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百家講壇 > 正文

5月11日 《羅斯福》(下) 馬 駿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6日 10:05)


  主講人簡介:

  馬 駿,法學博士。1953年生,曾就讀于東北師範大學、國防大學和北京大學,先後獲得歷史學學士、軍事學碩士和法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外國軍事思想和軍事歷史研究工作,現執教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為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會理事。著有《世界經典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風雲人物》等著作。

  內容簡介:

  其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羅斯福就制定了一個先歐後亞的大戰略,把希特勒鎖定為主要的敵人,先打敗希特勒,然後在集中兵力在太平洋與日本作戰。但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一直處在戰爭之外的美國義不容辭地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了,美國國內的反對日本呼聲越來越高,但是羅斯福審時度勢,依然選擇了先歐後亞的大戰略,這是為什麼?

  珍珠港突襲之前,美國猶如一個被和平主義和孤立主義束縛的巨人,對戰爭抱同情而不介入的態度,珍珠港事件喚醒了沉睡中的美國,美國的參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形成了最後的陣營結構,英、美、蘇心照不宣的結成聯盟。在這次戰爭中出現了歐洲戰場、蘇德戰場、大西洋與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等,由於是聯盟作戰,各國之間的協調和配合無比重要,雖然反法西斯一方有共同的敵人,但不等於説沒有矛盾,但由誰來協調各國之間的矛盾,共同對付法西斯敵人,是一件必須解決的問題,於是羅斯福統領全局的能力再一次被展現。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攻守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反法西斯盟國取得了阿拉曼、中途島、斯大林格勒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戰場上勝負已定,法西斯軸心國集團末日已到,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都在考慮戰後世界的安排問題,於是三巨頭會議的條件已經成熟。

  1944年6月,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加速了法西斯勢力的覆滅,反法西斯同盟國勝利的曙光已經呈現,一些新的國際問題又擺在了人們面前,於是第二次三巨頭會議在蘇聯的雅爾塔召開了,三巨頭又一次坐在了一起。

  (全文)

  在二戰爆發前,羅斯福曾經呼籲希特勒不要進行侵略擴張,為此他曾經列了31個有關國家的名單。他對希特勒呼籲,説這31個國家不要侵略擴張,這31個國家包括波蘭、捷克和奧地利等等。然而,羅斯福的呼籲卻遭到了希特勒的嘲弄和譏諷,希特勒接到羅斯福的呼籲之後,他在國會發表談話。希特勒説,“羅斯福先生,我幫你問過了,你所開列名單上的31個國家,令你失望的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説他們受到了德國威脅。……美國是富國,我們是窮國,我們是兩個階級根本對立的。我們永遠不能與你那個世界取得什麼和解,我們德國可以擊敗世界上任何一個強國”。希特勒就用這句話嘲弄、譏諷羅斯福,我問過了這些國家,這些國家沒有一個國家説他們受到德國的威脅。言外之意,你不是在多此一舉嗎?那麼羅斯福遭到嘲弄之後,他越來越認為希特勒在歐洲日益做大,對美國國家的根本利益,威脅太大了,為什麼呢?因為歐洲是美國最大的資本和商品輸出地,最大的貿易夥伴,一旦希特勒在歐洲做大,對美國國家的利益威脅是生死性的,這樣,羅斯福在美國沒有參戰之前,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爆發前,就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和戰略態勢的變化,産生了將納粹德國作為主要敵人的戰略構想。羅斯福是在1939年9月1號淩晨3時10分被白宮的官員叫醒,知道希特勒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消息,當時由於時差的關係,他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德軍已經深入了波蘭領土,雙方戰鬥非常激烈。那麼羅斯福立即打電話把國務卿等人叫到白宮商討對策,可是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是十分盛行的,當時絕大多數的美國人是同情而不介入。羅斯福作為美國的政治領袖,他不敢漠視民意所不顧,特別是這一年,是羅斯福第二任期的第三年。他還想第三次競選總統,而這在美國政治史上是從來沒有的事,莫説你漠視民意,即便你尊重民意,你想連續競選第三任總統,難度也太大了,從前從來沒有這種現象。所以説羅斯福當時要想參戰真是太困難了。面對這種情況,羅斯福使出的第一招就是不參戰,但是要全力支援。我不參戰就是尊重民意,對吧。當時美國民意不願參戰,同情而不介入,但是全力支援就符合美國利益的要求。這樣羅斯福利用美國民眾對歐戰被侵略國家的同情,竭力説服美國人認識到希特勒對美國利益的威脅,逐步接受他將希特勒所定為主要敵人的戰略理念。這第一招羅斯福成功了,美國在沒有參戰的情況下,先後通過兩個法案,《中立法修正案》和《租借法案》。採取了偏袒英法這些被侵略國家的政策。1940年5月14號,希特勒進攻西歐,這個時候也是羅斯福連任總統的最關鍵時刻,在這一時刻,他成功地把歐洲的戰爭和美國的安全連在一起,説服絕大多數美國人相信,如果不對希特勒的暴政的受害者給予支持,法西斯暴政將成為未來的浪潮。他讓美國人相信這一點,那麼當時放在羅斯福辦公桌有四個戰略方案。哪四個呢?第一個,就是美國將主要軍事力量放在美洲,而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實施戰略防禦。這是一個戰略方案。第二個戰略方案,是在英國、荷蘭等國家的支持下,在遠東和太平洋向日本實施進攻,而在大西洋實施防禦。第三個戰略方案,同時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實施戰略進攻。第四個戰略方案是集中力量于大西洋和歐洲,而在太平洋方向實施戰略防禦。

  四個戰略方案,第一個方案是最符合孤立主義思潮的,也就可以稱為閉門自保戰略,把主要力量放在美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實施防禦,第二個方案稱之為先亞後歐的戰略,實施這一方案,就等於將日本作為主要的敵人,而把希特勒放在次要的地位,先亞後歐。那麼第三個戰略方案稱之為歐亞並重,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時實施戰略進攻,如果採取這一方案,美國就把自己陷於一個兩線作戰的困境,他既要在大西洋,又要在太平洋分兵作戰,而不是集中兵力於一個方向,兩線作戰是兵家的大忌。那麼第四個方案就是先歐後亞,將希特勒鎖定為主要的敵人,先打敗希特勒,然後回過頭來再集中兵力,在太平洋與日本人作戰。羅斯福最後選擇第四方案,因為這個方案最符合他一直堅持的戰略理念,就是把希特勒作為主要敵人,只有打敗希特勒,再回過頭打敗日本人,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美國人的根本國家利益,所以他敲定了第四方案。然而這一方案很快就遇上挑戰了,為什麼呢?就是先歐後亞剛敲定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了,因為先歐後亞敲定的時候,美英會談敲定這個方案的時候,太平洋戰爭沒有爆發,敲定完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珍珠港一戰使得美國人遭受了建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損失。整個太平洋艦隊除了幾艘航母之外,全部被殲滅了,3000多官兵啊,有的就在睡夢中就死掉了,那麼這些數字猶如一個炸彈,把當時美國民眾的心態弄炸了。包括一些高級軍官,都堅決將日本作為美國的主要敵人,他們抨擊政府的先歐後亞戰略,説羅斯福是拿美國的利益在討英國佬的好。所以説,日本第一的思想,就對先歐後亞戰略形成一個嚴峻的挑戰,在這種挑戰面前,考驗著羅斯福的戰略智慧和戰略勇氣。那麼,羅斯福最終迎接著挑戰,戰勝了這些挑戰,他説服了那些主張日本第一的人們,繼續執行國家先歐後亞的大戰略,先打敗歐洲的中心國,回過頭來再打敗遠東太平洋的日本人。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大戰略都是按照先歐後亞這個總統的戰略理念進行的。

  歷史表明,這個戰略為美國最終戰勝法西斯國家提出了正確的方向和目標。而這一點和羅斯福是分不開的,反映了羅斯福能在複雜的國際形勢變化面前,審時度勢,正確判斷主要方向,這和他的政治智慧是分不開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法西斯盟國召開的最高元首或者首腦的會議,稱之為三巨頭會議,這樣的會議召開了三次,一次是在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一次是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那麼最後一次,是1945年的7月,波茨坦會議。羅斯福參加了前兩次會議,7月的波茨坦會議羅斯福已經去世了,杜魯門參加的,所以今天我就講一講羅斯福和三巨頭的會議。主要講前兩個三巨頭。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攻守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了,1943年的7月12號,蘇軍在蘇德戰場上取得庫爾斯德會戰的勝利,完成了從阿拉曼、中途島、斯大林格勒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了轉折,反法西斯一方進行戰略進攻了。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軸心國集團敗局已定,無論是羅斯福、丘吉爾還是斯大林,他們都在考慮戰後這個世界如何重新安排。政治家就是政治家,政治家考慮的問題要超越戰場,戰場上的勝負已經基本已定,這些政治家,他的目光開始探索戰後的政治安排,由於美英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相同,他們之間的利益相對來講分歧不大,不是根本對立的,但是,它和蘇聯不一樣,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不一樣,矛盾大,在三巨頭會議召開之前,羅斯福和丘吉爾至少會晤三次以上,都不同程度地討論了戰後世界安排問題,但是羅斯福從來沒有跟斯大見過面,然而羅斯福非常清楚,蘇聯已經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力。那麼在戰後世界事務的安排上,如果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把蘇聯排除世界之外,羅斯福認為即便你設計戰後重新安排世界的藍圖再好,也沒戲。因為蘇聯已經崛起了。蘇聯已經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力了,一支在未來世界中舉足輕重的力量,你不能再把蘇聯排除在世界之外了,否則你的藍圖設計得再好,也無法成為現實。可是,蘇聯與美英的矛盾很大,除了舊有的矛盾之外,斯大林當時對美國和英國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是耿耿於懷,非常不滿。

  第二戰場是怎麼回事?1941年6月22號,蘇德戰爭爆發,在歐洲大陸,只有蘇聯軍民與德國進行作戰,那麼蘇聯為了減輕自己當面的壓力,一再要求美蘇兩國儘快在法國北部,開闢打擊納粹德國的第二戰場。對斯大林的要求,英國和美國答應是很快,應該是承認答應很快,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遲遲沒有付諸實施。所以斯大林就非常不滿,認為美英在有意拖延,你拖延目的就是想讓我跟德國人單打獨鬥,最後兩敗俱傷,你回來漁翁得利。所以斯大林説,這是美英對德國變種的綏靖政策。這反映了蘇聯對美英不信任。所以1943年夏天,美國、英國與蘇聯的關係就已經陷入僵局了。羅斯福認為,一戰之後,西方最不明智的政策之一,就是把蘇聯排除在世界之外,那麼這種政策現在必須終結,不能再這麼做,於是羅斯福寫信給斯大林,説我想和你見見面,因為他們兩之間從來沒有見過面,斯大林也在尋找機會,也想打破雙方這種僵局。也希望使西方大國承認蘇聯強大起來的現實,和西方大國一起參與戰後直接事務的安排。所以説,斯大林非常爽快地答應可以見見面,後來羅斯福考慮到,這個東西沒有丘吉爾參加,有些事還定不下來,因為要想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它的戰略基地就必須在英倫三島,如果丘吉爾在這兒打橫,這個事也沒戲,於是就把丘吉爾拉進來了,這樣就出現了第一次德黑蘭的三巨頭會議。三巨頭會議在德黑蘭開的,1943年11月28日16點,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終於在一起首次見面了,德黑蘭會議召開了,這次會議討論四個問題,一個是開闢第二戰場問題,一個是蘇聯出兵對日作戰問題,第三的問題,討論如何處置戰敗的德國,還有一個就是波蘭邊境的劃分問題。斯大林,斯大林來開會的主要目的就是開闢第二戰場,

  所以説,這次會議爭議比較大的問題,就是開闢第二戰場問題,什麼時間開?斯大林説越快越好,因為他堅持美英在1944年,必須在歐洲把第二戰場開起來。羅斯福當時理解蘇聯的立場,這沒有問題,但是丘吉爾不幹,這個問題出現在丘吉爾身上。丘吉爾認為,如果整個軸心國戰略的歐洲是一個大鱷魚的話,那麼他最柔軟的下腹部在哪兒呢?在地中海。要想戰勝德國,必須從他最柔軟的下腹部插進一把刀子,所以丘吉爾堅持在地中海開闢第二戰場,而不是在法國北部。丘吉爾這個戰略有一個引申的目的,就是説如果從地中海進攻德國,那麼將在戰勝德國的同時,把蘇聯對歐洲的擴張僅限于蘇聯現在的領土,它從東歐切進去了,可是如果從歐洲,法國北部開闢第二戰場,它和蘇聯對擊夾擊德國,整個東歐將完全淪為蘇聯的勢力範圍。所以丘吉爾作為英國的政治家,他確實有柔軟下腹部的理論,引申著他對戰後世界的安排。斯大林作為蘇聯的政治家,他對丘吉爾的戰略一眼就看出來了,他堅決反對,斯大林堅持在法國北部開闢第二戰場,也隱含著除了戰勝德國之外,還有在一定限度內,在鄰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麼一個戰略目的。我們過去講,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出現一個社會主義陣營呢?這裡面隱含著斯大林的戰略,隱含這麼一個問題。所以兩方面各懷心腹事,斯大林和丘吉爾各懷心腹事,所以兩個人很快就頂起牛來了,鬧僵了,羅斯福看見他們兩個人把事情整僵了,覺得不好辦,他看斯大林面色嚴肅,沒有一點笑容,心裏急,他想了一夜,怎麼打破這個僵局,所以説他想來想去想了一個轍,用西方的幽默先把氣氛緩和下來。第二天,三個人又坐在一起開會,一坐下來,羅斯福坐在輪椅上,就拿抽著煙斗的丘吉爾説事,拿他打哈哈。他説丘吉爾抽煙的表情,你是個真正的男人,剛勁有力,但是有一點不足,什麼不足?就是不了解的人,以為你在那兒生悶氣呢?就拿他打哈哈,其實丘吉爾當時根本沒有生悶氣,羅斯福説著説著,斯大林就感興趣了,有翻譯,據説斯大林也懂一點英語,可是丘吉爾聽著聽著臉越漲越紅,他越漲越紅,斯大林看著就好笑,所以斯大林就開懷大笑了,會場的氣氛很快就活躍起來了,氣氛緩和下來了,這個羅斯福就和丘吉爾私下兩個人單獨講,他嚴肅地向丘吉爾指出了,如果和蘇聯鬧翻的後果,説服丘吉爾放棄他的地中海戰略,儘快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因為美英的根本利益關係,我方才談了,美英的利益不是對立的,他們的分歧相對來講不大,羅斯福又談到了你與蘇聯一旦鬧翻,戰後我們的一切想法都不會變成現實,這個利害關係給他講清楚了,最後丘吉爾終於接受了羅斯福的意見。在第二天的會議,三巨頭就第二戰場的開闢戰場問題上,很快達成了一致,也就是在1944年5月以前,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後來由於氣象原因,等等其他原因,第二戰場開闢實際時間1944年的6月6號,代號叫霸王作戰。

  雅爾塔會議召開的前夕,第二戰場已經開闢了,蘇軍正在本土實施十次大突擊,將德國人已經部分地趕出國土。在這種情況下,羅斯福考慮到,結束戰後對世界安排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越來越厲害。所以他提出召開第二次三巨頭會議。1945年2月4號,第二次三巨頭會議在蘇聯境內的克裏木半島的雅爾塔舉行了。那麼這次會議與德黑蘭會議相比,商討的事情更多,也更為具體,同時三方的利益衝突也更大,為什麼呢?要勝利了,勝利後各自的利益如何體現,都在爭,利益是永恒的,都在爭,所以氣氛比德黑蘭氣氛緊張,但是最終還是敲定了四大問題。一個是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對戰敗後的德國實施分區佔領,這個會議敲定了。第二成立一個維護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有一票否決權,就成立聯合國,大國説了算,戰後我們經常講雅爾塔體制,就是兩級格局,很大的一個特點之一就是一票否決,大國説了算,五大常任理事國,只要有一票對某一問題某一決議提出否決,沒戲。這是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就是歐洲戰場結束後,蘇聯宣佈對日作戰。第四個問題就是損害有關國家的利益,比如中國。英美為了換取蘇聯對日作戰,在當時蔣介石國民政府沒有參與的情況下,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中國東北旅順等等權益作為交換,這個很惡劣。在這種三巨頭會議中,羅斯福不僅是發起國發起人,而且充當了調停人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講,羅斯福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作為一個美國政治家,羅斯福也通過三巨頭會議,為美國戰後登上世界的霸主設計出一幅藍圖,就是説美國是想通過大國合作政策,建立一個大國俱樂部,而由美國充當俱樂部的老闆,然後去營造一個有利於美國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所以羅斯福儘管沒有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就去世了,但是他卻給身後的繼任者,他身後的繼任者留下一筆豐富的政治遺産,這筆政治遺産就是為美國戰後霸權結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

  一戰之後,人類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組織就是國際聯盟,但是,二戰的爆發,這個組織很快就解體了,於是,建立第二個國際組織的要求就提出來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聯合國。那麼我們為什麼我為什麼説羅斯福和聯合國的建立是分不開的呢?我講一講以下的問題,第一個羅斯福是成立聯合國最熱心的倡導者,我現在所看的資料,最早提出建立聯合國是丘吉爾提出的,早在美國參戰之前的大西洋會議,丘吉爾對羅斯福就説,是否有必要建立一個能夠使一切國家和民族永久安居樂業,他用這麼個詞,“永久安居樂業”的國際組織,他提出這麼一個建議,但是,美國當時沒有參戰,所以説,羅斯福不好直接表態,但是他對丘吉爾這個提議非常感興趣,儘管他沒有表態。美國參戰之後,羅斯福成為組建聯合國這樣一個國際組織最熱心的倡導者,他多次和斯大林、丘吉爾商討討論過這個問題,不僅如此,他還為個國際組織起了一個名字,也就是説我們現在的聯合國,是由羅斯福起的,這個名字。

  給聯合國起這個名字,他摘引了英國詩人拜倫,拜倫有一個詩集,這個詩叫《蔡爾德?哈羅德遊記》,在這首詩裏面就用了“聯合國”這個詞。羅斯福看到了這個詞感到非常好,就説這個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組織叫“聯合國”好。這是一個,第二個就是他設計了聯合國的基本框架。當時,美、英、蘇都同意建立聯合國,這個地方沒有分歧,但是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際組織,分歧大。英國主張聯合國應該設立歐洲、美洲和太平洋理事會。叫三角凳,俗稱三角凳,三隻腳,凳,聯合國應該建立歐洲、美洲、太平洋理事會,聯合國要依靠這三個理事會為支撐,丘吉爾提出這個想法,是按照他的英國大英帝國的利益考慮,因為什麼呢?如果成立這三個理事會,英國在歐洲肯定多數,理事會,它當盟主,太平洋它有很多殖民地,大英帝國,英聯盟國家有很多在亞洲,印度、澳大利亞,它肯定還是有説話權,只有美洲是美國的,就將蘇聯完全排除之外的,所以他提出三角凳的設想,就是突出英國、聯合美國、孤立蘇聯,這個時候羅斯福你提出三角凳,羅斯福就提出四警察制度,因為什麼呢?羅斯福擔心英國利用地區性組織構築自己的勢力範圍,他也擔心丘吉爾用三角凳結構,將他失去的大英帝國,失去的利益一點一點弄回去。他更擔心英國通過三角凳,把美國從世界重要的地區邊緣化。所以説,堅決反對,他強調未來的聯合國必須是全球範圍內的,必須是全球範圍組織起來的,可以設立區域理事會,但是聯合國最高機構必須有利。所以説他提出聯合國最高機構有幾個強國作出,否則沒有效果,無效。任何一個強國任何一個大國家、都擁有否決權。這就是現在我們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權的雛形出來了。那麼斯大林也看出丘吉爾的意圖,所以也竭力反對,斯大林當時也同意羅斯福的主張,斯大林説,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國必須在這一組織,也就是在未來的聯合國佔有絕對的優勢。那麼在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詳細地向丘吉爾和斯大林交換了自己對聯合國未來的藍圖設想,就是未來的聯合國由三部分組成,最低一級是全體代表大會,所有成員國組成。每個國家都有平等發言的權利,中間一個層次是執行委員會,也就是現在的安理會,安理會參加國有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參加,再加上幾大洲的國家的代表,這個國家只處理殖民、教育、衛生、農業,但是它無權處理軍事問題。最高一級是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組成的四警察委員會,這個四警察就是他起的。這是聯合國的核心機構,四警察委員會有權快速處理任何對和平的威脅以及任何突發事件,四警察委員會就是今天的常任理事國,後來把法國加進去了。羅斯福是個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結合的美國政治家,他對聯合國的設計就充分顯示了他的政治理念,比如在聯合國全體代表大會上,人人都有發言權,平等的,無論是幾億人口的大國還是幾萬人口的小國,發言一律平等,這是他反映他的理想主義的政治理念,特別是他所説的最高委員會的四警察委員會,就是表現出對權利政治的追逐。這就是現實主義的東西。

  總之1933年到1945年,羅斯福連任四屆總統,這在美國歷史上空前,在這期間,其總統任期的一半是在戰爭中度過的。應該講,羅斯福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做出的貢獻是很大的,很重要的。然而這位總統沒有看到這場戰爭的勝利。1945年3月29日,羅斯福飛往喬治亞州去洗溫泉,4月12號中午,他在他的辦公室正在修改第二天在紀念民主黨精神領袖托馬斯?傑弗遜大會上的一個發言稿,下午1點15分,他突然腦袋耷拉下來,雙手在藤椅上亂抓,那麼當時他的工作人員就問到,總統你是不是要吸煙啊?羅斯福搖搖頭,不,我的頭疼得很厲害。説完就昏迷過去了。這句話是這位偉大的政治家最後所説的一句話。1945年4月12號,16時35分,羅斯福因腦溢血不幸去世,終年63歲。謝謝。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