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文娛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還有多少文物國寶在“苦挺”?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4日 16:19)


  《整改周邊環境 兵馬俑挺過世遺摘牌危險》,這是2月20《華商報》上一篇新聞的題目。據這篇報道説,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報告,陜西惟一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産--秦陵及兵馬俑坑未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産目錄》,這意味著秦陵及兵馬俑坑的"世界文化遺産"的金字招牌暫時脫離了被摘掉的危險。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事實上,早在前年年底及去年年初,世界遺産中心曾給我國政府發來正式函件,就兵馬俑周邊環境不利於文物保護等狀況提出批評,並表示,這種狀況若繼續下去,就很有可能將秦陵及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産瀕危目錄》,直至摘掉“世界文化遺産”的牌子。

  秦陵及兵馬俑坑未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産目錄》,最終挺了過來。然而,全國還有多少國寶級的重要文物在被破壞或損毀的危險中苦挺呢?

  也許是巧合,2月19日的《南方週末》頭版發表的長篇通訊《兩千年漢王城沒有春天?》披露,“楚河漢界”的古戰場遺跡已危在旦夕。“楚河漢界”源於秦末楚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爭奪天下,率軍隔溝築城,對峙于鄭州滎陽廣武山巔。後立約,以此溝為界,東楚西漢兩分天下。這一享譽中外的古戰場,只留給後人一條鴻溝,一座漢王城,一座霸王城。但最近三個多月來,“楚河漢界”這一重要的歷史古跡,正被黃河濁浪蠶吞,其中的漢王城可能在最近兩三個月內永遠消失在滔滔黃河水中。


  近些年來,不只是陜西的秦陵及兵馬俑坑差點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産目錄》,也不只是河南的“楚河漢界”快成為僅僅是中國象棋上的一個符號,我國還有許多寶貴的歷史文物已經或正在淡出人們視線,比如,前幾年,被文物和文化專家稱為“集建築、人文和文物價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術館後街22號,被強行拆除;今年春節前後,位於寧夏靈武市境內的一段明長城因修公路而屢次被毀……最近,國家文物局負責人在一次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更為嚴重的是,近年來,即便已被列入國家保護範圍的文物,也難逃被破壞的厄運。比如,有些地方忽視了文物具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的特性,對具有觀賞遊覽價值的重要歷史文物開發過度,加速了文物的損壞。

  也許有人會説,文物不就是難抵風雨吹打的古代建築或被荒草雜樹湮沒的歷史遺跡或深藏于地下的陶瓷瓶罐嗎?有什麼值得花鉅資保護的呢?其實,文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其意義在於,它是歷史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重要的文化遺産。曾任文化部部長著名作家王蒙最近在《人民日報》(2004年1月16日)發表《文化大國建設芻議》一文説:“中國的文物典籍是中國之寶,是人類之寶,這些文物典籍的丟失與破壞是牽涉到我們的立國之本的大問題。我們要花十倍百倍的力量保護這些文物、整理弘揚典籍。”(吳蘭友)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李莽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