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不能對國學"無用論"等閒視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1日 13:55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隨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知名學府相繼成立了國學研究院或者國學班,“國學熱”現象引起了學術領域和社會領域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與“國學熱”的方興未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學子們對於國學卻充滿無知和排斥,認為國學不實用,不值得學,花時間學“太奢侈了”。(8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

  國學在現實中遭遇“無用論”,絕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新奇現象,是早已有之,也是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和議論的焦點。現實生活中,侃侃而談的學子不知道屈原、司馬遷為何許人者大有人在,説著流利外語卻看不懂簡單文言文者屢見不鮮,自詡博學廣識卻連文從字順的材料都寫不全者亦是不乏其人。全國上下之所以掀起“國學熱”的狂潮,就是緣于“中國文化面臨西方文化的擠壓,文化生態處於失衡狀態”的憂慮。

  半個多世紀以前,一場轟轟烈烈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為救國救民,以鋪天蓋地的集中批判否定封建綱常名教等舊思想、舊傳統,順應潮流、大快人心。然而,儘管新文化運動並沒有視中國傳統文化盡為糟粕,沒有完全否定傳統,也沒有全盤反傳統,但中華傳統文化自那個時期開始被大量摒棄卻是不爭的事實。國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越來越多的人“放棄本民族的文化而全盤接納外來文化,並因此造成中華傳統文化史的斷裂”,致使國學的地位開始急轉直下,深陷在遭否定、受針砭的尷尬境地而不能自拔。近代市場經濟大潮的洶湧澎湃,實用功利主義的驅使與影響,更是加劇了我們對國學的認識與承續的迷失。而多年來重理輕文的價值取向,以及忽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借鑒的為學方式,更是在為文化的迷茫與缺失推波助瀾。於是,便導致了“我對國學概念認識比較模糊”的認識,便出現了國學“不是很實用”的牢騷,便催生了花時間學習國學“太奢侈了”的感嘆,便有了“為提高自身競爭力都只看實用的書”的尷尬。

  但這些並不足以説明一度風行的“國學熱”遭遇“無用論”的原因所在,不足以表達國學何以“沒有吸引力”的問題癥結所在,現實情況是,並不是傳統國學沒有吸引力,也不是人們有意抵制國學,而是很多人沒有機會接受國學教育,很多人對國學知之不多、一知半解。據前些時日新浪網和中青在線等網站聯合舉辦的“作為中國人,你離國學有多遠”為主題的大型調查顯示,多數人認為國學在當代遭遇了嚴重危機,應該採取措施弘揚傳統文化。而在“您主要是通過什麼渠道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調查中,近70%的人靠自學來學習傳統文化。這足以反映中國教育目前的現實:面對中華傳統的經典文化,國人並不缺乏文化自覺性,也不是對國學的認知度差,而是因沒有機會接觸與學習,沒有有效的引導和教育,最終造成對傳統經典文化的認同不夠,甚至出現仇視、抵制等排斥國學的極端行為。

  僅僅局限于國學自學顯然是不夠的,學校的教育功能必須加強併發揮作用,因為名師的指點對更好地理解國學、認知國學以及運用國學意義重大而深遠。可喜的是,如今趕上了重建國學、振興國學的好機遇,具備了比較充分的條件和良好的社會氛圍,“重視傳統文化正越來越成為人們廣泛的共識”,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知名學府相繼成立了國學研究院或者國學班,“一耽學堂”、“國學私塾”等民間國學教育正如火如荼地發展。

  我們不是“數典忘祖”的一代。那麼,復興國學,到底應該復興什麼?又當如何復興?提倡復興國學不是盲目地復古,而是要復興國學的優秀精神與中華民族的美德,要吸收民族文化的精華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做到古為今用、學以致用。至於如何有計劃、有步驟地復興國學,可著眼于現今的教育體制,在不同的教育階段,區分不同的群體對象和實際情況,實施不同的國學教育手段和內容,切實做好國學的普及工作。當然,由於“傳統文化丟棄得太多、丟棄得太久”,指望靠一陣“國學熱”就實現國學的復興,未免操之過急,也不太現實。但有一點是可以確信的,只要我們有意識、有決心復興國學,併為之付出了持續的努力和不菲的成本,就不愁國學復興不指日可待。(作者:郭立場)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劉雅虹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