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教育産業化“諱疾忌醫”?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1日 15:00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27日,教育部召開2006年第三次新聞發佈會,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解答問題時表示,教育部從來都是反對教育産業化的,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近日提出“有違教育公益性原則”等五大觀點,明確反對教育産業化。(《北京娛樂信報》2月28日)

  這位教育官員説,第一,教育是公益性事業,教育産業化是與教育公益性原則相違背的。第二,非義務教育的成本分擔機制,與教育産業化有著本質的區別。第三,發展民辦教育不等於教育産業化。不能把發展民辦教育和教育産業化等同起來。第四,經過認真調查,我們發現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把“教育産業化”作為國策。第五,公共政策領域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教育産業化。

  筆者認為,第一,教育産業化只是改革的一種形式,並不一定要改變教育的公益性特徵,説教育産業化就是與教育公益性原則相違背,是一種絕對化的“認識論”,為什麼非得強調産業化與公益性對立的一面,而對它們相統一的一面卻視而不見?如果能夠通過走産業化之路實現公益性目的,豈不更好?第二,非義務教育的成本分擔,雖然在概念上將它界定於“成本價”,似乎與産業化風馬牛不相及,但在實際操作中這樣的成本可信嗎?對它的構成公民有充分的知情權嗎?面對一查一大堆的亂收費,還能解釋為這一切都有成本核算作為依據的嗎?第三,民辦教育如果不是在按産業化的路走,又是在走什麼路?這不是“白貓非貓”的悖論嗎?如果政府過多地干預民辦教育的經營,使之偏離市場的制約與調控,那麼這樣的民辦教育遲早要淪為“四不像”的怪物。第四、世界上沒有的東西,中國人就不能嘗試,世界上沒有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我們不是照樣走出來了?而且還走得很穩,連金正日看了都感慨萬千而睡不著覺。第五,不必從公共政策領域開始發動所謂“旗幟鮮明”反對教育産業化,走不走産業化,教育改革何去何從,為什麼不能聽聽老百姓的聲音再下定論?

  恰恰相反,現在教育領域出現以亂收費為主的種種亂象,正是因為沒有一家教育事業單位在正而八經地走産業化的路子,也很少有民辦教育走好了産業化的路子足以充當樣本。實質上,有些學校特別是重點中學和名牌大學就是借用市場的手段,打著公益的招牌,在謀取團體利益,所不同的只是把産業化的正經給歪念了,使産業化不明不白的背上了一隻“大黑鍋”,導致民眾將亂收費等同於教育産業化。眾所週知,我國市場經濟建立初期曾出現過“雙軌制”,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驚險一躍”之時,不僅在意識形態範疇,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引申出諸多問題,一個最典型的範例就是“官倒”,當時流行稱“倒爺”。而時下教育的現狀相似于“雙軌制”時期所凸現出來的種種矛盾與挑戰,當遠不止一所大學因為受到亂收費的指控而喊冤叫屈之時,我們隱約中看到了“倒爺”的影子。

  在這樣一個轉型的關鍵時刻,我們有什麼理由不面對産業化這樣一條可供選擇之路而試它一試呢?改革有衝突;有陣痛;有博弈;甚至有風險,但是不改革只能抱殘守缺。那種一提到産業化就談虎色變般的恐懼,就號召旗幟鮮明地反對的做法,其實就像一隻把頭鑽到沙子裏的鴕鳥,外面的變化一點也不會因為你的膽怯與畏縮戛然而止,相反,舊的矛盾沒有徹底破解,新的矛盾又層出不窮。我們完全有能力像農村大包乾、企業改制那樣走好教育改革的每一步,關鍵在走,而不在於事先設定走什麼樣的路。任何諱疾忌醫都是徒勞無益的。(作者:潤無聲)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