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獨家專訪水均益:經歷炮火洗禮 我“無怨無悔”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10日 20:29)

  CCTV.com消息:(記者曉旸北京報道)“我們安全地進去了,又安全地出來了,也接近了戰爭的最前沿,經受了炮火的考驗,我覺得四個字:無怨無悔。”


  經過了兩個月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4月7日,中央電視臺赴伊拉克報道組的水均益、冀惠彥、楊小勇風塵僕僕從戰場歸來,回到祖國。

  剛一回到北京,水均益等就馬不停蹄地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但在忙碌中的水均益也時刻記挂著關心他的廣大觀眾、網友朋友們,雖直播報道任務繁多,也抽空來到CCTV.com與網友一道“網評美伊”,並接受了CCTV.com記者的專訪。

  重返巴格達的67小時——與死神擦身而行

  經過30多個小時的顛簸,水均益和同事冀惠彥、楊小勇終於在北京時間3月26日晚重返巴格達,而當天是美伊開戰的第6天,巴格達上空正盤旋著連日來進行著不間斷的轟炸的美軍戰機。

  重返巴格達後,水均益在第一時間進行了現場報道,做了一期《焦點訪談》,一期《東方時空》,六七次的電話和現場直播連線,一個紀錄片,同時也拍了大量的素材。六七天中累積起來睡了6、7個小時和吃了半頓飯。

  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大概不下三四十次的轟炸,水均益的回憶中,那是離死亡最近的時刻,因為不知道下枚導彈是不是落在你身邊,導彈轟炸沒有規律,也沒有可以提前防備的信號,連帶去的鋼盔、防彈衣都失去了效用,隨時隨地都在被空襲的危險之中,幾乎就是和死神擦身而行。

  重返巴格達的決定,是水均益和另外兩位同事倉促間的決定,沒有向臺裏請示,也沒有和家人聯絡,大有“壯士一去不復返”之勢。鳳凰衛視的女記者閭丘露薇的先行顯然給了水均益一行不小的震動,不過,水均益説,他認為這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他們也有機會能再進去。

  做這個決定,水均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因為他的身份不僅是中央電視臺的記者,也是五人報道組的領隊,肩負的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的生命。

  在戰地的兩個月——與伊拉克人民共命運

  春節的濃濃氣氛還未散盡,水均益就選擇了在2月5日匆匆上路,到4月7日返回北京,水均益在硝煙瀰漫的巴格達已經度過了整整兩個月,目睹了伊拉克人民經歷的一切。

  大多數被採訪對象給水均益他們留下的一個印象就是堅強,很多伊拉克人都説他們不怕戰爭。“他們已經經歷了太多了,我感覺他們多少有一點麻木,或者説無助,我説他們堅強是因為我覺得他們心中充滿了希望,他們並沒有絕望,他們相信等這一切過去以後,他們會重新建設自己的國家,重新擁有幸福的生活和富裕的生活。很多伊拉克人都告訴我們,只要這一切過去,我們一開龍頭,滾滾而來的就會是花不完的美元,他們馬上就會住上好房子,開上豪華汽車。”

  所以,面對這場戰爭,很多人只是簡單的希冀和平的到來,而不管這種和平是以何種方式到來。

  水均益在伊拉克的“哥們”阿布就是其中一位,可是很遺憾,水均益這次重返巴格達的期間,沒有和阿布聯絡上。説到這裡,水均益的表情已經變得凝重起來:“我非常擔心他。”

  返回中國的日子——重新思考新聞的意義

  回到中國,水均益就馬不停蹄的投入了工作,而其中一項,是閱讀觀眾的來信。

  “我今天剛來的時候正好在看一封讀者的來信,是很早的時候寄給我的,我那時候也在國外,一對老夫婦,他們在説,為了你們的安全,我們可以不看你們的報道,他們天天為我們擔心,而且晚上吃不睡不好。”水均益每每讀到這樣的信總是特別感動,他認為,不應該提倡以生命為代價去換取新聞。作為記者,應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去盡最大的努力完成自己的職責。

  而這次戰爭中,新聞媒體呈現出的新特點也給水均益帶來很多思考。美國媒體和阿拉伯媒體相比較,身處過戰爭一線的水均益認為,後者更不可信。薩哈夫的發言中大部分都是謊言,不過,作為戰爭一方,他是不可能説真話的。

  水均益若有所思地説,這次戰爭的意義影響深遠,自己也在一點一點的消化之中。這場戰爭無論是對新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還是對新世紀的國際秩序、聯合國的作用,包括媒體、新聞、電視都帶來了全新的概念。我們不僅看到了全新的戰爭,還看到了全新的媒體,甚至在西方出現了“電視戰爭綜合症”。媒體到底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媒體的公正、客觀,從什麼方面來體現,給經歷了這場戰爭的媒體都留下了一個大的課題。

  水均益戰地日記——直通巴格達《

責編:揚國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