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華快評:三峽工程是民族自強的代表作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6日 17:11 來源:

  新華社宜昌9月16日電(記者施勇峰、江時強)三峽工程左岸電站14台機組9月16日全部投産發電,這個標誌性事件,讓國人歡欣鼓舞。充滿了“世界之最”的三峽工程,在中國內陸腹地發揮著助推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在大規模建設13年後,它巍然聳立的雄姿,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平發展的時代背影。 

  三峽工程,是民主與科學決策的結晶,它利用了人類已有的現代文明成果,是制度和智慧雙重催生的産物。從1919年孫中山先生提出動議,到1994年正式開工,三峽工程經歷了70多年漫長的論證、分析、規劃階段,才使得工程最終得以實施。改革開放使中國引進世界最先進的水利水電技術,並且運用股市、債券等資本市場解決融資難題,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興建三峽工程,顯示了中華民族治理長江的新境界。三峽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峽工程蓄水至高程175米後,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可有效控制長江上遊洪水,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現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三峽電站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846.8億千瓦時;加上右岸地下電站的6台機組,最終裝機容量可達到2240萬千瓦,將為能源不足的華東、華中和華南等地區提供可靠、清潔的能源,對經濟發展和減少環境污染發揮重要的作用。三峽水庫蓄水後可顯著改善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長江航道,萬噸級船隊直達重慶港,航道單向年通過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 

  可持續發展、與自然和諧共處貫穿了三峽工程建設進程。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與三峽工程同步進行。三峽工程本質上就是一項改善長江生態、防災減災的工程。它建成後,可以保護下游平原地區150萬公頃耕地和1500萬人口的生命財産安全,其防洪效益是最大的生態效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三峽工程全面分析、科學評價建壩對生態環境的正反兩方面影響,嚴格地按照環境保護的要求,科學地選擇壩址和制定施工方案,精心設計和組織實施庫區、壩區環境保護及恢復計劃,從目前實施的結果看,三峽庫區水資源環境、水土保持、植被生態、移民生活、庫區經濟均保持了良性發展的好勢頭,生態環境“先開發、後治理”的被動局面沒有出現。 

  三峽工程還帶動了我國重大機電裝備國産化,集當今世界水電科技之大成,成為我國自主創新的傑出代表。“大江截流和混凝土防滲墻施工技術”“永久船閘高邊坡施工技術”“大壩混凝土快速施工技術”等等,一大批水利樞紐施工技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新精神。此外,通過國際招標引進、消化並創新的70萬千瓦大型混流式水輪發電機設計和製造技術,已使我國水電製造業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三峽工程完成任務量已超過80%。“行百里者半九十”,肩負著中華民族的重托,三峽工程的建設者們,將創出更多的讓民族自豪的輝煌業績。 

責編:柳博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