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大熊貓》導演闡述(文:張焰)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11日 09:28
大熊貓,一種盡人皆知,被稱為“國寶”的動物?難道大熊貓的發現還會有什麼故事麼?我懷著濃厚的興趣接手這個片子。
然而,事情總是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輕鬆。這個選題的線索和全部的信息點即:究竟是誰發現了大熊貓。沒有任何現成資料可查,我們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知道一點點線索的人,在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四處碰壁之後,我們終於找到了號稱“熊貓之父”的北京大學的潘文石教授,並通過他找到了遠在四川南充師範學院的知名教授胡錦矗先生。在他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19世紀一個法國傳教士留下的幾篇日記……
這個故事的輪廓漸漸清晰。
愛爾芒德?戴維,這個從小就喜歡各式各樣的動物和植物的法國神父于1862年2月啟程前往遙遠的中國。臨行前,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交給他一項任務:幫助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到中國採集動植物標本。戴維輾轉來到了四川穆坪,即今天的寶興縣的一座天主教堂,在他上山採集標本回來的路上,順路到一戶莊戶人家喝茶,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動物皮毛當作裝飾物釘在墻上,於是,這個法國傳教士偶然間發現了一種必將轟動世界的神秘物種……
怎樣把這段歷史通過電視的手段交待清楚?雖然青山綠水尤在,但已經物是人非了,沒有任何的影像資料,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真實再現。我們知道,紀錄片中的真實再現很難把握,不能過於寫實,所以場景設計和演員選擇很重要。非常幸運,我們認識了英國小夥子愛德華。愛德華畢業于英國倫敦大學,而且是學校話劇社的演員,也是一個天主教徒,有一雙和我們想象的戴維一樣深邃、犀利的眼睛,讓他來扮演戴維,非常合適。儘管交流困難,我們在不斷的溝通下,他很好的理解和把握了戴維這一角色。
一個45分鐘的紀錄片,只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在我們對究竟是誰發現了大熊貓這一問題深究的過程中,又漸漸有了新的疑問:第一隻活體大熊貓是怎樣被帶出國門的?他怎麼會成為了世界的寵兒?世界自然基金(WWF)在選擇會徽的時候又怎麼會全票通過以大熊貓為標誌呢?幾經輾轉,我們找到了一分多鐘的影像資料,在片中講述了這個傳奇故事。
2002年底,《發現大熊貓》終於完成了。從無到有,這個紀錄片的製作本身就是一個發現過程,每個小小的線索都讓曾我們興奮不已。非常感謝《探索?發現》給了我這樣一個創作平臺,讓我體會到發現的樂趣。(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