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文娛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春晚,讓人期待的“年夜飯”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03日 13:37)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一年一個大年三十,一年一場春節聯歡晚會,以它佔有的獨特時間所形成的文化氛圍,早已成了人們的年終的最後期盼。無論是官員,還是商販;無論是大城市裏的知識分子,還是大山溝裏的農民……男女老少無不期待大年三十晚上的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春節聯歡晚會。“春晚”成了讓人期待的一頓“年夜飯”!

  “春晚”早已勝過了普通的家庭年夜飯。這些年來,許多人們對大年三十晚上的那場春節聯歡晚會期盼,勝過了對年夜飯的期盼。的確,一年忙出頭,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頓豐盛的美味佳肴,也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形成的習俗。但它的形成和發展應該是在人們為吃飽穿暖發愁的時期。在解放前,四川就有一句民謠説:“人家有年我無年,提起豬腿要現錢;幾時等到時運轉,頓頓吃肉如過年。”在我小的時候,農民們都希望大年三十能煮一個又肥又大的豬頭。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許多人已經不為吃飽穿暖發愁了,過年能吃到的東西,平時也早就吃過了,一家三五個人,菜做多了吃不完,弄少了又難免顯得單調,所以有些人索性把“年夜飯”訂到了去餐館裏吃,因此,年夜飯沒有什麼好期盼的。一年一場的春節聯歡晚會就不一樣了,由於是一種隨著年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文化享受,總有一種神秘感。人們老早就期盼著,即使看過以後不滿意。但那個引你從不知道到知道了,把積聚多日的神秘感一點一點的銷蝕和融化的過程,誰又能説這不是一種享受呢?

  “春晚”是在推動“春節文化”的不斷發展。中華民族歷來有著獨特的春節文化,隨著時代的不同而不斷地發展變化。春節文化又多集中在大年三十的。現在的有些鄉村還在延續著大年三十的獨特文化習俗。比如:一定要搞大掃除,包括清挖房前屋後的水溝,表示鋤舊迎新;一定要煮豬頭吃,象徵來年富有;一定要烤疙瘩火,燒一個又幹又大的柏木疙瘩,象徵來年紅紅火火;一定要貼對聯、放鞭炮,以表示喜慶;一定要“坐歲”,一家人圍著紅紅的疙瘩火坐到半夜子時。在沒有電視以前,“坐歲”時都是聽老人講故事教育子女,聽年輕人説笑話提醒精神等等。有了電視看了以後,人們就早早地吃過年夜飯,坐到電視機前,專心致志地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這不僅豐富了“春節文化”的形式和內容,而且不斷地推動“春節文化”的更新和發展。

  “春晚”就是民族大家庭的一頓“年夜飯”。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家庭,這本身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淪為殖民地一百年的香港、澳門又順利回歸,雖然祖國寶島--台灣還沒有統一,但是,今年實現的春節臺商包機對飛,已經充分表明了不可阻擋的兩岸人民要求和平統一的強烈願望和歷史趨勢。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不能沒有一頓“年夜飯”。這頓“年夜飯”就是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這頓合乎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共同習俗的“年夜飯”是祖國繁榮昌盛的象徵;是人民對過去的總結和對來年的期望;是炎黃子孫們意願的充分表達和心靈的藝術溝通;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最好形式;是凝聚人心激發鬥志的藝術手段。

  “春晚”才是讓人期待的“年夜飯”。希望中央電視臺把中華民族大家庭這頓“年夜飯”辦得比過去更加豐盛,充分反映出民族的興旺和國家的富強;更加色鮮味美,適合各族人民的口味;更加精美純正,讓人“吃”了強精神、增信心、添幹勁!(作者:黃草坪)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劉英來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