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人物 > 正文

《一百年的歌聲》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9日 17:45)

  


第一集


  解説:上海,一個在新世紀裏重新找回國際化大都市感覺的城市,人們卻在通過各種方式,復原心中的印象,尋找它曾經瀰漫在每一個角落裏的那種都市氣息。

  主持人:説起大上海,人們就會提到外灘南京路。其實在從前,外灘的對面,南京路的背後,跟我現在所處的環境也差不多。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我所生活的環境也不是高樓大廈。這個地方叫西塘,是離上海不遠的一個江南小鎮。我常常來這兒,找找從前的感覺。我父親告訴我:他們那個時候穿長衫的要遠遠多於穿西裝的人。但是不管怎麼説,那個時候已經有一些人開始穿起了西裝,過上了摩登的生活。

  解説:1845年到1849年的5年間,英國、美國和法國相繼在上海縣城北門外劃定了租界。上海的雛形開始出現,但是它要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還要等待在頻繁的戰爭和動蕩的生活中,大量的移民紛紛涌入變成市民之後。

  1916年,上海南京路上開設了第一家大型百貨商場──上海先施百貨商店。此時市民的吃、穿、用也開始與國際流行同步,而此時,具有了大都市雛形的上海,聲音,也發生了變化,已經出現了有軌電車的鈴聲、電報電話的滴答聲;市民們的娛樂還只是在幾家戲院,梅蘭芳等人紛紛在上海走紅。

  主持人:從前的上海,在戲院、茶館、飯店,到處可以聽到各種地方戲劇和民間小調。八十年前突然有一天,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奇怪的歌聲飄進了人們的耳朵。

  黎遂:所以現在説黎明輝,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七、八十歲的人都唱過她的歌,那時候學校裏頭都知道她是不是,她電影界很有名的,她是和那個阮玲玉,什麼那個蝴蝶是當時四大天王,然後她音樂上就是毛毛雨,非常流行 賺了不少錢

  陸震東:那個時候只是小妹妹形象。就是剪一個短髮,劉海這個髮型,那麼這個小妹妹形象,這個小妹妹那個時候很出名,上海人都知道。那個時候寫信給我媽媽,不要寫地址,畫過圖像她能收到,神了這個時候。

  解説:這首歌叫《毛毛雨》,是我們今天能夠聽到的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唱歌的人叫黎明暉,那年19歲。黎明暉1909年出生,12歲登臺演出,13歲拍電影,是中國第一代歌星影星,2003年11月26日,我們攝製組看望了黎明暉老人。

  陸震東:你以前老是看鏡頭的,笑一笑就行了。我現在對那些老歌,就原唱的老歌我都不聽的,我都喜歡聽翻唱的。因為翻唱的它首先一個是唱的人好,第二它配器好。那個時候四、五歲我就知道了,我知道我媽媽唱的歌,是我外公寫的

  解説:《毛毛雨》的詞曲作者,是黎明暉的父親黎錦暉,他是中國早期流行歌曲創作的大師級人物,1921年,他帶著推行白話文國語的重任來到上海,然而,他卻在這裡,成為了中國流行歌曲的開創者。

  梁惠芳:勝利公司黎錦暉的照片挂得最高,他比梅蘭芳還在前,當然有人就問他:怎麼黎錦暉的照片你挂得那麼高、在前頭?他説我們是做生意嗎?誰的銷路最廣、最多,我們就 誰就是第一位

  陸震東:我外公寫流行歌曲比較早,從27年開始的時候,他是一種嘗試是吧。那麼他要找人唱 就找我媽,找不到別人的,因為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人唱流行歌曲的,王人美 還沒有出道呢,週旋還也不知道還在哪?你説是不是。所以沒人唱,他只能找我母親唱。

  解説:從1922年黎錦暉創建明月音樂社開始,開創了流行樂曲創作和歌舞演出的先河。1930年創辦的明月歌舞劇社更是成為了中國流行歌曲和幾代歌星的搖籃。

  嚴斐:上海房子是直通的。叫一幢房子,這一幢房子一層樓就一間。那個旁邊都是什麼,亭子間、廚房、曬臺,上二樓住男宿舍,(這個)三樓就當女宿舍,底下就是一間空屋子,很冷 洋灰地一個鋼琴。

  張帆:三樓是有幾個,還有兩個是印尼的華僑,一個是打鼓的,還有一個就是,他就專門每天幫我們練功,壓腿 什麼下腰,幫我們這個,我們挺好玩的 小孩嘛,都是叫她阿媽尼 叫她媽媽,就這麼開玩笑。

  王潤琴:劈劈叉呀什麼姿勢 學學就是,它不是單學那個,就是一方面,一方面唱的那個歌,那歌舞劇嘛。就儘量發揮自個兒的什麼也自個兒體會 那她講一講、講一講自個兒,比方小小畫家的內容,她要給你講講,怎麼、怎麼然後自己發揮。

  解説:上個世紀30年代初,成為都市後的上海,也迅速地養成了都市的習性,趕時髦成為市民們對待生活的基本態度,在服裝、日用品之外,對於剛剛出現的流行歌曲,人們關注的熱情就在瞬間超出了迷戀了百多年的戲曲。流行歌曲的歌本、唱片也成為了都市裏的年輕人追逐的目標。

  主持人:這張照片上的這個樓叫新新公司,它是在南京路上開設的第三家百貨公司,那是在1926年,它的老闆是個廣東人,名字叫李敏周。按説一個商人跟流行音樂也沒啥關係,但是李敏周這個人非常聰明,他為了和比他先開的先施公司、永安公司競爭,他想出了一個吸引顧客的奇招,他在這個樓的六樓開設了一家電臺,那時候這個電臺是一個很大的玻璃裝置,歌星還有電臺的主持人就在這個大玻璃罩子裏面當眾表演,那時候上海人把這個叫玻璃電臺,好多人都擠著去看這個熱鬧,擠不進去呢,留在家裏,聽聽無線電。

  梁惠芳:為什麼寫桃花江呢,他説我傍晚的時候,在這個椰樹、椰林裏頭,他説看見青年男女彈著吉他,在那裏又唱又跳,他説美極了。他就像回想起桃花江。當時沒想到什麼這些歌會流行。

本篇文章共有 6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