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教育,如何面對中國農民?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8日 10:46)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委員們透過數字“看”教育,看出了不少問題。西部地區一個大學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當於貧困地區9個農民一年的純收入,一個本科生4年最少花費2.8萬元,相當於貧困縣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見3月5日新華網)

  大學生四年學費等於一農民35年的收入,背後是愈演愈烈的教育支出乏力、教育投資失衡、教育質量差距,以及錢學交易、錢權交易等教育不公。農民的經濟狀況本身就不容樂觀,而沉重的教育支出負擔更是威脅著農民家庭。農村家庭子女教育費用支出成為家庭的最大支出,教育開支正日漸成為農民生活中的“不能承受之重”,隨時都有墜入貧苦的危險。

  教育部部長周濟在談到教育不公問題時,特別指出了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事實上,不僅是教育投入經費嚴重不足,教育政策也存在不容忽視的歧視問題。教育經費注重大中城市和少數名牌重點大學,而更需要投入的鄉村及基礎教育卻遭遇遺忘的角落。面對日益高昂的教育成本,一些農村孩子上不起學或面臨輟學的境地並不鮮見,在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因教致貧”現象。中國的農村家庭乃至更多普通民眾在教育支出的重壓下苦不堪言、不堪重負。

  長期以來,農村貧困大學生很難進入著名高校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便是費盡千辛萬苦進了某所高校,農村學生家庭也會不堪學費的重負,“半數因教育返貧”。近年來,隨著高校大規模擴招,使越來越多的莘莘學子圓了大學夢,但高校過度擴招以後所帶來的問題更為堪憂。過度擴招帶來的是高昂收費,而“天價”學費已經成為農民脫貧的障礙、致貧的根源。來自民盟的鮑義志委員引用甘肅省農業部門2004年的抽樣調查結果説,在甘肅省重新返回貧困線以下的農民中,由於教育因素返貧的數量佔返貧總數的50%,教育已成為甘肅農民返貧的第一因素。同時,由於擴招比例過高,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滯後,就業崗位十分有限,大量農村生源畢業後無業可就,無力償還助學貸款,家庭付出的鉅額投資得不到合理補償。而這不僅僅限于西部,也是眾多農村貧困大學生家庭的縮影,花高價上學、畢業即失業的現狀,使越來越多的貧困學子及家庭陷入不能自救的困境。

  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教育投入多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明確政府是義務教育的投資主體,讓農村孩子有書念、農民家庭有存款,讓每一個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也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新年伊始,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經濟發展思路,為公共財政更多補貼扶持農村基礎教育建設提供了可能,值得期待。國家只有更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嚴格控制高校收費,使收費標準走向公開化、合理化和透明化,嚴厲制止由收費産生的教育腐敗,同時,在助學金和助學貸款上對貧困生實施更多更全面的優惠,將未能升入高校的貧困學子納入到就業培訓計劃,使其掌握一項或多項技術以便促進就業,才根本有利於農村的發展、農民的脫貧,才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作者:郭立場)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張會玲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