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 搜視 | 電影 | 電視劇 | 直播 | 點播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房産 | 家居 | 論壇 | 訪談 | 博客 | 星播客 | 網尚文摘
>> 專題首頁

中央歷屆全會黨建主題轉換的時代軌跡和啟示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17日 09:22

  本週即將召開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執政能力建設作為主題,為世人關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召開的多次中央全會,實現了黨建主題的多次轉換和昇華,使黨的面貌不斷更新,國家建設不斷登上新臺階。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本週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作為主題,進行統一的部署和安排,是探索共産黨執政規律所確立的新的時代主題。這是黨的自身建設生活中的大事。回顧和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屆“全會”黨的建設主題轉換的過程和規律,對我們深入理解和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各項工作撥亂反正,逐漸走上了制度化的軌道,26年來,每一屆黨的代表大會期間都召開一次全會,專門研究和部署黨的建設問題,每一次“全會”的主題都是在悉心洞察國際風雲,緊緊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時代脈搏,深入研究自身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始終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總主題而確立的。每一個主題都切中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肯綮;每一個主題都突出了當時黨的建設最緊迫的一個重要方面;每一次轉換都推動了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工程的發展。

  黨建主題轉換的時代軌跡

  黨的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捩點———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黨的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全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並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建設的主題開始根據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逐步展開。

  適應形勢,全面整黨———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專題研究和部署整黨問題。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二大提出的“從一九八三年下半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對黨的作風和組織進行一次全面整頓”號召,1983年10月11日至12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二屆二中全會專題研究和部署整黨問題,一致通過了《關於整黨的決定》,明確指出這次整黨的任務是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統一思想,就是進一步實現全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糾正一切違反四項基本原則,違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的“左”的和右的錯誤傾向。整頓作風,就是發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糾正各種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的行為,反對對黨對人民不負責任的官僚主義。加強紀律,就是堅持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黨的組織原則,反對無組織無紀律的家長制、派性、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改變黨組織的軟弱渙散狀況。純潔組織,就是按照黨章規定,把堅持反對黨、危害黨的分子,特別是把嚴重反對黨、危害黨的“文化大革命”中的“三種人”清理出來,開除出黨。這是我黨為實現黨的十二大確定的到20世紀末全國工農業年總産值翻兩番的宏偉目標而採取的重大舉措,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保證。

  穩定大局,取信於民———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和部署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絡的問題。這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領導召開的第一次黨建主題全會———即1990年3月9日至12日中共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絡的決定》。全會認為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能否始終保持和發展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針對一些黨組織和黨員幹部中滋長了官僚主義、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消極腐敗等嚴重脫離群眾的現象。全會強調全黨同志必須保持高度警覺,並堅持不懈地同這些現象進行鬥爭,盡一切努力恢復和發揚我黨密切聯絡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錘煉組織,夯實基礎———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著重研究和部署黨的組織建設問題。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後,在規模空前廣闊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中,特別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新階段,加強黨的建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善於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認識自己、加強自己、提高自己,認真研究和解決黨在自身建設中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黨的十四大以後,黨中央已經陸續就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作出了部署,取得了積極的成果。1994年9月25日至2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四屆四中全會又著重就加強黨的組織建設作出了決定,通過了《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堅持和運用已有的成功經驗,又要進行新的創造,從實際出發,改進黨組織的活動內容、工作方式和方法,把我們的黨建設得更加團結,更加富有朝氣和活力,這樣就形成了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整體部署。《決定》提出了加強黨的組織建設的三個問題: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大力培養和選拔德才兼備的領導幹部。要解決好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必須注重制度建設。

  端正作風,維護形象———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和部署黨的作風建設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同志繼承和發揚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優良作風,黨的作風總的狀況是好的。但是我們清醒地看到,黨的作風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和縝密的理論思考,2001年9月26日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和部署了新時期黨的作風建設問題,強調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做到“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反對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堅持理論聯絡實際,反對照抄照搬、本本主義;堅持密切聯絡群眾,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反對獨斷專行、軟弱渙散;堅持黨的紀律,反對自由主義;堅持清正廉潔,反對以權謀私;堅持艱苦奮鬥,反對享樂主義;堅持任人惟賢,反對用人上的不正之風。這體現了我黨從嚴治黨的堅定信心,體現了我們建設一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政治智慧和理論勇氣。

  提高執政能力,堅持執政為民———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即將專題研究和部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在中國共産黨成立83週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進行集體學習,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開會議,決定今年9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産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著重研究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這是一個關係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係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係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課題。只有解決好這一課題,才能保證中國共産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黨建主題轉換的啟示

  26年來,黨的建設的主題幾經轉換,既保持了政局穩定,又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每一次主題的轉換都緊緊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根本主題而展開,使黨的建設主題既一脈相承又不斷有所創新。

  中國共産黨歷次黨的建設主題的轉換的成功,根本一條就是立足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實際,即立足於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使黨的建設新主題的確立建立在堅實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之上,充分保障了黨的建設主題的客觀性和時代性。

  從黨的建設的主題的轉換軌跡分析,黨的建設的主題始終牢牢抓著中國社會發展的時代脈搏,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産黨堅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發展的基本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世俱進,與時俱進,與事俱進,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從而引領中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黨的建設的主題轉換,不是為轉換主題而轉換,而是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做人民所需,堅持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確立主題的價值依據,以實踐作為檢驗主題轉換成敗的標準。只有在黨的統一部署、整體安排、總攬全局的領導下,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黨的建設才能不斷取得最廣大人民的認同和支持,從而增強黨的建設主題轉換的合法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黨的建設從一個主題到一個新的主題的轉換,本身就是不斷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過程。不斷的理論創新增強了黨的建設主題轉換的理論和思想基礎,從注重黨的制度建設到依法治國再到依法執政,一系列的創新性制度安排保證了黨的建設主題轉換的規範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作者金釗 牛余慶:北京師範大學;中共中央黨校)

(編輯:復蘇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