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技新聞


網站專稿:央視科教頻道 探索無限  
07月11日 23:22

    7月9日,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將迎來她的周歲生日。一年來,這個年輕但卻不躁動的頻道以其高揚“教育品格、科學品質、文化品位 ”的頻道特色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認可。

    7月7日-7月11日,央視社教中心領導及各欄目製片人,做客央視國際,與網友真誠交流,傾聽觀眾的聲音。7月11日來到我們在線主持的嘉賓是文化專題部主任:魏斌;《探索-發現》製片人:王新建 亓克君;《人物》總製片人:趙淑靜。

    一、魏斌:十個欄目所涉及的領域都有巨大的潛力

    【一條河】魏老師:您比較看好現在的哪些文化類欄目?

    【魏斌】文化專題部現在有十個欄目,他們所涉及的領域都有巨大的潛力,都有可能辦成非常出色的欄目,從我個人的經歷和志趣來説,我更願意看好以紀錄片為基本表現形態的文化類欄目。

    【貝貝8001】魏老師:那進一步説,您給十頻道的文化類節目的受眾定為什麼呢?

    【魏斌】我並不認為因為是十頻道文化類節目對受眾定位而有什麼根本性的變化,但由於十頻道是科教頻道,一些比較大眾化的通俗化的文化欄目就顯得與頻道的整體定位有一定距離,所以十頻道的文化類節目就顯得比較專門化一些,對受眾的素質要求也或許要稍稍偏高一點。

    【一條河】魏老師,按您的説法那十頻道的受眾群會相對比較小,這會不會影響收視率?您打算怎麼解決?

    【魏斌】電視已經進入到一個窄播的時代,頻道也在像專業化方向發展,一定的頻道服務一定的觀眾群,是大勢所趨的,在這個分析的基礎上,頻道當然應該力求最好的收視率,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全國人民只看一個頻道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準西藏人】魏老師:您覺得科教頻道的文化類節目中歷史題材的是否多了些?呵呵:)

    【魏斌】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又是一個有以史為鑒傳統的國度,人們習慣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增長智慧,而科教頻道文化類節目中還尚未有一個專門的歷史題材的欄目,只是在探索發現和人物這樣的欄目中有一些歷史題材和歷史人物的節目,所以我個人感覺歷史類的節目在頻道中文化類節目所佔的分量並不顯得很多,不知道你是怎樣形成這樣的印象的?

    【準西藏人】魏老師,其實不僅在國內的內容是這樣,涉及國外的比如《極地跨越》也有很多.我不知道這是因為整體性的策劃考慮,還是僅僅因為素材較多而已.請魏老師指正:)

    【魏斌】在我們探索發現欄目內容定位中,是以歷史發現為欄目的宗旨之一的,人物欄目也不排斥對我們的生存狀態和現代化進程發生過影響的歷史人物的,所以在極地跨越這樣的電視行動當中,我們也不刻意回避歷史問題,從這一點來説,可以説是我們整體策劃考慮過的。

    二、《探索發現》在未知領域我們努力探索,在已知領域我們重新發現

    【貝貝8001】各位嘉賓:),誰能告訴我《探索發現》的宗旨、定位是什麼呀?

    【亓克君】《探索發現》的口號:在未知領域我們努力探索,在已知領域我們重新發現,我們所有表現的是自然之謎,歷史之謎,和生命之謎。以科學的態度講述全世界範圍內的地理、歷史故事,發現和詮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蘊含的自然規律和文化內涵,探索生命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關係,介紹中國和世界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産。

    【順其自然bt】你們主要探索的是什麼?

    【亓克君】包括我,包括你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和規律,或許我們探索的就是這些。

    【亓克君】是要揭示我們不知道的或者是我們已經知道的另一部分內容。總的來講是反映出對我們的過去、今天和將來有一種什麼樣追求,表示出一種科學的願望。

    【準西藏人】大家有誰能告訴我:《探索發現》針對的是哪一類觀眾群體?如何來吸引他們呢?

    【王新建】《探索發現》的觀眾群體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是對中國地理、歷史知識感興趣的觀眾群,我們這個欄目內容我們自己歸納了三點,也就是關於中國的自然之謎、歷史之謎、生命之謎,我們希望觀眾通過收看我們的欄目既能獲得一些相關的知識,又能夠得到視覺上的滿足。

    【章琪琦】憑心而論,《探索》的通俗化是否做得很好?普通老百姓是否容易接受?

    【亓克君】這個一直是我們研究的主要問題,作為有深厚文化背景的中國觀眾我們必須要找一個好的形式,讓大家都喜愛,當然這種形式可能不是那种老生常談的某種形式,我們努力通過用國際通用的並結合中國東方文化背景的一種摸索來找到我們更好的形式。

    【章琪琦】王導和亓導:)我們可以從《探索》節目中學習到哪些東西?它們的文化價值又是什麼?

    【亓克君】它可以知道在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球上,有很多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它也會知道我們祖先曾經為這些不知道的事情做出了許多許多的努力。它的文化價值在於:人類在這個星球的生活和發展當中逐步在認識自我和自然,逐步要懂得一些規律,更珍惜我們的歷史,我們的今天和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

    【yococo】探索。發現和美國國家地理地探索有什麼不同?

    【亓克君】我想有同性的是大家都是在完成一個探索,所不同的是我們更具備有東方文化的背景,更具有中國的特色,更符合中國觀眾的口味,進行的探索。具體説它具有人文或者對情節比較重視的那種風格。

    【王新建】可以這麼説,我們的《探索發現》欄目是中國式的國家地理,我們的節目內容反映的是有關中國的地理、歷史的奧秘,我本人非常喜歡美國國家地理這個節目,我也希望您像喜歡美國國家地理一樣喜歡我們的節目。

    【yococo】是呀,我很喜歡這類題材的節目,希望他可以更加精緻一些,就像美國國家地理,我看到美國國家地理已經開始拍有關中國古文明的題材了,希望我們比他們拍的更好,更細緻。

    【王新建】我同意你的觀點,但是美國國家地理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電視頻道,它節目的經費的投入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説是一個天文數字,它的創作隊伍遍佈世界各地,而且其中許多人都是世界著名的紀錄片創作者,他們有的節目拍攝週期可以達到幾年,所以美國國家地理的節目大部分都非常精緻,而我們《探索發現》欄目開播時間只有一年,創作隊伍非常年輕,經驗也不豐富,尤其是我們的拍攝經費非常有限,但是我和我的同事們都非常喜歡這類人文地理節目,我們會利用有限的資金和我們對事業的熱情儘量給觀眾提供盡可能好的節目,我希望大家對我們要有耐心,要多支持我們,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把欄目辦好。

    【準西藏人】坦白地説:我真擔心我們國家現有的這麼多好題材被外國人給搶佔了!!!!所以在座的嘉賓:希望這種使命感給你們工作的動力!

    【魏斌】謝謝你的提醒!我們確實應該有自己的使命感並以此為工作的動力,但題材資源與礦産資源有所不同,礦産資源給外國人挖了就沒了,題材被外國人拍了,我們自己如果真有水平真有底氣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再去拍,所以請你不必為此太過擔心。

    【王新建】我想越來越多的國外攝製組到中國來拍片我想至少不是一件壞事,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成果.

    【亓克君】先搶佔的並不一定能夠弄明白,我們相信我與生俱來就浸泡此中與此共生的東方文化背景會給我們帶來獨特的視角和觀眾的收視習慣。好酒不怕巷子深,外國人畢竟不像中國人那樣更了解自己的文化和歷史,這也許就是我們的動力。

    【楠木之花】有一點還不很理解,“探索-發現”欄目定位於中國,但很多自然和生命之迷又是難分國界的,這些主題是否涵蓋呢?

    【亓克君】可以涵蓋。作為六大古老文明之一的中華文明,已經融入到世界文明之中並且對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探索發現不僅關注著是中國的自然和生命之謎,古老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也包括世界範圍內的古老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

    【sunny_y】既然是中國式的國家地理,以中國的歷史、地理的奧秘為主要內容,是否意味著今後在題材的選取上將會以中國西部的內容為主?

    【王新建】西部題材肯定是我們關注的一個重點,但不是僅僅局限在西部,如果你生活在西部你可以把你那裏有意思的題材告訴我們,我們會予以考慮.

    【亓克君】這樣的理解也許過於偏激,真正我們能古老的文明恰恰有許多是發源於我國的東部,西部也許景觀上和部分內容上佔有一定優勢,但是它僅僅是古老的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應該説我們的節目涵蓋是全國乃至全世界。

    【黑雪39】各位老師,《探索-發現》欄目會不會出國去探索些什麼東西回來?

    【亓克君】《極地跨越》也正是出國去探索了很多東西回來,當然是我們代表你們去的,南極北極美洲大陸都留下我們足跡,古老的印加文明,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留下了我們觸摸的痕跡,相信這是又一次東方文明和美洲文明之間的碰撞,它會給我們帶來新鮮和思考。

    【準西藏人】我想了解一下:)《探索發現》自開播以來,都播出了哪些節目?

    【王新建】《探索發現》自去年七月九號開播以來播出了《永遠的絲路》二十集、《海洋中國》二十集、《孫子兵法》、《二十世紀中國女性史》、《記憶百年》、《唐之韻》、《跨越時空的文明》、《中國文明五千年》、《極地跨越》。

    【棗核@】沒想到你們拍了那麼多,聽標題就想看,希望搞個回顧專題什麼的,最好能放到網上。

    【yococo】請問亓導最得意地人文類作品是什麼?

    【亓克君】從規模上來講應該是《極地跨越》,它是在體現中華文明與美洲文明進行的某種碰撞,它不僅要把中華文明介紹給世界,也要把神奇古老的美洲文明介紹給中國觀眾,具體來講從作品上應該是姊妹溪,它把大山深處的兩條河流將要面臨的變化和它們傳奇數千年的文化進行了一次探索和研究,使人們知道什麼是東方文化的底蘊和他們的聰明智慧,也使人們知道了古老的傳統面臨現代的變化將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態度,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説的中國的國家地理。

    【一條河】《探索發現》:以後的發展方向在哪?是不是有點人文有餘,科學不足!

    【亓克君】從觀眾當中反饋我們可以知道大家都很喜歡《國家地理》和《Discovery》它們有一個共性就是把深奧的科學道理變得很淺顯易懂,而更多的是具有一種人文色彩,我們的節目現在不是人文多了而是人文不足,我們希望把科學和人文把原理和故事結合的更好一些,也許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楠木之花】“探索”要求廣泛,“發現”要求深入,再加上高品質的需求,這樣看資金的投入將來是否會成為欄目製作發展的瓶頸呢?

    【亓克君】節目本身實際上就是需要廣泛和深入,還有一個節目的品質,也是説是一個製作精良的作品,也許很多人會把資金的投入看作一個帶有決定性的條件,但是我認為一旦進入到一個良好的循環之後,資金並不是主要的問題,關鍵是我們的態度和做法。

    【章琪琦】王導和亓導:)你們認為你們的節目是否完美?你們希望怎樣把它辦成更完美的科學探索類節目?

    【亓克君】並不完美,我相信任何一個電視人不會説自己的節目是非常完美的,這只是我們共同的一個追求的,我們力圖把它辦得更有品味,更有東方文化特色,更為中國觀眾所喜愛的《探索發現》節目。

    【準西藏人】大家能坦言:《探索發現》欄目目前的收視率怎樣?是中央電視臺的名牌欄目嗎?

    【亓克君】《探索發現》的收視率在僅僅開播一年之內就躍居中央電視臺收視率的前第15位,它是第十套節目中觀眾期待值最高的欄目之一,人氣指數列為第5位。

    【王新建】中央電視臺最近對臺裏所有頻道中的八十多個欄目進行了一次觀眾調查,《探索發現》欄目的觀眾滿意度、流入率在第十套都排在第一、二位。我想這可以説明《探索發現》欄目是第十套的重頭戲,《探索發現》欄目從開播到現在播出的都是系列節目,最短的也有十集,我想你肯定會喜歡看的。

    三、《人物》以一種全球的視野 了解人類歷史中涌現出的傑出人物

    【貝貝8001】趙淑靜老師:您能談一談對人物的受眾定位嗎?為什麼想做這個節目?

    【趙淑靜】我們希望以獨特的視角和新穎的理念,關注文明進程中顯現出的智慧的光芒,卓越的創造力和非凡的品德,關注的奇思妙想和勇於超越常規,挑戰極限的人們,同時還關注重大事件的目擊者,以及為我們珍藏文化與傳統的人們,我們的節目形態希望給觀眾帶來對文化和人類命運的思考,主要是以紀錄片為主體形式,利用人物口述,結構整個影片,希望針對那些對歷史和人文知識有興趣的以及對人物傳記類影片有興趣的觀眾一個體驗的空間。

    【準西藏人】趙老師:做《人物》的設計思路是怎麼樣的?那些人物是怎麼篩選出來的?

    【趙淑靜】按照我們對欄目定位的需要,我們每一期人物的推選,是經過嚴格的多重標準的篩選才決定的,我們在確定《人物》人選的時候,必需是嚴格遵守欄目對節目的定位要求,去物色那些在各自領域作出卓越貢獻,並以他們各自的建樹,對歷史和社會的進程都留下深刻的影響的人。07-11 20:01 0字 [2/1/0]

    【紅君】趙淑靜老師你好~~《人物》欄目中重點人物的事跡介紹是以國內人物為主嗎?人物的選擇有沒有界定?

    【趙淑靜】我們的節目是一種全球的視野,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節目更多地了解人類歷史中涌現出的傑出人物。

    【紅君】趙淑靜你好~~`我在前兩天的央視十台看了《人物》的張開濟一期。節目仲介紹了張開濟的事跡,讓我們這些後來人也了解了先輩們的事跡,啟迪中學習……

    【趙淑靜】我們國家作為古文明大國,在建築成就上沉澱下的瑰寶是很恢宏的,因此關注建築師他們的命運和生命體驗以及他們做出的貢獻,一直是我們欄目關注的重點,因此,作為共和國評選十大建築師之一,我們將張開濟作了一期節目的主人翁,我們就想通過這樣的片子,讓我們這些後人們了解這些科學前輩們,他們一生在自己的事業上執著和社會變化的大背景底下,個人命運的軌跡。

    【紅君】是啊,這些老一輩的科學家對於現在的觀眾真的是很陌生,希望欄目能從這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作為切入點,廣泛的宏揚他們的事跡,讓觀眾更多的了解他們……

    【準西藏人】趙老師:我看見《人物》了,您覺得滿意嗎?您對它還有何期待?

    【趙淑靜】《人物》從去年8月份開播以來,我們整個欄目的工作人員一直在努力地工作,試圖用我們對文化和歷史的思考,給觀眾呈現出一種既有知識性也有趣味性的節目樣式,目前雖然在這方面有所改進,但離我們自己認可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我想觀眾也應該看到我們的節目在不斷的改進當中。

    【章琪琦】趙老師,我希望你們的《人物》欄目能夠像《藝術人生》欄目一樣出色,但又有所不同,敢於創新.呵呵!

    【趙淑靜】《人物》是一個新開播的欄目,它的路很長,這個欄目將來肯定是非常出色的,這是我們的期望,我想也應該是你的期望。



責編:陳玥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相關新聞
網站專稿:跟隨央視科教頻道一起走近科學(07月10日 21:41)
網站專稿:學無止境 貴在持之以恒(07月10日 09:41)
網站專稿:學無止境 時空無限 科教頻道傳播彌久彌遠——《講述》、《百家論壇》在線實錄(07月09日 02:18)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