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百家講壇 > 正文

《紅樓夢》為什麼這樣“紅”?
──孟慶吉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3日 10:42)

  《〈紅樓夢〉裏的配角》系列節目集數雖然不多(只有六集),主講人也不是那種引人注目的公眾人物,但在觀眾中卻陡掀波瀾,平均收視率達0.22,最高收視率達到了0.39,創造了近期《百家講壇》節目的收視新高點。那麼,這次《紅樓夢》系列節目為什麼會這麼“紅”?我的體會有四條:

  一、切入角度新穎獨特。

  以往的《紅樓夢》系列節目多是從整體上把握,引經據典,宏大無比,比如講《紅樓夢》的思想、創作、藝術個性,所以就像一位甕聲甕氣的長者,雖底蘊十足,但缺少應有的活力。而這次,我們選用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就是講一講人們一直不太重視的配角們,如《〈紅樓夢〉裏的小人物》講的是焦大、小紅和茗煙,《〈紅樓夢〉裏的大丫頭》講的是鴛鴦、平兒和紫鵑,《〈紅樓夢〉裏的壞男人》講的是賈珍和賈雨村,還講了劉姥姥和趙姨娘。如果説以往的《紅樓夢》系列節目是一位甕聲甕氣的長者,那麼這次系列節目就像是調皮可愛的頑童,雖然少不經事,但童言無忌,真誠自然,反倒少了許多的城府與羈絆。於是,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百家講壇》“堂而皇之”地唱起了主角,自然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眼球。所謂“觀念一新萬兩金”,創意就是競爭力。所以,我們在選題的切入角度方面必須獨樹一幟,想別人之所不能想,做別人之所未能做,惟此,方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二、主講人增光添彩。

  本系列節目的主講人是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言學院教授周思源先生,周先生不僅學識淵博,縱論古今,難能可貴的是演講能力奇佳,看似平平常常的話,到了周先生的嘴中,頓覺“妙筆生花”,隨著他抑揚頓挫的語調、豐富適度的表情和身體語言,一個個知識點和懸念就逐一被破解。許多觀眾反映,聽周先生的課確實很舒暢,是一種享受。所以,我們在主講人的選擇上必須嚴格把關,讓那些學界的演講高手們都能匯聚到《百家講壇》中來,在《百家講壇》這個中國最重要的演講“舞臺”上一展風采。

  三、懸念運用恰到好處。

  本系列節目的最高收視率是《晴雯之死與襲人之冤》,為0.39。之所以能有這麼高的收視率,最主要的是它最大程度地採用了懸念牽引的辦法,使得觀眾始終處於高度的收視期待中。這期節目的總懸念是:“作為曹雪芹最喜愛的藝術形象之一,晴雯為什麼而死?這個兩百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作為最大懷疑對象的襲人,到底有沒有告密?”圍繞著這個懸念,再通過四個分懸念層層剝筍,最終得出結論:“晴雯之死是賈府權力鬥爭和晴雯個性過強的綜合結果,而與襲人沒有關係。”整個懸念佈局合理,錯落有致,觀之驚心動魄,欲罷不能。所以,我們在節目的懸念運用上必須做足功夫,充分利用人們聽故事的本能需求,用懸念牽引節目,不斷“打結”,再不斷“破結”,實現懸念運用的最大化和最優化,讓節目既有品位,又有看頭。

  四、製作手法別有洞天。

  本系列節目有兩個手法值得借鑒:

  一是挖插切剪輯手法的運用。在以往的節目中雖然也曾用過挖插切,但多是局部的、被動的、隨機的,而此次節目中挖插切手法的運用則是全面的、主動的、創意的。比如《〈紅樓夢〉裏的大丫頭》中對鴛鴦、紫鵑的一些描述,就充分利用了主講人的講解與電視劇素材的挖插切剪輯手法,讓主講人的講解與電視劇素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結構變得更加緊湊,節奏變得快而合理,畫面視聽信息量大為增加,使得原本略顯枯燥的節目大為增色。同時,又充分調動了觀眾欣賞心理的能動性,暗合了觀眾的收視期待心理,使得觀眾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二是串片中人物畫的運用。本系列的所有串片都是以人物畫為素材,配以紅黃放射狀光線構成的文字,既乾淨利落,又活潑俏皮,也不失大氣。音樂選用了詼諧型民樂,也起到了很好的映襯作用。總之本系列節目的串片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上述兩種手法在本系列節目中的充分運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覺符碼系統,讓觀眾在眾多的節目中迅速、準確地得到識別,收視率的節節攀升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我們在今後的節目製作上必須不斷創新,不斷突破,在保證節目基本形態的前提下,努力打造花樣翻新、別有洞天的各種製作手法,調動和實現觀眾的審美心理和期待心理。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