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內容

歷久彌香天福肘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21日 16:16


  嘉賓:徐城北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嘉賓:李建華 演員

   “香噴噴的醬肘子(要涼的),再切兩斤熱騰騰的烙餅,把肉放在餅裏捲起來,一口咬下去,那味道別提多美了。”家門口的叔叔大爺説到天福號的肘子,總要提到這句話。

  老字號的印象

  在乾隆三年,山東掖縣人劉鳳翔帶領孫子來京謀生,與一山西客商合夥在西單牌樓東拐角處開了一家醬肉鋪,經營醬肘子、醬肉和醬肚等。但店堂狹小,無名無號,所以一直不景氣。不久,山西人撤股,由劉家獨自經營。一天,劉鳳翔到市場進貨,見舊貨攤上有一塊舊匾,上書“天福號”三個顏體楷書,筆鋒蒼勁、有力。劉鳳翔認為這字確有功底,並含有“上天賜福”之意,正好用作字號來招攬生意。於是他買下牌匾,回家稍加油飾,懸于自家小店門楣上,果然氣派非凡,頓使小店生輝。從此一些文人墨客常停留在店前品評“天福號”三字的書法,顧客漸漸多起來。小店以此命名後,生意日漸興隆。“天福”果然降臨。

   天福醬肉偶得之

  過去的熟肉鋪都是夜間製作,白天出售。有一次,劉鳳翔的後人劉抵明夜間守灶,不料睡著了,肘子煮過了火。他心裏十分著急,反復加工整理,勉強出售,沒想到刑部一位老爺來買,當場吃過後説今天的肘子不同往常,又酥又嫩,不膩口,不塞牙,口味香綿,聲稱下次還要吃這樣的肘子。不一會兒,又有宮內的宦官打發人來買肘子,劉抵明只好把這些煮爛的肘子送進宮去。肘子送走後,他心裏七上八下,生怕大禍臨頭。然而,又一次福從天降,下午這宦官打發人來,説今兒的肘子比以往的好吃,讓以後天天做這樣的肘子。

  此後,劉抵明就在這鍋肘子製作過程的基礎上認真研究,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製作方法,並在選料、加工上越來越嚴格,醬肘子的質量也越來越好,名氣越來越大。慈禧太后嘗過這醬肘子之後,也很欣賞,並賜給天福號一塊進宮腰牌,規定每天定量送入宮中。從此,天福號的醬肘子就成為清王朝的貢品。

  老字號的魂

  歷史的輝煌畢竟不是現在,作為老字號,首先就是老祖輩傳下來的優秀傳統不能變,但不能是守舊的,要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天福號醬肘子之所以長盛不衰,關鍵在於它的製作工藝不變,質量與風味也不變,那肉依舊是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色澤紅亮,味道醇香。如今,天福號的食品已經走出了京城向全國滲透,今後還將繼續發展.

(編輯:吳曉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