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文娛新聞 > 正文

春節聯歡晚會最“心不在焉”的觀眾
——訪中央電視臺技術製作中心副主任陳默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25日 22:27)


  CCTV.com消息(記者戴昕北京報道):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像年夜飯一樣,每年除夕之夜準時呈現在您家的電視機上。然而,您知道上演春節聯歡晚會的中央電臺1號演播廳裏為您安插了多少雙“眼睛”嗎?你知道往年的小品演員根本聽不到彼此的聲音,都是在靠讀“唇語”表演嗎?您知道那些騰雲駕霧、光怪陸離的舞臺效果是如何呈現出來的嗎?您知道那些飛天遁地的演員是如何全身而退的嗎?

  帶著眾多的疑問,記者採訪了中央電視臺技術製作中心的副主任——陳默。陳主任人如其名,幾次電話相約,他都謙虛地告訴我,“真的沒什麼可説的。”其實,在春節聯歡晚會的臺前幕後,有著無數身著便裝的人們,他們比演員還緊張,卻對節目顯得心不在焉,正是他們兢兢業業地工作,才確保了晚會的順利進行。終於,記者在“2003年春節晚會新聞通氣會” 的現場“逮”到了陳主任,在不到半個小時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了一台成功的晚會背後紛繁複雜的工作。

  1號演播廳裏的11雙“眼睛”


  中央電視臺1號演播廳又被稱為1000平米演播廳,即使是演播廳全部坐滿,現場的觀眾也只是全部觀眾的九牛一毛,更多的觀眾是坐在電視機前收看春節聯會晚會的。您不必為沒有機會親臨晚會現場而感到遺憾,現場觀眾只有一雙眼睛,而您坐在電視機前看到的是從11雙“眼睛”中精選出來的畫面。

  陳主任向記者介紹道:“技術製作中心的視頻部門主要負責電視圖像。他們的主要崗位就是1000平米演播室的視頻系統,每年春節晚會的視頻系統都由採錄部1科的10名工作人員負責。今年除了分散在演播廳內的10台攝像機外,屋頂上還吊著一台攝像機。這臺攝像機是今年剛到的貨,以前在游泳比賽直播中用過,今年在春節晚會上派上了用場。”瞧,您就算坐在現場,怎麼也不能從屋頂上俯瞰晚會吧?

  蒐集11台攝像機的信號,供編導選取畫面,這就是切換臺的任務了。“切換臺把攝像機、錄像機的所有信號源蒐集進來,編導選擇其中的一路信號用在錄像機上,並且送到播出部門播出。”保證切換臺的安全運行是視頻部門的主要任務。

  基於切換臺的重要性,每年直播春節晚會都會事先準備一個小切換臺以作備份。據陳主任介紹,每年的直播都有備份的方案,對於視頻、音頻的信號通路來説,直播的備份是一個常規的設施。如果萬一齣現意外情況,編導還能使用備份的切換臺。

  視頻部門不僅僅負責播出信號的傳送,還要向其他輔助工種,比如燈光、音響、升降舞臺提供圖像,讓那裏的工作人員能夠看著圖像去調整自己的工作。

  當電影燈光師遇到電視時


  舞臺上五彩斑斕、光怪陸離的燈光運用,無疑是烘托晚會氣氛的極佳手段。今年春節晚會的燈光師是中央電視臺外聘的一名頗有名氣的電影燈光師。然而電影與電視的布光是有差別的,燈光師也在一次次的嘗試和綵排中調整著布光的方式。

  今年,晚會導演給燈光師提出了高標準:既要保證電視拍攝的效果,又要保障現場的燈光氣氛,以現場的氣氛帶動電視機前觀眾的情緒。然而,在具體操作中,這名經驗豐富的電影燈光師卻面臨了電視的挑戰。電影的燈光可以布得特別亮,也可以布得特別暗,電影膠片都可以體現出來。電視則不同,太亮了畫面一片模糊,太暗了又拍不出來。用行話説就是,電視對光的寬容度小,所以布光的時候就要按照電視的規律去做。

  對此,陳主任在與燈光師的交流中體會頗深,“我自己覺得每一年的燈光,都要根據節目內容反復調整。因為春節晚會不是一台固定的演出,一場節目演過幾場以後就相對穩定下來,很長時間都不用調整了。我們現在每次綵排,領導都會提出很多關於燈光方面的意見,火爆的勁歌、舒緩的舞蹈、詼諧的小品、神秘的魔術,都要用不同的燈光去配合。燈光師也要根據不同的意境去布光。節目在調整,布光也要不斷地改進。”

  煙霧是輔助表現燈光效果的重要手段,然而,煙霧如水,既能載舟,又能覆舟,“煙霧大了,攝像機拍出去都是灰濛濛的一片,我們的話叫做不透亮。觀眾在家裏看了,怎麼都是霧騰騰的,並不好看。但是煙霧太少了,燈光效果又體現不出來。因為電腦燈的燈光效果是要穿過煙霧才能看到的,完全沒有煙霧,就看不到光路,只能看到一片明亮。”

  煙霧的量不僅要拿捏得恰到好處,還要收放自如,“前一個載歌載舞的節目需要煙霧,而後一個小品則要營造安靜的氣氛,這時候就要迅速把煙霧排掉。”於是,工作人員還要跟臺裏的空調系統建立聯絡。可見,全臺上下都在全力配合,為大家呈現一台高水平、高質量的春節聯歡晚會。

  把“回音壁”改造成吸聲頂


  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原來前幾年在1號演播廳裏演出的小品演員,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搭檔在説什麼,都是憑著在台下排練的經驗,看著對方的口形在表演。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1號演播廳的屋頂是球形的,而球心就是舞臺的中間。聲音經屋頂的多次反射産生回音,竟有7、8秒鐘的聲音延時。

  演員發出一個聲音,就像經過回音壁一樣,幾秒鐘之後聽到的還是這個聲音,自然聽不到對方後來又説了什麼了。陳主任向記者坦言,“去年改造之前,如果站在舞台中間説話的話,兩個人互相只知道對方嘴動,根本聽不到對方在説什麼。那時候,像黃宏那樣的演員,因為年年都來,都已經習慣了,他們在演的時候知道對方在説什麼,並不是根據説話聲音來對話的。這很不方便。”

  於是,在去年春節晚會前夕,工作人員在1號演播廳的屋頂上安裝了圓盤,一方面起到吸聲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把聲音的反射方向打散,打破了原來聚焦的反射路徑。經過反復調試,今年,技術人員又對1號演播廳的聲場進行了測試,聲音的混響已經從原來的7、8秒降低到了現在的1、2秒,達到了普通劇場的音響要求。“回音壁”不再成為阻隔演員之間交流的一道墻。

  今年春節聯歡晚會為了保證觀眾席的整齊,有關領導要求將原來設置在現場的擴聲調音系統搬遷到1號演播廳的二樓。這樣無疑使以後的工作更加規範化和正規化,但卻從監聽環境上給現場操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據陳主任介紹,聲音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在樓上機房裏面,它送給主控信號,負責的是電視觀眾在家裏收看節目的聲音的質量和效果;還有一個是在現場,它的任務是調音和擴音,負責的是現場的音響效果和演員聽到的聲音。以前,擴音人員要聽到現場的聲音,來決定他的操作。現在他們搬到了樓上,脫離了觀眾,這對他的調音造成一定的困難。於是,他們既要在上面聽,又要到下面體會,反復摸索,上下跑,還要到舞臺上去聽演員聽到的效果,在不斷的摸索中把握著調音的分寸。

  機關重重,安全第一


  今年春節聯歡晚會舞臺設計的一大亮點就是,通過科技手段挑戰視覺經驗,通過科技手段釋放創造潛力。21個舞臺機械的巧妙結構使整個舞臺呈現出莫測的神奇變幻,整個舞臺可謂機關重重。

  陳主任一時也算不出舞臺上到底有多少道機關,可是他隨口就舉出了一大串例子,“你看,蓮花是一個機關,兩扇門可以動,10個燈柱可以升起來,後區一個大圓臺,中間靠前一個園臺。前面一個大圓臺像梯形臺一樣,可以整個升起來,中間的平臺可以向前移動。除了10個燈柱以外,還有四個小柱子,可以把演員頂上舞臺。屋頂上有吊籃下來,中間還有燈籠。正中間的大門相當於四扇門,如果只打開上面,下面不打開,底下的圓臺升起來,就相當於第二層舞臺。還有水幕……”

  如此多的機關,全部靠電腦控制,每個機械的動作都要根據節目的需要計算好時間,操作人員是按照節目單的順序,以秒來計算操作的,緊張程度可想而知。在綵排中,由於節目間的銜接較緊,加上操作人員動作比較緊張,曾經造成演員掉進機關的事故。事後陳主任提醒操作人員,“綵排期間,是發現問題的時候,你不一定完全按照節目單走,你要看著現場,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操作,哪怕因為動作晚了,節目有一點耽誤,也要絕對以安全為主。”

  安全措施在不斷地完善當中,雖然真正的操作人員只有四、五人,但每一個關口都安排了安全人員。晚會安全人員將近四十名。他們身處舞臺底下,通過監視器把握演出節奏,引領演員安全通過地下通道,步入舞臺。

  目前,技術部門也在和節目部門協調,調整節目的銜接,保證演員的安全,下決心把“安全第一”貫徹到底。

  採訪即將結束時,陳主任坦言,“經過幾次綵排,很多工作也在不斷地調整。不管是燈光煙霧、聲音視頻、節目結構,還是舞臺美術、機械舞臺,都要靠工作人員之間地不斷磨合來進一步完善。這些製作人員實際上也參與了晚會創作,他們對整個晚會的結構都在發揮作用。”的確,春節聯歡晚會的技術製作人員可以説是整臺晚會中最“心不在焉”的觀眾,他們雖然聚精會神地關注著晚會的每一個環節,卻完全沒有把心思放在節目上,他們的注意力在燈光上、在音響上、在圖像上、在演員安全上……正是他們以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在為春節聯歡晚會保駕護航。

責編:水晶石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精彩節目自家談(四):丹尼斯夢幻(組圖)(2003/01/25/ 00:13)
  • 精彩節目自家談(三):歌曲《讓愛住我家》(2003/01/24/ 23:04)
  • 精彩節目自家談(二):音樂劇《不見不散》(2003/01/24/ 23:01)
  • 精彩節目自家談(一):小品《足療》(2003/01/24/ 22:51)
  • 2003春節聯歡晚會精彩節目主角“現身”説法(2003/01/23/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