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內容

2月9日 大師語錄——吳建民論國際風雲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3日 15:05

  

  主講人簡介:

  吳建民,現年64歲,早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從22歲起,吳建民就進入外交界,經歷之豐富超過了眾多同齡人。他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

  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他躋身常駐聯合國的第一批工作人員之列。1991年初,他成為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兼發言人。之後,他相繼擔任駐荷蘭與瑞士大使。1998年11月他被任命為駐法國大使。在這個崗位上,他參與了中國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工作。現任外交學院院長。2003年12月12日,當選為國際展覽局主席。

  內容簡介:

  2001年9月11日,美國首次遭到大規模恐怖襲擊。911恐怖襲擊事件徹底打破了200多年以來美國人認為美國處在兩大洋之間,對戰爭具有免疫功能的神話。美國的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以此為藉口剷除了令他們頭疼的阿富汗塔利班勢力和本拉登的基地組織。2003年3月20日淩晨,美國以伊拉克藏匿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薩達姆政權與本拉登的基地組織有關聯為由,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再次向伊拉克發動了戰爭。美國陷在了伊拉克。針對美國對伊拉克發起的戰爭,歐洲諸國紛紛表示反對,以法國和德國為首的歐盟公開和美國叫板,不參加戰爭,不出錢也不派兵,美歐關係陷入僵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不僅通過“馬歇爾計劃”給二戰中經濟遭受重創的西歐國家進行了“輸血”,而且在冷戰期間也為歐洲地區提供了“安全保障”。正是這一特殊紐帶,使美歐緊密的盟友關係維持了數十年之久。當時的歐盟基本上是美國的忠實貿易夥伴和盟友,並甘心讓美國在國際事務中起領導作用。歐洲曾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孕育了近代以來領導世界潮流的現代化。

  1950年,在法國的提議下,西歐大陸諸國同意逐漸建立一個煤炭、鋼鐵聯營的歐洲共同體來促進歐洲經濟發展和歐洲的統一。1952年,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意大利六國在巴黎簽署了《歐洲煤炭聯營條約》,歐洲煤炭共同體正式成立。1965年,六國鑒定了《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炭共同體與1957年成立的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合併,統稱為歐洲共同體,以此來加強彼此之間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合作,並規定,當任何締約國受到武裝攻擊時,其他締約國應提供援助。1973年後,歐洲共同體進行了大範圍擴充,丹麥、愛爾蘭、英國、希臘等國相繼加入。冷戰結束後,出於政治、經濟和安全方面的考慮,歐洲共同體開始了東擴的步伐。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11月,條約生效,歐洲聯盟正式成立。標誌著歐洲共同體從經濟實體向政治實體過渡。1995年,奧地利、瑞典、芬蘭加入歐盟。至此,歐盟成為擁有15個成員國和3.8億人口的區域一體化組織。

  最近歐盟新一輪的東擴涵蓋了波蘭、匈牙利等12國在內的中東歐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一億多的人口,預計2009年,隨著中東歐各國的加入,歐盟將成為擁有成員國27個、面積430萬平方公里、人口4.8億的全世界最大的區域政治、經濟聯盟。一個新的歐洲崛起了。

  2003年12月30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播出《吳建民論國際風雲》,敬請關注。

  《吳建民論國際風雲》 (全文)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文學館聽講座。今天文學館第一次請來了一位外交家,他從1991年到2003年,先後擔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發言人,中國駐荷蘭大使,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常駐代表,又擔任了三年中國駐法國大使。今年6月27日,法國總統表彰這位先生,為3年他在駐法大使任上所做出的中法交流貢獻,授予他大將軍勳章。在他大使的辭別宴會上,參加者有1300人,告別長達3個小時,他就是現在擔任外交學院院長的吳建民先生,我們歡迎吳建民先生上場。

  請外交家來,當然要講國際問題,日常生活中談論文學話題遠沒有談論時政問題熱門兒,北京的一個出租司機隨口就能以時政為談資縱論天下,但那往往是以訛傳訛,那麼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國際世界現在處在一個什麼時期,中國將以怎樣的外交政策來對之,今天我們請吳建民先生為我們以國際形勢與中國的外交為題,為我們大家演講國際形勢和中國的外交,大家歡迎。

  非常高興到這裡來向大家講講國際形勢,當今世界所處的時期,這是我們觀察國際形勢的一個出發點。世界處在一個什麼時期,對整個的形勢有很大的影響。我這裡還要聲明一條了,今天我所講的都是我的一些看法,不代表中國官方。我現在到了外交學院了,我是搞學問的,我不代表中國官方。處在一個什麼時期呢?兩級體制解體了,正在走向一個多級的體制,這是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過渡的時期。

  今年的形勢變化,應當説將來後人在看2003年的時候會注意到,2003年是國際關係發展一個演變過程當中值得人們注意的一年。因為這一年呢,發生了一些大事,首先美國陷在伊拉克,陷進去了,這件事情非同小可。去年9月份到今年3月份圍繞伊拉克問題世界展開了一場大辯論,打還是不打,戰爭解決還是和平解決,全世界大辯論,這個美國就説,要打。為什麼要打?第一,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跟基地組織有關係;第二,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那麼世界另外一方就説了,你説跟基地組織有關係,拿出證據來呀?拿不出來。關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世界很多國家就講,打不是一個辦法,因為在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時候,戰爭當中所銷毀的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很小的一部分,可以説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後來通過聯合國核查的辦法,90%的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都是通過核查辦法銷毀的,你説它有,打不解決問題,歷史為證,打了沒銷毀多少,而相反通過核查解決了很多問題,這是一方面。美國説不行,還是要打,所以這一場較量很有意思。美國為什麼一定要打,這個是很值得我們考慮的問題。你説這兩個藉口,實際上進去了之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沒找到,你也沒找到薩達姆跟基地組織有勾結,你沒找到這些東西。為什麼一定要打,我覺得非常值得我們注意。這是在“911”之後,美國的全球戰略有所調整,美國的全球戰略它是要建立一個單極世界的戰略目標沒有變,美國主導單極世界,這是美國一直所追求的目標,它要建立這樣一個世界。

  “911”之前呢,美國人正在猶豫,要建立這個單極世界誰是敵人呢?俄羅斯是不是啊?你看一看布什身邊的班子,一些人當年就是跟蘇聯鬥爭很厲害的。這些人對蘇聯的情況非常熟悉。所以在布什當選之後,2001年初,美俄之間關係相當緊張,美國首先把俄羅斯駐華盛頓的一批外交官趕走了,俄羅斯採取報復措施,美國人在考慮,可能是不是總是要有個敵人。

  幾年前,我們在美國搞了一次文化活動,我們的孫家正部長,有個講話,我覺得講得很有味道。他説我們兩國文化有些不同,我們中國人沒有朋友就發愁,朋友越多越好,美國人沒有敵人你們就發愁。這個話講得很風趣,我覺得很有意思。後來美國人説,不是,我們也希望有朋友,我們也不希望有敵人。你看看美國的歷史,它要有一個敵人,所以當時他們猶豫,中國是不是敵人呢?所以一些提法,可能過去也變過,過去我們是戰略夥伴,後來又變成戰略競爭對手,一些説法。美國正在猶豫,到底誰是敵人呢?然後發生了“911”,“911”這是一個大的衝擊。我的看法呢,大衝擊帶來大調整、大反思。美國人在考慮這個問題到底怎麼辦。衝擊的結果美國人感到:敵人就是恐怖主義。因為美國本土遭受襲擊這是美國獨立戰爭之後第一次,打到美國本土去了。其他的,一個珍珠港事變,那是在太平洋裏,離美國本土還好遠呢。獨立戰爭就是打到美國本土了,之前之後就沒有打到它那兒去。所以美國人就在反思,如何調整,調整的結果是什麼呢?調整就跟美國所追求的目標,建立一個單極世界,跟反恐結合起來,所以它就提出來具體目標,叫做改造阿拉伯世界。因為發現這些駕駛飛機撞大樓的19個人,15人是沙特阿拉伯人。美國人一看,大吃一驚。沙特阿拉伯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最好的盟友,這些駕飛機撞大樓的人也並非是窮光蛋,是富家子弟,受過很好的教育,最後駕飛機撞大樓,他覺得這些人都在這個地區,都屬於伊斯蘭世界、阿拉伯世界的,所以它要改造阿拉伯世界,他用remodel,英文model不是“模式”嗎?remodel就是重新搞一個模式,改造它。他提出來了,要把伊拉克變成一個民主的樣板,然後把這個模式推向阿拉伯世界來改造它。這個很值得注意了。這就使得我想起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在美國。我是1971年到1977年在美國,我們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時候,我當時是“小蘿蔔頭”,第一批就去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的時候,當時基辛格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有幾句話,現在我還記得很清楚,他這麼幾句話:美洲是主體,歐洲是重點,亞洲是側翼,中東是咽喉,海洋是未來爭奪的中心。五句話,我不去解釋了。但最值得注意的是中東是咽喉,為什麼中東是咽喉呢?中東這塊地方,它石油的儲量佔世界已探明儲量的60%,掌握著能源,能源太重要了。我們現在一年進口多少石油?八九千萬噸石油,美國東部停電一天,損失400億美元,所以這個能源它掌握了,它覺得控制了能源,就控制了世界。所以這個思想,就是把中東這個問題納入它的全球戰略裏面來考慮這個問題,非要打伊拉克,大家勸勸不住。打得怎麼樣,戰場上打得還算順利,打了24天打下來了,這是從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打的幾次戰爭最短的一次。第一次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號打響的,打了42天;科索沃戰爭打了78天;阿富汗戰爭打了61天;這個打了24天。打完之後,5月1號布什總統非常高興,穿著軍服在“林肯號”航空母艦上面發表一篇講話,你們可以把那篇講話找出來看一看,很自豪,意思説你看誰有那麼大的本事,這麼短的時間用這麼精確制導的武器打得這麼漂亮?很自豪。宣佈在戰場上的戰事結束。沒有結束!戰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結束了,你看後來呢?今天“咚”一槍,明天“咚”一個爆炸。幾乎天天死人,美國就面臨了一個困境,怎麼辦?美國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繞開了安理會,自己去打的。

  今年9月,布什又回到聯大去講話,意思是希望大家幫幫忙,伊拉克問題怎麼樣,希望大家能夠介入。後來安理會是通過了一個決議,但是大家注意到沒有,這個決議一通過之後,法國、德國、俄羅斯宣佈:我不能出錢,也不派兵。現在有些國家派兵去,派兵去不大安全,外交官在那兒都不大安全,前兩天我在外交學院見幾個大使,他們説在伊拉克現在沒有安全的地方,派人去心理很躊躇,派人去了之後出了事怎麼辦?怎麼向家屬交代?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怎麼辦!美國好拍拍屁股就走嗎?它也不好那麼走,基辛格當年的講話,亞洲是側翼,這句話的後面,美國要從越南撤軍,對吧。亞洲是側翼,重點在歐洲。今天呢,中東是咽喉,這個沒有變,你説他能拍拍屁股就走嗎?比較難,那麼呆下去之後,一個月40億美元。這個花的錢很多的,到現在可能花了上千億美元,還得花下去。當然現在住在伊拉克的軍隊,美軍13萬,其他各個國家加在一起2萬,加起來15萬人。但是這地方的軍事行動不斷,美國是當今世界的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陷在伊拉克這個事實,對國際形勢會有很大的影響,這是我覺得今天來看國際形勢,年終歲尾在觀察今年形勢的時候,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第二點呢,美國和歐洲的關係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過去我們都講,美國為首的西方,確實是。很多事情上,美國一聲號令大家就跟上,這一次你能説美國為首的西方嗎?比較困難了,美國説要打伊拉克,法國説不能打,德國也説不能打,還有其他一些國家也説不能打,頂到最後。這件事情,我們國內研究國際問題的人都在考慮這個問題。從去年9月到今年的3月,歐洲跟美國這樣一個分歧,美國説要打,歐洲説不打,要和平解決,歐洲是虛晃一槍,還是真的頂到底,中國研究國際問題的學者都在考慮這個問題,世界研究國際問題的學者也在考慮這個問題。最後美國真要打,但是不是會跟上呢,我看了好多分析文章,包括我們報上一些分析,國際上很多,美國要打,歐洲會跟上的,這次沒有。美國在動手之前,它非常希望得到安理會的決議授權,安理會決議非常重要,聯大現在191個成員國,大家投票通過決議,但是按照聯合國的憲章,聯大一百多個國家通過的決議,只是一種建議性質的,建議性質是什麼意思呢,我希望你這麼做,你不做呢,你是承擔道義上的責任,並沒有法律上的責任。可是安理會的決議不一樣了,安理會就15個國家,它的決議可是有法律效益的,你不執行就要制裁。美國呢,就對這些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做工作。做了半天工作,墨西哥,美國的鄰國,墨西哥沒幹,不管施加多大的壓力,沒幹。智利也是拉丁美洲非常狹長的一個國家,也沒有幹。非洲的國家,你譬如講喀麥隆、幾內亞這些國家,都不是特別大,但施加了很大的壓力,美國去做工作,法國也去做工作。法國派了外長去轉了一圈,美國最後沒有拿到9票,安理會6個非常任理事國,當然還有巴基斯坦、還有敘利亞,有一部分大家互相爭奪的這6個非常任理事國,沒有讓。所以美國最後就沒有到安理會,因為它提的決議拿不到9票非常丟人,這意味著國際社會沒同意。所以美國看到這種情況感到非常尷尬,於是繞開安理會打起來了。

  歐洲為什麼不跟美國跑?為什麼能頂到最後?這裡面我覺得有非常深刻的原因。首先就涉及到戰爭與和平的問題。歐洲的經歷呢,兩次世界大戰都打在歐洲,一次世界大戰法國死了800萬人,幾千萬人死800萬人不是個小數字,幾乎家家裏面親戚都有陣亡的。兩次打在歐洲,所以你看聯合國憲章,你們打開它的序言:要使後世避免戰爭的浩劫。聯合國就是為了避免戰爭,提出來成立的。而這兩次大戰沒打到美國本土去,在你本土上是否爆發戰爭,跟你在海灣作戰,這是兩回事兒。所以歐洲人這一點印象非常深刻,不能再打了,二十世紀世界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二十一世紀應當是一個和平的世紀,不能再打了,所以這一點歐洲人非常堅定。所以儘管有些歐洲國家支持,你們注意到沒有,就是支持美國動武的國家遊行最厲害。英國、西班牙,大批遊行,這實際上我覺得是在全球的一場辯論:戰爭與和平,大事。而歐洲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歐洲人不想再打了,在這個問題上,誰要打誰要承擔責任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面,儘管希拉克在這個問題上非常堅定,頂了美國,他在法國國內的名望很高,民意測驗他很高,不像有的領導人,打完之後的民意測驗“嘩”就降下來了,這説明“和”深入人心,希拉克總統是看準了這麼一條。

  第二條呢,是文明對話,還是文明對抗、文明衝突?1993年,美國的哈佛大學亨廷頓寫了一個《文明衝突論》,我們把它翻譯成中文了,大家可以看去。他裏面預見一條,就是在新的世紀,儒家文明,指我們中國的文明,會同伊斯蘭文明結合起來同基督教文明進行對抗。他講儒家文明跟它對抗,這是沒有很多根據的。你們看一看歷史,就是伊斯蘭文明同基督教文明的衝突沒有間斷過。這幾大文明,伊斯蘭文明是後起的,伊斯蘭教是個後起的宗教,它在誕生之後,就必定和原有的宗教發生一定的衝突。大衝突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八次十字軍東征,這是兩個文明衝突的最集中的表現。打了多少年?從1096年打起,打到1291年,打了195年。歷史上有什麼戰爭打了那麼長呢?就這個衝突,伊斯蘭文明很了不起的。我的看法從伊斯蘭教誕生之後,好像沒有中止過。為什麼在二十世紀人們講得少了呢?就是因為兩次“熱戰”,一次“冷戰”把它掩蓋過去了。1997年,當時在瑞士邊境的一個小城市叫聖加侖,舉行國際問題討論會,當時我駐日內瓦,我愛人施燕華駐盧森堡大使,我們都被邀請參加那個討論會去了,亨廷頓在,施燕華就在會上跟亨廷頓有一場小小的辯論。一講文化衝突論,她説你怎麼解釋?一次大戰、二次大戰都爆發在相同文明當中,在相同文明之間打起來的,不是不同文明之間打起來的。這個亨廷頓能言善辯,把這個事實擺到面前以後,一時也有點語塞,他説我講這個話,我希望避免文明衝突。

  我們在回過頭看這段事情的時候感覺到,伊斯蘭文明還是存在的,我們中國人講文明衝突,中國人沒有很深的概念。在“911”之後呢,希拉克總統去訪問美國,他是第一個訪問美國的,他們在談起來的過程當中,問到一個問題。你們那兒多少穆斯林?問法國,法國説我那兒穆斯林有500萬。問美國,美國你有多少穆斯林?有1000萬,歐洲穆斯林就是信伊斯蘭教的,大概有一千二三百萬,而歐洲這個地方又是跟中東地區毗鄰,地中海過去就是伊斯蘭世界,非常毗鄰。所以歐洲人非常主張文明對話,不要對抗,很擔心一打伊拉克之後,導致衝突加劇,這是歐洲人心裏面的擔心。這些事情呢,我覺得他們擔心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擔心打之後不好收拾,美國離歐洲很遠,隔了個大西洋,歐洲就跟中東地區毗鄰,如果對抗激烈了,那將來歐洲也會受到損失,所以歐洲人心裏面不大願意這個事情,這是一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就是歐洲為什麼要這樣。就涉及到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是美國一家説了算的,還是説大家都還有點發言權的世界、單極的世界,或者説是多極的世界,涉及到這個問題。這裡面就跟我剛才開頭講的世界所處的時期聯絡起來,它這個是一個過渡時期,定勢還沒有形成。如果一旦形成定勢將來你就很難辦,所以在這個大問題上面,歐洲要頂一下。不頂,法國有些政治家就説,不頂的話,當然就是我是不是就聽美國的?頂了之後,包括後來到埃維昂會議的時候,今年6月1號,埃維昂會議記者又問他,到今年聯大的時候,希拉克去開會的時候,記者又問希拉克,你現在對伊拉克戰爭怎麼看呢?他説:不能因為戰爭是非法的,打贏了就合法了。這個話講得很硬氣,這個我覺得涉及到一系列的考慮。所以我們在觀察美歐關係的時候,2003年應當是重要的一年,我覺得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我是今年7月8號從巴黎離任回國的,離任之前有很多活動,包括一些大使請我吃飯,大家討論的問題之一,就是美歐關係到底變了沒有,多大的變化。那些大使觀察形勢都很注意,一致認為:美歐關係的變化是很深刻的,不是説很小的一個變化。為什麼美歐關係變了,我覺得跟形勢有關係。兩極體制下的時候,這邊是蘇聯,這邊是美國,歐洲需要美國的保護啊,蘇聯對於歐洲的威脅是現實的,而不是虛構的。在這種形勢下,當然歐洲要聽從美國的了。蘇聯解體了、威脅消失了,在可預見將來俄羅斯不構成對歐洲的威脅。這個時候就要考慮了,幹嘛要聽你的?什麼事兒都聽你的?當了幾十年小夥計了,再當幾十年?所以這個我覺得,這種深刻的變化值得我們注意。

  今年形勢第三個值得注意的,就是一個新歐洲正在出現。明年5月1號,歐盟擴大,再增加10個成員國,變成25個成員國,面積400萬平方公里,人口4億5千萬,GDP超過10萬億美元,比美國還多一點。歐洲這個現象我覺得值得我們中國人研究,歐洲這個現象,你們到歐洲去,國界的概念已經淡漠了。我從維也納飛巴黎,算國內航線,不用查護照。法德邊界你開汽車沒人查你。歐洲是打了很多仗的,就拿法國和德國來講,歐洲在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時候,歐洲大體上統一的,查理曼大帝是公元814年去世,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孫子們就打起來了。從公元814年到1945年,這1100多年,法國和德國打了多少仗?大仗、小仗加起來73次,大仗23次,意味著什麼呢?每50年打一仗,你殺過來、我殺過去,有的時候法國人佔上風、有的時候德國人或者普魯士人佔上風。但是1945年之後,歐洲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在考慮這個問題,怎麼辦?繼續再殺來殺去行不行,所以當時在1950年的時候,它們就提出來了,法德不再戰爭。怎麼不打了?它們當時就提出來,搞煤鋼聯營。打仗需要煤炭鋼鐵,我在煤炭鋼鐵這個領域裏面,聯合起來了,聯合經營,你還説他能打嗎?打不了了。所以1952年就形成了歐洲煤鋼聯營。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這六個國家開始搞起來。然後1957年搞了歐洲經濟共同體,他們叫做共同市場,然後搞一個原子能共同體。講歐共體人們以為是一個,其實是三個,煤鋼、原子能、經濟三個共同體,完了之後,歐洲繼續往前發展。

  我們看報紙,講它的矛盾、不同意見很多,它畢竟在往前走,後來是搞了大市場,四大流通。大市場搞成了,然後搞共同貨幣。共同貨幣也很了不起,歐元,到法國德國用一個錢,多方便。它這個貿易成本大大下降。它現在正在搞一個憲法,將來歐洲有一個總統,有一個外長。當然它這個過程當中,還有很多的矛盾,畢竟明年5月1號一個新的歐洲出現了,大歐洲出現了,這些事情我覺得值得我們中國人思考。它採取一個經濟上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歐洲這個情況是個新事物,是從1951年開始的新事物,之前沒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不起來了。現在法國人、德國人再打仗不可能了,開玩笑,怎麼再打?打不起來了。你到它們那兒看看,每天有幾萬德國人到法國來工作,有幾萬法國人到德國去工作,交往很多。採取這樣一個辦法,打不起來,形成了一個共融的局面。你能不能説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創造?很有意義呀!我從1990年去歐洲,中間回來在新聞司工作了幾年,大概十幾年我在歐洲。我的感覺,歐洲人他儘管是不同的國家,但經濟協調的力度比我們強。

  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人有個説法,新歐洲、老歐洲。我回國之後很多同志問我,你怎麼看新歐洲、老歐洲?我説“新”和“老”都不是重要的,誰代表歐洲,這是最重要的問題。你叫“新”也可以,叫“老”也可以,“新”也有好意思,“老”也有好意思。誰代表歐洲,從歐洲戰後的歷史發展來看,代表歐洲的是法、德呀!法、德起了軸心的作用。英國到現在歐元區還沒加入呢!它還是用英鎊,而且在伊拉克戰爭期間,你們仔細看一看,儘管外面炒得很厲害,歐盟一開首腦會議,做出的公報跟法、德立場比較近,跟英國立場比較遠。最後這個東西還是這樣,所以我覺得歐洲這股潮流值得我們注意。它必定會對國際關係産生重要影響。

  今年的形勢最後一點,就是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爆發了兩場大辯論。什麼叫單邊主義?一家説了算,我想怎麼幹就怎麼幹,這叫什麼單邊主義。什麼叫多邊主義?大家參與。實際上今年呢,年初圍繞伊拉克戰與和的問題,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一場大辯論,辯論核心,戰還是和。安理會在辯論,安理會不僅15個國家發言,其他國家也去發言,辯論這個事情。大街上也在辯論,一千多萬人上街了,歐洲是最多。第二場大辯論呢,我們報紙上講得少,就是今年9月23號聯大開幕的時候,爆發了一場辯論。伊拉克戰爭打完了,美國陷在伊拉克了,聯合國有沒有用?多邊主義是不是過時了?大辯論。值得注意的是9月23號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一篇講話。實際上是針對美國了:你這個做法不行,違背聯合國成立58年以來的一些準則,儘管這個體制有很多缺陷,但是這個還是維護了和平了,你那樣搞想打誰打誰,那將來世界不是天下大亂了?秘書長吃了豹子膽了,當秘書長得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同意,有一個否決就當不了,所以秘書長一般來講是非常注意同五大國的關係,特別是同美國的關係,在美國呀!敢於在聯大開幕的時候把這個問題挑出來。完了之後一系列,他們説今年聯大,聯合國成員國191個,接近190個國家發言,多邊主義還是單邊主義。實質這個問題辯論的結果支持多邊,單邊主義幾乎沒什麼人,沒什麼人敢來支持單邊主義。國際社會認為,世界應當是一個多邊的世界,大家參與。這跟我們中國的歷來主張是一致的。大國、小國、窮國、富國、弱國、強國都能有平等參與的權利,所以這一點值得我們非常注意。全球大辯論就説明多邊主義受到了威脅,具體來講就是美國採取的行動,繞開聯合國這麼幹,大家説不行,世界的人心所向,是這次辯論當中反映出來的,也反映出來世界的一個大的趨勢。(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