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頻道 > 健康之路(直播) > 正文

孩子你鬱悶嗎?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3日 15:42)



  1、柏曉利 北京友誼醫院神經科心理門診副主任醫師 北京心身醫學會北京分會專業委員會委員 曾在《中華精神科》、《中華神經科》等雜誌發表論文十余篇 目的主要從事臨床心理和神經心理方面的研究。(左圖)

  2、叢中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 精神醫學博士 中國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從事神經症、精神分裂症、子女教育、升學就業、戀愛婚姻等的心理治療與諮詢及研究工作。(右圖)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您們好!這裡是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直播節目,今天我們來聊的是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問題。

  旁白:從小跟隨外婆在寧夏生活的李鑫去年被父母接回了北京,開始了新的學習和生活,回到父母身邊對許多孩子來講是一件開心的事,可是李鑫卻覺得快樂離自己越來越遠。

  李鑫:在以前的同學、親戚當中,大都覺得我這人還不錯。

  旁白:在原有的環境裏,李鑫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優秀的孩子,可是來到這所中學後他卻很難再找到這種優越的感覺,有的只是一種挫敗感。

  李鑫:總覺得他們學得比自己學得好,自己成績老是跟不上,就對自己有一種質疑,覺得自尊心受到了打擊。換句話説這種失敗讓我覺得很不快樂。有時候很煩就鑽到圖書館裏一個人看書或者在學校外溜達。

  旁白:因為不願意讓周圍同學發現自己不快樂的情緒,李鑫選擇了逃避和獨處。不論做任何事情他都是一個人,缺少和同學們的應有的交流,李鑫也被同學們孤立了起來。

  李鑫:同學都説我比較怪,我當時特別在意別人怎麼看待我,我其實也就是採取一種掩耳盜鈴的方法,不回去,他們怎麼説我聽不到。

  旁白:可是加倍的努力卻沒有獲得優異的成績,李鑫心中的挫敗感更加強烈了。

  主持人:這種生活環境的變遷讓李鑫的心情變化這麼大是為什麼?

  柏曉利:實際上孩子小時候環境的變遷實際上是對孩子心理髮展有非常大的影響,孩子對原來成長環境中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姥姥就是自己的養育者,是自己能夠充分信任的一個人,這個人在心理上就相當於他的媽媽。而當孩子被人為地導致離開了這個信賴的養育者後,孩子就會因為自己的命運和快樂被別人控制著,所以機會沒有自信心。

  主持人:除了環境變遷帶來的問題,還有哪些問題?

  李鑫:孩子來我們門診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他的焦慮不安,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或者要去做什麼。孩子在被人為地挪來挪去的時候發現自己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到了一個新的學校後又要去適應新的環境,包括同學、老師等,後來慢慢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就出現了睡眠不好、人際交往不好、經常發脾氣等。最後我診斷的結果認為他是抑鬱伴有焦慮。

  叢中:我覺得是兩者都有。焦慮是到後來面對環境適應的時候,他有一些動機,但是找不到合適的方式的時候就會出現焦慮。抑鬱是內心底層的一種情感反映,抑鬱就是指的親情的喪失後有沒有親情繼續給予愛的支持。孩子會覺得這時候他的學習達不到要求,當自己不再是一個優秀的孩子後,同學不再喜歡他,老師也不再喜歡他,再加上成績下降後父母的表揚更少,批評更多,這就會導致他的抑鬱情緒上升。

  柏曉利:實際上很多家長都説自己已經給了孩子愛了,但是我們在接診的時候比如有時候往孩子跟前走進的時候,孩子會突然一哆嗦,然後當我把手放到孩子肩膀上的時候孩子就開始顫。這時候我就想問孩子的父親母親,難道你們就從來沒有這種動作嗎?孩子母親説“從來不”。

  叢中:很多家長都是從來不讓孩子洗衣服,給孩子做最好的食物,從來不問孩子的心情怎樣,只問孩子的考試成績怎樣。如果家長僅僅是把這些叫做愛,那麼我覺得還是少一點好。真正的愛應該是關心孩子的成長,多問問孩子心情怎麼樣,尊重孩子,這樣的愛是不會導致心理問題的。

  主持人:現在的青少年反映的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是哪些?

  柏曉利:我想先在青少年主要的問題還是抑鬱的情緒,還有人際交往的障礙,甚至有時候孩子有一種敵對的情緒。

  叢中:甚至發生孩子和父母的敵對,我們有一種説法叫做青少年的家庭內暴力。

  主持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的心理狀態有哪些變化的趨勢?

  柏曉利: 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

  ◆ 1984年8.3%(北京)

  ◆ 1993年10.9%(北京)

  ◆ 1998年13.4%(12城市)

  ◆ 2002年18.2%(北京)

  叢中:實際上我們在幼年的時候父母怎樣培養我們也是一種人際關係,也塑造了我們健康的心理基礎,這種心理基礎持續健康的發展依賴於後來人際關係相互良好的心理溝通。

  主持人:問題的關鍵是不是就是應該調整好孩子的人際關係呢?

  柏曉利:調整人際關係比如除了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比如表現為害怕上學。事實上我認為很多孩子是家庭的人際關係已經不好了,我曾經在一個中學搞過一個統計,結果發現這500個孩子中有280個孩子説自己不快樂,而且大多數的孩子是家庭不快樂。

  主持人:來看一段採訪:

  記者:平常什麼事情最讓你生氣鬱悶?

  學生:被冤枉的時候覺得鬱悶。

  學生:家長老是認為他們是對的,然後就強加於我們身上,也不問我們的想法就逼著我們去做。

  學生:最讓我鬱悶的就是干涉我的交往。

  學生:不知道怎麼和父母溝通,父母也不知道怎麼和我們溝通。

  叢中:在我們的行業裏有一句話叫做“孩子的問題永遠是父母的問題”。

  主持人:為什麼全部責任都在父母身上?

  柏曉利:因為孩子小的時候他沒有權利選擇自己接受怎樣的教育,這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比如家長認為冷了就一定要讓孩子多穿,如果認為應該多吃,就一定要把孩子塞滿了為止,實際上這就是侵犯了孩子的人格獨立性,孩子慢慢就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而是父母讓我怎麼做。而當孩子長大後才發現這種模式是不對的,沒有父母就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或者在處理人際關係的過程中會按照父母的眼光去照搬。

  叢中:甚至我可以這樣説,如果短期內孩子的成績迅速下滑,可以肯定地説就是心理問題,告訴家長去找心理醫生沒錯的。

  預警信號

  1、 在學校的表現越來越差,不可逆轉。

  2、 情緒低沉,甚至有自殺的想法。

  3、 睡眠不好,飲食不好,全身多處不舒服。

  4、 孩子總在撒謊或在惹禍。

  5、 孩子懼怕上學,不敢與人打交道。

  6、 家長經常或者常常害怕你的的孩子。

  主持人:發現問題後應該怎麼做?

  叢中:發現問題後好像是家長的責任,但是我們現在覺得希望孩子自己能夠發現自己的問題,比如看了今天的節目後,如果某某同學覺得自己很煩,不願上學,見到同學不知道怎麼打交道,這時候可以主動和家長説,去看心理醫生。

  主持人:那麼健康的心理標準又是怎樣的?

  柏曉利: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

  1、 智力發育正常智商大於70

  2、 情緒穩定而愉快

  3、 意志力強

  4、 行動協調,反應適度

  5、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6、 心理特點與年齡相符和

  主持人:那麼現實中出現的心理問題長期積累,等到孩子長大後會出對孩子産生哪些影響?

  柏曉利:我們經常看到孩子因為幼年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孩子就帶著問題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用堅強保證自己來適應社會,但是遇到畢業、升學等重大問題時,他會發現兒時那些痛苦的東西又都出來了,所以早年愛的喪失一定會導致成年後出很多問題。

  主持人:來看一位白小姐的故事:

  白小姐:我經常有自殺的念頭,不想活了,厭世,覺得活著沒趣,也沒有什麼牽掛,死了肯定比我活著快樂。

  旁白:剛過而立之年的白雪有著深愛她的老公,活潑聰明的孩子,為什麼她會有這樣的念頭?

  白雪:90%是童年的東西導致的。我記憶力我媽媽從來沒抱過我,沒有哄過我玩過。在我1歲多的時候就開始打我。我現在在單位和同事處得特別僵,和領導也處理得特別僵,已經不能正常表達自己,也不能和別人正常交流和相處。因為這一點我特痛苦,生活裏沒有朋友,只有向我老公一個人傾訴,給他很多負面情緒。

  柏曉利:我們首先是給予她一些藥物支持,幫助她從低谷中走出來,隨後進行了團體心理治療,在這個人際關係的環境裏她看到了自己的可愛,以及在這種環境去學習人際關係的能力。我認為藥物治療和集體(心理)治療應該相互輔助進行。

  主持人:來看一段採訪:

  記者:鬱悶的時候怎麼排解呢?

  學生:一般都是自己把自己鎖在屋裏。

  學生:以前就是反駁,他們説什麼我就和他們頂撞。

  學生:有時候説的對就聽,説的不對就把們關上。

  叢中:現在很多孩子有一種現象就是行動太少,想得太多。還有一個就是開放自己的心靈太少,實際上很多快樂都是來自於交流。

  柏曉利:我想孩子如果和家庭的衝突非常大,應該首先學會溝通,當然這也要求家長學著溝通,而不是想站在上風去強加給孩子什麼。這種溝通是雙方的,溝通的時候千萬不要用強勢或者敵對的狀態去溝通,説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很重要。

  叢中:孩子也有一半的權利去主動和父母溝通。

  主持人:門診時間 柏曉利 週二、週五全天;心理支持熱線 (010)68366786;82372602;

責編:回春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