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日內瓦1954》編導手記---- 剔除枝葉,走向主幹
移動用戶
聯通用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30日 12:26 來源:

  雖然自認是一個不適合搞政治的人,但是偏偏喜歡看別人搞政治;雖然從來記不住年代月份,卻酷愛聽歷史故事,所以剛開始做《見證親歷》這樣一個可以親近歷史的欄目,拉不住韁繩的心就一路蹦蹦跳跳地朝著共和國歷史上的大事奔去了,然後覺得國內的事還不夠大,還想折騰開去,於是外交題材就成了我的首選目標。一輪篩選下來,竟然被我發現一個的“漏洞”:從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的新中國外交大事,一個一個地都被大家拎出來説了個遍,然而作為新中國第一次出現在國際外交舞臺上的1954年日內瓦會議,卻很少被人完整地、仔細地記述過:雖然很多人知道周恩來宴請卓別林的故事,聽説過《梁山伯與祝英臺》蜚聲國際的名頭,“花山別墅”這個名字也並不陌生,但是這些聽起來有些浪漫、有些輕鬆的片斷到底附麗在怎樣的一段外交史話上?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然而,天上不可能掉餡餅,在查閱了大量資料,親身採訪了一些當事人之後,我似乎明白了這段往事為什麼那麼令人難以盡述?第一、它只是一個會議,而且是一個歷時三個月,冗長的會議;第二、雖然會議是為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而召開的,但是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個問題;第三、會議前後,會場內外,拉拉雜雜的事太多,但是卻沒有一件是驚天動地的大事;第四、沒有懸念,會議的結果一開始就擺在那裏,美國的強力阻撓令會議不可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它沒有為故事好聽所需要的“峰迴路轉”留下太多餘地。然而,正是最後這一點讓我有了把這個選題進行下去的勇氣。試想在當年緊張的國際局勢之下,正被西方世界“封鎖”、“禁運”政策圍困的新中國政府,憑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派出一支從沒參加過國際多邊會議的外交使團,去到遙遠的歐洲腹地,爭取一個被重重困難包裹著的和平希望,這個故事其實挺“浪漫”,它背後的精神內核督促著我不能輕言放棄。

  經過一番分析,我認為製作這個系列的勝算也有幾點:第一、會期長,事就多,而且歷時三個月的國際會議也不常見;第二,雖然在日內瓦會議上朝鮮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印度支那也只是迎來了暫時的和平,但是其影響一直波及到現在,兩次越南戰爭,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的分別獨立,朝鮮半島問題等都直接和它有關,因此操作這個選題有非常大的歷史價值;第三、像這樣一邊談(日內瓦會場上),一邊打(印度支那戰場),在新中國歷史上,1954年日內瓦會議是與我們切身相關的最後一次“以戰促談”的外交鬥爭;而且會場內外的外交斡旋讓我想起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合縱連橫”,經過二戰磨礪的各國外交家們在這裡盡顯風采,這樣一場外交盛事一定有它曲折離奇的故事性;第四,資料的完備。雖然日內瓦會議涉及的問題多,範圍廣,但是在國內,新影廠有與日內瓦會議相關的,最為完備的資料儲備;第五、雖然時間過去了五十年,但是仍然找到了一些親歷者,他們如今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了,但是幾乎都可以比較清楚地回憶起那段往事。總之,在我看來:《日內瓦1954》這個題目,有人有事,有談有戰,有外交交鋒有逸聞趣事,有深度有廣度,錯過了將會是個很大的遺憾。

  於是, 工作就這樣繼續下去,但是頭緒太多的難題很快顯露出來:會場內外,中國代表團與美、英、法、蘇的故事,與印支三國的故事,與民間友好人士的故事,中國代表團內部的故事……記得在一次拍攝前的選題討論會上,有經驗的老編導們一針見血地指出來,日內瓦會議中的許多故事都挺有趣,挺吸引人,但是難就難怎麼把它們串在一起,才能把一個複雜的國際會議講述得既生動又準確?事實證明了這的確成為操作這個選題最大的難點,從寫稿到出片,其間六易其稿,還不算各種相對較小的調整,我要做的就是不斷地 “剔除枝葉,走向主幹”。

  在如今的成片中,人們看不到那些一度讓我覺得十分有趣的逸聞趣事,比如中國代表團駐地“花山別墅”的尋找過程;比如在中國記者團的大本營,西方人第一次親眼看到五星紅旗,紛紛以它為背景拍照留念;比如美英法這三個國家在當時外交文件中流露出的相互抱怨……但是在剔除了這些影響全局的“枝葉”之後,人們應該可以從《日內瓦1954》中看到一個脈絡分明,情節起伏的外交戰役的全貌。

  完成了這個選題,我最希望聽到觀眾説:“看完五集不枯燥”,當然,理想和現實總有差距。但是無論如何,製作這個片子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剔除枝葉,走向主幹” 這個道理,別小看這幾個字,處理一個複雜的選題需要這樣的魄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責編:李菁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