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傳統節日就像臘八粥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7日 15:29)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今天是農曆臘月初八,是一個民間的節,在這一天,人們是要吃臘八粥的。印象中這就是個暖烘烘的節日。

  雖然在我們的印象裏不是很大很重要的一個節,但是這個節卻是全國各地從南到北都被重視的一個節,於是金庸大俠也拿臘八粥來做文章,一部《俠客行》洋洋灑灑圍著臘八粥轉出了一群豪俠人物。

  臘八這個節到底什麼來歷,眾説紛紜,最重要的有兩種,一種:農曆十二月,習俗叫做臘月。“臘月”一詞起源很早,據《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漢應劭《風俗通》引《禮傳》:“週日大蠟,漢改為臘。”這就是説,臘月之説在原始社會從狩獵時期剛進入農業初期的時候,即史前傳説的神農氏時代就開始了。相傳從周代起,我國民間已普遍稱農曆十二月為“臘月”了。

  臘祭所拜之神據文獻資料所載有:一為先嗇神,祭神農;二為司嗇神,祭后稷;三為農神,祭古時田官之神;四為郵表畦神,祭始創田間廬舍、開道路、劃疆界的人;五為貓虎神,祭其吃野鼠野獸,保護了禾苗;六為坊神,祭堤防;七為水庸神,祭水溝;八為昆蟲神,祭以免蟲害:共為八種。因此又稱為“臘八”。

  這是我們自己的來歷根據。

  還有一種是舶來的:據説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倣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祐,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説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説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實際上這是臘八粥的來歷。

  來歷如何,對我們來説並不重要,我們之所以重視這個節日,是因為這個是春節前臘月裏的第一個節令,從這一天以後,年味兒就越來越濃了,於是我們期盼了一年的春節也就要來了。 從小,每到這一天,媽媽天還不亮就會做好一鍋暖烘烘香噴噴的臘八粥,早早地把我叫起來喝粥。這寒冬臘月裏,喝一碗熱乎乎的粥那種感覺實在不是簡簡單單的舒服就能了的。那種溫暖和一種油然而生的感恩之情是實實在在的。

  這一個節,也是圍繞著我們的農業文化、農耕文明而産生出來的重要節日,祭祀的味道要多於節慶。臘八粥,也就只是派生出來的一種活動吧,畢竟我們的每一個重要節日都基本上都有相對應的特色食物,這也是我們傳統節日的一大特點。同時,這樣的特點也在體現、揭示著我們悠久而深厚的農耕文明的精神內涵。同時通過一個一個特色食物的來歷,我們也就了解了這個節日背後承載的文化,這種淺顯而深厚,簡易而又精緻的節日理念,也正是我們傳統節日特有的魅力。

  有人説我們的傳統節日缺乏符號化的標誌,外國人的節日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為他們的節日符號幹強烈。比如聖誕節的聖尼古拉斯老頭兒、柏樹,情人節的玫瑰花、巧克力等等,所以我們的節日沒有那樣的競爭力,説我們的節日除了吃沒別的。只是這樣嗎?誰説我們的節日沒有這樣的特定符號啊?端午的粽子、龍舟不是符號?春節的鞭炮、餃子、對聯不是符號?中秋的月餅、桂花不是符號?今天的臘八粥不是符號?

  不是我們的節日缺乏符號缺乏媒介缺乏內容。而是那些人不願意去了解不願意去接觸不願意承認而已。説到底是某些人的一種文化不自信、文化自卑甚至文化自虐的傾向心理在作祟。這些人,寧願吃什麼漢堡包三明治薯條薯片這類單調乏味高熱量低營養的東西,也不願意吃我們的各種各樣花樣繁多同時也並不費時麻煩的傳統快餐比如包子餃子餡兒餅拉麵,真的是洋快餐比我們的快餐好吃嗎?不是口味的問題,歸根結蒂還是那種崇洋媚外的文化自虐心理使然。

  這種心理作用下不但讓他們將食物洋快餐化,甚至連文化也要象這樣洋快餐化包裝,除了幾個符號,不再深究內容。聖誕節和情人節不就是這樣快餐化的包裝嗎?除了那個胖老頭和一顆被亂砍濫伐下來的松柏樹,我們還能想到什麼?這些人的意思也就是這樣,如果我們的節日也流域這樣的抽象和表面他們才認為是“跟國際接軌”“吸取先進文化”“改革傳統”,於是也就有了前幾天這些專家們居然要提請人大改期春節的荒誕到極點的謬論。因為春節一改,就可以和國際的先進文化的代表“西歷”接軌,相對固定了。

  但是,我們中國人的飲食始終是精緻而內容豐富的,就連一個臘八粥都要加入十余種材料好幾道工序才稱。我們的節日也是如此,要體現的就是這種濃厚、豐富、深沉和精緻;洋快餐也許在一入口的時候有些味覺衝擊,但是一經咀嚼就再也找不到後味,最終只能是落得味同嚼蠟了。那種洋快餐化包裝的所謂節日又何嘗不是如此?人們在享受了這點刺激和強烈抽象的符號之後,誰能夠體會到它背後的意義?

  所以,我們的傳統節日根本不需要什麼改革,需要的是挖掘。 (網友:空桑黯)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任今航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