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要認清英雄的時代特色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6日 15:12)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著名的狼牙山五壯士之一,最後一位倖存者葛振林老人,不久前安然辭世。人們在敬慕這位抗日英雄,向其表達誠摯哀悼的同時,也對上海市教育部門,刪除小學課本中的《狼牙山五壯士》一文表達了不滿。時代需要劉翔和楊利偉式的新英雄,但也不能忘記像葛振林一樣的革命英雄,因為正是無數這樣的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這是大部分網友的看法。

  雖然一直關注網友對這一事件的言論,但我從未發表任何個人觀點。在這裡,首先我要向葛振林老人致以真誠的祭悼。毫無疑問,他是那個時代的英雄,是應該受到我們這些後人尊敬的革命前輩。人生自古誰無死,老人以高壽安然離世也是一個最好的歸宿,或許在另一個世界裏,他又可以和生死與共的戰友相聚了。可英雄的死,是否也將那個火紅的革命年代帶走了呢?

  歷史的車輪永遠向前。十幾年來,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以前我們大力提倡的革命年代的許多精神,已經在悄悄淡出我們這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為了保護中小學生人身安全,2004年國家教育部修改了《中小學生行為準則》,將遇到壞人要“勇敢鬥爭”的內容進行了重要變更。我相信,沒有人會對此提出質疑。

  我曾看過家兄小學時代的教科書,那裏面有許多當時人人敬慕的小英雄。十三歲的劉文學,因為勇敢地與偷生産隊辣椒的壞蛋做鬥爭而英勇犧牲。十五歲的劉胡蘭,因為不肯出賣黨的秘密在敵人鍘刀下慷慨就義。還有一個年輕女工向秀麗,因為保護國家財産在大火中毅然獻身。當時的連環畫,也講了許多小英雄從幾歲起就勇敢地和什麼壞蛋、敵人做鬥爭的故事。

  英雄是有時代性的,劉文學、劉胡蘭是那個時代的英雄。可我們也要想一想,如果把那個十幾歲的孩子帶到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還有多少人會贊同他們那樣做?多少辣椒能抵得上一個孩子的生命?有什麼黨的秘密要一個十幾歲的女孩付出生命來保守?這不是什麼時代的倒退和淪落,而是一種進步,一種時代觀念的變革。我們不能刻舟求劍,不能尋表夜涉。

  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人的生存權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這就是我們的新時代。貧窮與落後可以改變,財富可以不斷創造,但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中小學生是個人意志、品質還沒有成熟的年齡,需要我們著力培養、教育、引導、啟迪。

  狼牙山五壯士的舉動是可敬的,他們是軍人,他們是執行一項特殊命令,他們抗擊的更是惡貫滿盈的日寇。如果中國真有國葬制度,他們完全有資格享受這種待遇。可他們完全喪失抵抗能力的時候,毅然選擇面對死亡(跳崖)的“英雄壯舉”,在今天卻是不能向小學生灌輸的。也許有人會説,在那種情況下,他們除了投降就只能選擇死亡,難道你要他們向日寇投降嗎?許多朋友會知道,在西方一直有一項戰時的特殊規定:一個軍人,在完全喪失抵抗能力的時候,可以向敵人投降,而這不能視為對國家或民族的背叛,更不能受到任何歧視性對待。不僅在西方,中國也曾有過這樣的事實。

  抗戰時期,為掩護主力軍隊撤離,奉命駐守衡陽的方先覺將軍,孤軍奮戰40多天,殲滅日軍一萬多人。最後在日軍重兵圍困,糧食彈藥完全用盡的情況下,為了顧及萬餘倖存官兵的生命,方將軍率部向日寇投降。但是方部所有官兵,在投降後堅決不接受日寇改編,寧死也不為日軍所用。方先覺部隊的英勇氣節感染了日軍,也感動了所有國民黨官兵。他們回到重慶後,沒有因為曾投降日軍的事實而受到任何歧視。

  中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未成年人,模倣力強、自我控制力差,對一些問題的是非甄別能力也不高。我們的教育,不能讓他們成為某種“革命英雄精神”的殉道者。中小學教育,應當引導他們關愛生命、珍惜生命,培養頑強的意志、堅忍不拔的精神。同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遇到緊急情況要沉著機智,鍛鍊一種運用頭腦解決問題,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的求生能力。所以在任何緊急情況下,主動選擇死亡或選擇與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抵抗的人做鬥爭,這樣的事跡,都是不適於中小學教育的。狼牙山五壯士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他們的事跡可歌可泣,但和劉文學、劉胡蘭一樣,他們都有緊急時刻主動選擇面對死亡的舉動,這與我們倡導珍愛生命的時代主題明顯不符。作為成年人,我們可以將那些事跡放到過去的時代去敬仰、去思考,但一般的中小學生還沒有這樣理智成熟的思維,不應向他們宣揚這樣的故事。

  許多英雄已經隨著他們所處的時代而去,他們是那個時代的人,我們要尊重他們、敬愛他們,用那個時代的思維去衡量他們。我和大家一樣,是懷著敬仰的心情去看待狼牙山五壯士那樣的革命英雄。但感情不能代替理智,我們更需要的是如何面對現代社會。歷史不能忘記,但了解歷史、讀懂歷史旨在為現實服務,絕不是回到歷史中某個情感激蕩的“理想階段”。我們的年輕一代,我們的下一代,應當有屬於他們的新時代,不同於以往任何歷史時期的新時代。要教育新一代的人們,學會適應現實、順應潮流,逐步認清社會發展的大方向,而不是回憶過去、留戀過去,這才是我們新時代的責任。 (三七二十一3)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任今航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