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央視網評] 期待改進“兩會”報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6日 15:12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一年一度的“兩會”即將沐浴春風在北京拉開大幕。全國人民對於“兩會”是“相當地”關注。關注兩會,表現在關注“兩會”的新聞報道。我在每年的“兩會期間”堅持做到了“三個天天”:天天收看央視的《新聞聯播》,天天瀏覽新華網、人民網的“兩會”專題,天天翻閱各級黨報。“三個天天”使我比較及時、全面、準確地得到了“兩會”的信息。

  然而,每年關注“兩會”新聞,也感覺媒體在“兩會”報道上應該做一些改進。我這裡説的改進主要不是指技術方面的、表面化的,而是指內容方面的、實質性的。起碼應該有三點改進。

  第一,領導同志參加代表團討論的報道,應該有別於通常領導政務活動的報道,體現出領導同志以普通代表的身份參加討論。可以適當突出一點領導同志,但不應該把其他代表放在“陪襯”的位置。領導同志參與討論,在報道中應該叫“發言”,不應該叫“講話”,並且儘量不用“指出”、“強調”一類字眼,最好用“説”,多寫領導同志與普通代表的對話。這樣才能體現“兩會”報道的特點。

  第二,報道人大代表、政協會員的發言,應該減少客套話、雷同的話和缺少深度的話。我注意到,往年報道普通代表發言,客套話較多,聽完報告都説“這是一個好報告”,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説這是客套話,新聞報道不該堆砌這類的客套話。更需改進的是,新聞中應該多寫代表、委員有思想深度的、有實質內容的發言,適當增加批評性的發言。對於我們工作中的失誤、制度上的欠缺等,連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都能講,代表、委員談了怎麼就不能報道呢?所以,不應刻意回避代表、委員對“一府兩院”工作的批評。當然,如果有牢騷性的語言,新聞報道回避一下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不至於發牢騷。

  第三,媒體應該給來自基層的代表、委員以應有的版面、鏡頭。過去在這方面做的不是很到位,報紙、網站的版面、電視臺的鏡頭較多地給了高層人士。“兩會”期間,省部級領導幹部訪談很多,而對最基層的代表、委員的報道很少。今年能不能改一下?省部級領導幹部通過媒體向公眾發表意見的機會多的是,而基層代表、委員發表意見的機會很有限,“兩會”報道應該給他們這樣的機會。

  上述三點建議,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兩會”報道要體現“兩會”性質。這個性質的最鮮明之處就是,大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發言權是一樣大的。我們的報道不能讓人們感覺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發言權有大有小,應該讓人們感覺到,在“兩會”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商討國是人人平等。(作者:羅天柱)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