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我們應該向諾貝爾獎學習什麼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1日 15:28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原定於10月6日公佈的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名單將推遲到10月13日揭曉。觀察家認為,在過去十年裏,9屆諾貝爾文學獎都由歐洲人奪得,今年評審會可能會把目光轉移到其他地方去。候選人中包括了敘利亞詩人阿裏艾哈邁德塞得、韓國詩人Ko Un、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新京報10月8日)。

  在六項諾貝爾獎中,最引人注目的獎項恐怕非諾貝爾文學獎莫屬。從現在透露的情況來看,中國作家這次又將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這肯定又會引起輿論的議論紛紛,或嘆息,或不滿,或嘲弄,這幾乎成為近年來圍繞諾貝爾文學獎的“條件反射”。在筆者看來,這些都沒有什麼意義,倒不如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應該向諾貝爾獎學習什麼?

  諾貝爾獎的評選有兩大特點,一是瑞典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對被推薦的候選人;二是各項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選舉結果揭曉,立即公佈和通知獲獎者。正是評選過程中的公平做法,保證了諾貝爾獎的公平,而公平恰恰是權威性的惟一保證。

  這些年來,為了鼓勵文學創作,我國相繼設立了各種文學獎,而且各項獎金越提越高,熱鬧非常。如果這些文學獎是真的是為了獎掖青年作家,繁榮文學創作,原也無可厚非。可實際上呢,正如老作家孫梨所評論的那樣:“在中國,忽然興起了獎金熱。到現在,幾乎無時無地不在辦文學獎……幾乎成了一種股市,趨之若狂,越來越不可收拾,而其實質,已不可問矣。”

  在文學獎評選活動中,有很多評選“黑手法”流行。有的為搞平衡,好的作品大家不投票,中庸的作品卻登上領獎臺;評委不避諱,自己評自己;有的互相交換,我評你的或者你的關係,你評我的或我的關係;主辦單位盡地主之誼也打“招呼”幾個獎。結果呢,人情關係、領導意志在影響著評獎結果。至於保密更談不上,往往在沒有正式公佈之前,就已經傳出“內部消息”。評獎中出現的不公正現象,就連文學圈子中的人也不時發出不屑的聲音,更使越來越多的文學獎的價值衰退。

  2004年12月底,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獎評獎辦公室發佈了第三屆魯迅獎獲獎名單,共有24篇各種作品獲獎。然而,作為我國最高文學獎項之一,圍繞它的爭議聲卻非常稀薄、漠然,成為是當前文學界一大怪現狀。這一事例典型的説明了當代文壇評選大獎的活動已成為一淌“名利渾水”,也説明一些文學獎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早已喪失殆盡,它們之引不起人們的興趣也理所當然,怨不得誰。

  不公平、不公正的文學獎,比沒有文學獎更糟糕。因為它們不但糟蹋了純潔的文學理想,而且助長了歪風邪氣。諾貝爾獎之所以能夠在全世界贏得人們普遍的尊敬,就在於它們以公平的程序,保證了公平的結果。假如説,大師級的作家是可遇不可求的,那麼我們起碼可以學習諾貝爾獎評選中的公平做法,讓中國的文學獎能夠真正成為鼓勵作家追求純潔的文學女神的動力,而不是被人用作可恥交易的工具。這,恐怕比嘆息、不滿、嘲弄更有意義。(作者:氣橫西北誰人劍)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劉雅虹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