他成為了英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坦克在索姆河會戰的意外成功,大大啟發了富勒天才的戰爭頭腦。1917年8月,富勒提出了坦克戰的新思路,建議以坦克為集團展開奇襲。但他的建議很快遭到上級否決,到1917年10月,當其他戰線的一些計劃被認為無效時,富勒的構想復活了。賓將軍看中了他的計劃。也許賓將軍自己都沒有想到,世界戰爭史會因此掀開新的一頁。

  由於坦克在泥沼中被證明沒有價值,富勒開始尋求能大量部署機動裝甲部隊的乾燥戰場,他找到了康佈雷。

  康佈雷位於法國西北部,南面的土地開闊平坦,地形非常適合坦克機動。而且德軍在這裡佈防的兵力也不足。為達到奇襲效果,直到戰役開始前兩個星期,人員和裝備才開始集結。而除軍官之外,前線的士兵直到攻擊開始前兩天,還不知道使用坦克的事。英軍的保密工作取得了效果,德軍對此事一無所知。

  11月20日早晨6點20分左右,康佈雷大戰進入倒計時,378輛坦克連同英國5個軍,在1000門大炮的支持下,對不足兩個團的德軍發起了意外奇襲。此時唱主角的已經不是索姆河戰役中的馬克I型坦克,而是它的改進型馬克四型坦克了。與馬克I型相比,它的裝甲厚度增加了,能夠防禦德軍的反坦克彈。而且這些新型的馬克四型坦克也不再像索姆河那樣單靠蠻力橫衝直撞了。在康佈雷戰役中,英軍採用了一種坦克突破塹壕的新戰術。坦克以3輛為一個戰鬥單元,第一輛坦克突破德軍的鐵絲網工事後,並不急於突破塹壕,而是迅速轉向,平行于塹壕機動,以側面的機槍為後繼坦克做掩護;接著,第二輛坦克沿著第一輛坦克開闢的道路進入第一道塹壕和第二道塹壕的中間地帶,對兩邊的敵軍進行射擊,隨後,第三輛坦克也如法炮製,對第三道塹壕裏的德軍進行攻擊。


索姆河會戰中英軍衝出戰壕

  根據這一戰術,步兵也被分為三撥,一撥緊跟坦克,對塹壕裏的敵軍進行清除,第二撥負責填埋壕溝,為坦克前進鋪平道路,第三撥則負責警戒。如此這般,坦克與步兵的攻勢如潮水一般,循環向前推進,綿綿不絕。

  英軍坦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僅在20日這一天的時間裏,英軍就向縱深推進了10公里,俘獲了7500名左右的俘虜。這是開戰3年來英國人在西線推進最快最遠的一次。為慶祝勝利,倫敦所有的教堂鐘聲齊鳴,樂觀的情緒傳遍了全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是僅有的一次。

  但是後來,由於英軍指揮官的失誤,沒能及時地擴大戰果,不久,德國援軍就趕來了。德軍發起的猛烈反攻使得英軍所佔領的土地又全盤喪失。但是這次成功的坦克戰卻讓人們記住了坦克所帶來的奇跡。聯絡到前兩年在塹壕戰裏巨大的犧牲,丘吉爾沮喪地説:“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戰後,富勒于1933年退役,任倫敦《每日郵報》的記者,繼續從事軍事理論和軍事歷史的研究,成為裝甲戰思想的創始人,他的坦克奇襲觀點,同當時英法軍界盛行的消極防禦思想相抵觸,但是卻為德國的閃擊戰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石。

  康佈雷戰役結束後,1917年,西線的戰爭暫時告一段落。從戰爭爆發到現在,就在西線戰場馳騁著千軍萬馬、喧囂著陣陣殺聲時,歐洲大陸的另一側,東線戰事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