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農民讀大學政府來“埋單”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8日 13:29)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據4月27日《北京青年報》報道,吉林省四平市近日有117名農村青年參加了一次特殊的入學測試:如果測試合格,他們將在四平電大學習兩年,畢業獲得大專學歷及相應的專業職業資格證書。其學習費用則全部由省、縣三級政府負擔。

  一部電影中有這樣的兩句對白:“21世紀最缺的是什麼”,回答説:“人才。”而在我看來,當前農村要發展經濟,要發展先進文化,最需要的同樣是人才。

  然而,一個客觀存在現實問題是,現在農村考上大學後,就往往被稱為“跳出農門”了。這些農民子弟經過幾年大學的學習,極少有人願意回到鄉村。而對那些願意紮根農村,發展農村經濟和文化的農村青年來説,儘管一些人有求知的願望,但是,受自身客觀經濟條件的制約,加上當前高校收費較高,農民讀大學這一“門檻”的確有些太高了。

  所以,當我讀到農民讀大學,政府來“埋單”這一新聞時,我的心裏掀起了一股暖流。我覺得,這樣的舉措,有利於為農村提供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通市場的服務於“三農”的高素質人才。

  特別是在今天,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逐步到位,現代化農業要進一步發展,將面臨著種種新機遇和挑戰。而且,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農業經濟要與世界的接軌,那種傳統的“大老粗”式的農業技術人才以及農村管理人才,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農村建設高科技、高素質的農村人才,需要政府來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而農民讀大學,政府來“埋單”,恰恰就體現了服務型政府的職能。

  在我看來,這本身就是一種更新和提高農村科技與管理隊伍的“人才工程”。政府花錢培養的新的“科技力量”、“管理人才”進入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以後,必然能夠有效地幫助農民掌握農業生産急需的實用技術,提高他們與農業現代化相適應的文化科技素質。而且,這些農民子弟到高校學習,回歸農村後,也必然提高農村幹部的政治業務素質、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最終建立一支適應發展市場經濟、農業産業化需要的高素質農業、農村幹部隊伍。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如果農村人才的後備力量跟不上,整個“三農”工程都將受到制約。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質,要靠教育。高等教育與“三農”工程有效的接軌,也是農村經濟長遠發展的要求。所以,農民享受非義務教育的高等教育,由政府“埋單”,有利於形成更為強大農業科技力量,有利於培養更多的高素質的農村管理人才,這樣的做法,有著深刻的示範意義。(作者:陳西湖)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劉英來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