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百家講壇 > 正文

3月19日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五) 閻崇年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1日 10:25)


  主講人簡介: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余篇。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日出東方的王朝,她曾經雄姿勃發、屹立於世。是她締造了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尊嚴;這是一個蒼涼日落的王朝,她曾經喪權辱國、山河破碎。是她留給一個國家最深的傷痛與屈辱;當296年的興衰榮辱、風雲變幻逐一地成為過眼的煙雲,當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運沉浮漸次地成為遠去的背影,我們回望曾經的這樣一次歷史之旅,卻依然會詫異於仍有如此眾多的疑團與玄機未曾得解;我們重溫曾經的這樣一次心路歷程,卻依然會無奈于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與人生的粗略。

  那麼,12位皇帝是如何統治這個龐大的王朝,帝國的官員們究竟又有何能耐,竟然可以成功地維繫了大清帝國296的江山基業?在大清無數的官員中,又有著一些特殊而神秘的官員,他們從未離開過紫禁城,他們的生活晦暗而不為人所知,他們究竟是一些怎樣的人?同樣,大清12位皇帝的死亡也呈現出一種神秘而奇異的規律,這個規律是什麼?究竟又該如何解釋?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將與我們一同走進清朝形形色色的官員,解密皇帝之死。《百家講壇》,正在播出!

  (全文)

  今天講《皇帝職官》,職務那“職”,官員的“官”,我本來的題目是《清朝的職官》,我在來的路上就把題目改了,我説《皇帝職官》,因為清朝官員有個特點是皇帝任命,皇帝罷免,對皇帝負責,是皇帝的奴才,身居高官,自己還稱“奴才”,所以我把這個清朝職官叫皇帝職官。清朝的職官這個制度,在入關以前在努爾哈赤時期,主要學習蒙古經驗,也參照了女真的經驗,譬如説設立理事官的制度,就是學習了蒙古的經驗,那個時候還不是很規範。它有五大臣舉行會議,後來,八和碩貝勒舉行會議,後來把它叫做議政會議,或者叫做議政大臣會議,就一些重要問題一塊討論,努爾哈赤親自參加,八大和碩貝勒共同討論,也可以提不同的意見,共同磋商,決定國是。到皇太極的時候,職官有變化,就是重點學習中原漢族明朝的國家管理的辦法,所以他設立了三院六部,二衙門,就是內秘書院、內國史院、內弘文院,三院。六部,就是吏、戶、禮、兵、刑、工,六個部。還設立兩個衙門:一個就是都察院,管監督,管監察,一個是都察院,管監察,一個是理藩院,重點管民族事務,特別是蒙古事務,也兼管對朝鮮的事務等。入關之後,清朝的國家,中央國家機關,主要參照明朝的國家機關的辦法。在中央一個是設內閣,後來規範成“三殿三閣”大學士。

  再就是設軍機處,軍機處是清朝特殊的,前代沒有,後世也無。軍機大臣人數不固定,一般五至七人,軍機大臣再兼大學士,權力就很大,再就是六部:吏部管幹部,戶部管財政,禮部管典禮科舉教育,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工部管建築。清朝六部的特點,是雙軌制,就是尚書滿漢各一,侍郎就是副部,左右,左侍郎、右侍郎,滿漢各一,就是四個侍郎,兩滿兩漢,都察院主官是左都御史,主要管監察,下面設十三道御史,負責對各省的監察,理藩院主要還是管民族事務,蒙古、西藏等民族事務。

  還有幾個機構,比如大理寺,主要管對這個案子來重新地審查,那它朝廷會議都是什麼人參加呀?清朝的朝廷會議,特別是康熙以後,“衙門聽政”就是朝廷會議,皇帝親自主持,六部尚書加上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叫做“六部九卿”,每天早上聚會,討論朝廷大事,能決定當時決定,定不下來就是再議,經過下面醞釀以後再討論,這是行政這一套。軍事還有一套八旗制度,是單獨一個系統,和內閣和六部不是一個系統,八旗單獨是一個系統,八旗我説過,就是三級,就是固山、甲喇、牛錄,固山就是旗,八個固山,就是八個旗,那有人問,是不是正黃旗是滿,鑲黃旗是蒙和漢?不是這樣,它是八旗滿洲一共八個旗,是滿洲,四正、四鑲,旗的最高的官,開始叫固山額真,後來叫都統,蒙古八旗也是八個旗,主要是蒙古。漢軍八旗,也是八個旗,四正、四鑲,主要是漢軍,就是漢人的一部分,所以清朝的官缺兒,四種,滿蒙漢軍,漢人就是不是漢軍的那個漢人,這四個缺兒是有分配的,有比例的,滿洲缺兒就是滿洲人來補充,蒙古缺兒是蒙古補充,漢軍缺兒是漢軍補充,漢員缺兒就是一般的漢人來補充,有時候當然也有交替了,總體來説是這樣,這是中央機構。

  清朝的地方機構,三級,就是省、府、縣三級,我就是大體説。

  省最高的官是總督,巡撫,總督有的一個省一個,譬如説直隸總督,有的一個總督管兩個省,譬如説兩廣總督,管廣東、廣西。有的一個總督管三個省具體情況不一樣。還有巡撫,總督和巡撫他們的職權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各自開府,不是一個府,總督府、巡撫府,各自開府,權力有交叉。巡撫基本上一個省一個巡撫,也有的省是總督兼巡撫,這是特例。那總督和巡撫如果住在一個省城,分別開府,職權分工又不是特別明確,就容易經常造成一些不便之處,有人建議合,光緒的時候做了一些嘗試,後來還是沒有合。清朝皇帝考慮可能是便於互相制約,省裏面還有三個重要機構,一個叫布政使司,這是個衙門,長官叫布政使,相當於現在的副省級,管財政,一般的行政事務。一個是按察使司,也是衙門,長官是按察使,管司法,一個是提督學政,長官就是學政,就是管教育,相當於現在的省教委,學政相當於教委主任,省教委主任這樣的。所以,機構比較簡單,主要就這三個,“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地市級,府的首長就是知府,副職就是同知,它有個副職,再下面是縣,縣的長官就是知縣了,大家都熟悉了。

  清朝官員有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皇帝任命。總督巡撫不要説了,知府、知州不要説了,道員不要説了,一直到知縣由皇帝任命,由皇帝罷免,一句話吧,由皇帝任命。

  第二個特點,就是總督和巡撫軍政合一。譬如説兩廣總督,他還兼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就是他還管軍隊,他這裡頭直接管理一部分軍隊叫“督標”,總督的“督”,標準的“標”。巡撫也是,巡撫一般也兼,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兵部侍郎,他管的那個軍隊叫“撫標”,巡撫的“撫”,標準的“標”,就是他在省這一級,他軍政是統一的。就是清朝的總督和巡撫不僅有行政權,而且還有軍權,這是清朝的一個特點。

  第三個特點,就是行政司法統一。知縣既是知縣又是這個縣的法官。大家看戲,知縣開堂,他就是審判官,知府既有行政職能也有司法職能,總督和巡撫同樣,除了行政權力、軍事權力還有司法權力。因為皇帝是一元化的,皇帝既是國家元首,又是國家最高行政長官,還是國家最高軍事統帥,還是國家最高的祭祀者。

  清朝的官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內官,太監。太監在中國歷史很悠久了,周朝就有,叫“閹人”,“寺人”,一直延續到清朝,清入關以前,努爾哈赤的時候,有太監了,但是很個別的。努爾哈赤跟各個貝勒下令,説你家裏養的這些奴僕,在小的時候,你要把他閹割了,不然他長大以後,和你家裏內室就容易發生淫亂,但是那時候是太監沒有形成制度,那順治入關之後,鋻於明朝滅亡原因之一,就是太監專權,多爾袞牢記明朝這個失敗的教訓,所以清朝進關之後,把很多明朝太監從宮廷裏頭趕出去了。後來發現了,宮廷裏頭沒太監不行,它宮女那麼多,有些事情要男性擔任,男性不閹割又不行,那就只有太監。所以後來,就把一部分趕出皇宮的太監,又紛紛,又回來,繼續做太監,數量當然比明朝少了。這時候的太監,豎了一塊鐵牌,下了一個禁令,就是避免明朝宦官專權的現象重演,這個鐵牌很嚴格,是這樣的:“明朝太監,專擅威權,干預朝政,開廠輯事,枉殺無辜,出鎮典兵,流毒邊境,甚至謀為不軌,陷害忠良,煽引黨類,稱功頌德,以致國事日非,覆敗相尋,足為鑒誡,順治告誡他的後世子孫,要以明朝太監為鑒戒”。所以清朝規定太監最高不能過四品,不能交往外臣,不得干預朝政。後來殺了安得海,慈禧殺了安得海,理由就是你宦官私自出京,勾結地方官員就殺了。明朝不是,明朝萬曆皇帝派太監到全國徵稅,徵礦稅,派太監典兵,將軍在那兒指揮作戰,派個太監去監督,太監不懂軍事,不懂當地的風俗民情,不懂地理,不懂武器的運用,又沒有文化,但是他監督你。袁崇煥是兵部尚書薊遼督師,旁邊有個太監監督,事事得請示太監,但是清朝吸取這個教訓了,就太監不能出京,更不能監軍了。

  那有太監,就得有個機構管理,所以順治時候呢,就設立個十三衙門,作為一個太監的管理機構。這個機構,比明朝的時候縮小了,它受內務府來管轄。清朝太監有明確的分工,清朝太監總的人數大概是三千多人,俗話説“夠不夠三千六”,最少的時候,光緒的時候,大概是一千九百多人,主要原因就是招不來了,就是後來清宮的太監很窮,人就不願意去做太監。有一本書就記載清朝太監的悲慘的情況,這樣説,説:“形容枯槁,衣服襤褸,個個與窮寡婦無異”。那就很悲慘,那清朝太監哪兒來,主要是北京附近地區,河間、寶坻、豐潤等一些貧窮的農民子弟,家裏窮,沒飯吃,就把這孩子賣出去了,做太監。北京專門對太監閹割的有兩個地方,一個地方就是南北長街那個會計司,那裏有一個人叫“畢五”,他就專門做閹割太監這個手術,還有一個在鼓樓前方磚衚同,那個人姓劉,叫“小刀劉”,當時麻藥不行,那小孩子做宮刑的時候,他哭他鬧啊,完全被捆起來,把烙鐵刀燒紅了,他怕發炎,那是很殘酷的。很多的太監做了閹割之後就留下終身的殘疾。到了宮裏後,他要拜師傅,要教給他怎麼禮節、怎麼伺候。大部分太監都是很窮苦,但是有少數的太監飛黃騰達,發財致富,這是極個別的。司馬遷曾經説過,説:“詬莫大於宮刑”。就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莫大於宮刑,這些人在宮裏頭有嚴格的紀律,譬如説規定該起床的時候晚起了,説話聲音大了,説你喧嘩,就打板子。最嚴重的時候,一種刑罰叫“氣斃”,喘氣那“氣”,死亡那個“斃”,氣斃,就是受刑的太監用七層綿紙蘸上水,把七竅,眼、耳、鼻、嘴整個糊上,糊七層,完了打,連打帶憋,所以叫氣斃,憋死了。特別是溥儀出宮之後,很多太監他沒有一技之長生活很困難,後來他們聚集在北長街會計司衚同,五十年代在初期,我還做學生的時候,到那個地方做一些義務的活動。那個院裏頭有28個太監,就都是一些老年太監,六七十歲以上,我親自跟他們一塊談過話,聊過天。那些人長的樣子,就是羅著腰,很像一個老太太,都沒有鬍子,説話的聲音就是尖聲尖氣的,政府發一點救濟,勉強維持生活。很遺憾,當時沒有留這個心,把它做一點詳細的筆錄,就是一個很好的材料,在清宮做過太監的現在活著的一個沒有了。我剛才説到太監的來源,我小時候也聽説,説小孩別亂跑,小心“拍花子”的。我也不明白怎麼回事,後來看了書明白了,所謂“拍花子”就是有一些拐騙兒童的人,把小男孩搶走了,搶走完了過一段時間就賣了,賣完了就閹割以後就做太監了。當然也有的太監,你像康熙的時候有一個太監他自己做生意,做生意虧了,沒辦法了,自己請人閹割,完了以後做了太監。乾隆的時候發現了,這人已經歲數很大了,乾隆特別恩典,放他回家,跟他家人團聚。大部分太監都是生活無著,有的走投無路,才凈身做了太監,太監是封建制度的一個贅瘤,隨著王朝的覆亡,太監製度跟著就消失了。

  清朝12個皇帝,在位死的11個人,宣統死的時候不在位了,這11個皇帝死是9個有問題,11個皇帝死9個有異説,1992年我在台灣開一個學術研討會,他們報紙登個廣告,説是跟他們座談清宮的事,來了好多人,因為它報紙公佈了。其中一個人就問我,説閻教授您説清朝皇帝死因不明的有幾個?我説至少有9個吧,他説都哪9個?第一,清太祖努爾哈赤,死有異説。是病死了,是背發疽,背上長瘡死了?還是因為被袁崇煥炮打傷,不久死了?第二,皇太極,是病死了,還是被人給害死了?第三,順治,是得天花死了,還是出家了?第四,康熙,是病死了,還是被人送了人參湯給害死了?第五,雍正,是病死了,還是被別人割了頭死了?第六,乾隆沒有大爭議。第七,嘉慶,是病死了,還是遭雷擊而死?底下道光現在沒有大的爭議,咸豐也是,咸豐是病死了,還是被人害死了?同治是得天花死了,還是得別的病死了?光緒是病死了,還是被別人害死了?11個皇帝有異説的佔9個,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嘉慶、咸豐、同治、光緒,這比例夠大了。那清朝皇帝的死,我看書,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部分是在兩個時間死的:一個是在冬天,臘正月,一個是在七八月。這個現象值得研究,例外的一個是宣統,因為他死的時候不是清朝皇帝了,我們不統計他了,還有一個例外就是光緒,光緒是十月死的,光緒的死因的確值得研究的。我講完了以後接了不少的信,就説光緒死的原因,凡是來信的都認為光緒是毒死的,就是講了種種原因,種種理由。所以光緒特殊,單説,剩下還有10個皇帝,這10個皇帝死,基本上兩個時間:一個是臘正月,一個七八月,我把這個時間排比,給大家説一下,大家看一看。

  清太祖天命汗努爾哈赤,死於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極,死於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清世祖順治帝福臨死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清聖祖康熙帝玄燁死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世宗雍正帝胤?,死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清高宗乾隆帝弘歷,死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清仁宗,嘉慶帝?琰,死於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清宣宗道光帝?寧,死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清文宗咸豐帝奕?,死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清穆宗同治帝載淳死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光緒和宣統單討論。基本上兩個時間,一個臘正月,一個七八月,咱們再分類看看,死於冬季的,就是臘正月的,康熙十一月,同治十二月,順治正月,乾隆正月,道光正月,一共五個人;死於七八月的,也是五個人,嘉慶七月,咸豐七月,努爾哈赤八月,皇太極八月,雍正八月,我説的都是陰曆,這個現象值得研究。

  我又查了一下明朝,明朝皇帝什麼時候死的?也很有意思,明朝皇帝除了建文帝,因為“靖難之役”,是逃跑了,是跑到地洞裏怎麼死了?還是出家了?這是有不同説法了。景泰帝一種説法是正統給毒死了。崇禎帝因為李自成打到北京,他煤山自縊了,他不是病死了。其他因病死的皇帝基本上冬天是臘正月,夏天是七八月,具體的時間我就不念了。

  《黃帝內經》它有一個説法,它這麼説,它説“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就説人體有病,陰陽失調,在他跟時間的節律相違背的時候,就加重,就可能死亡。從這裡面我們可以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清朝皇帝死亡的時間,和氣候節律有一個聯絡,清朝皇帝譬如説皇太極,譬如説康熙,他們血壓高,清朝皇帝飲食習慣,他就比較重視吃這個豬肉。我看清宮的檔案,一個皇帝吃飯,一天供應的大油一斤,大家知道那個沙鍋白肉,那是從宮裏傳出來的。清宮裏頭薩滿祭祀,殺豬,在那裏頭有案子殺豬,把豬的耳朵用蠟灌上,灌它叫,叫“領牲”,完了就殺了,把這個豬血接上,當時就去皮。大家看坤寧宮,大的鍋灶就在那兒煮,皇帝等就在炕上,就吃這個叫做“胙肉”,就是祭肉,所以清朝皇帝一些人的死亡同高血壓、心臟病有直接關係。

  還有就是清朝皇帝,特別前期皇帝,他很注意運動,射獵,夏天五月份以後,到天冷之前,到承德避暑山莊,到木蘭圍場去圍獵,活動很多。到冬天就不活動了,活動很少,氣候又冷,血管又收縮,再加上其他一些疾病,所以冬天特別是臘正月,五個皇帝死在臘正月,好幾個皇帝正月初三、初五辦喪事。明朝的皇帝是臘、正、七、八,四個月,臘月、正月,臘、正、七、八,四個月,僅佔全年月份的30%,而死亡皇帝卻佔皇帝總數的60%,就是大部分也是死在這四個月,臘、正、七、八。

  清朝皇帝的病,和氣候節律有一種密切的關係,具體的我想應該有醫學專家去研究,我只提供這麼一個現象,供思考。也希望大家在這兩個季節的時候格外注意保重。

  最後我想説一下,就我們常説,“明清史不分家”,“清承明制”,要了解清史,應當了解一點明史,我這個《清十二帝》講完之後,要講明朝,由另外的先生講《明朝十七帝》,希望大家能夠喜歡聽。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