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七一”前夕訪鄭培民之妻楊力求女士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30日 22:07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長沙6月30日電 記者周青梅

  “七一”前夕,在鄭培民辭世三載之餘,記者探訪了他的家,從他的結髮妻子楊力求女士那裏,了解到“為民書記”生前身後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他送的這塊玉我一直戴在身上”

  位於中共湖南省委大院內的鄭培民的家,不算大,卻很整潔。客廳墻壁正中,挂著一幅鄭培民1998年在抗洪前線與前來視察災情的江澤民同志親切握手的工作照;還有胡錦濤、曾慶紅等中央領導看望楊力求的合影。這些被放大的照片用像框裝裱挂在墻上,既讓人覺得親切,又顯得莊重。在楊力求的心裏,這些照片既帶給她揮之不去的思念,更有一份關懷和慰藉。

  1973年,家在湖南湘潭的楊力求與時任湘潭電機廠團委副書記的鄭培民結婚。“他是一個事業心非常強的人,非常敬業。我欣賞的就是他對工作的熱情。”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楊力求充滿思念和悲傷的眼裏流露出了笑意。正是基於對丈夫的理解,婚後近30年,夫妻倆感情一直很好。楊力求將家裏的事情全部承擔下來,一心支持丈夫的工作;而忙於工作的鄭培民,也沒有忘記在細微處表現出對妻子的關愛。

  楊力求向記者展示戴在她脖子上的一塊玉,這是1997年在北京開政法工作會議的鄭培民,在商店花600元錢專門為她挑選的。玉的一面刻著“福”字,另一面刻著楊力求的屬相“豬”。楊力求記得,鄭培民當時出差回來的時候,她正生病住院。鄭培民揣著玉來到醫院,一邊親手給妻子把玉帶上,一邊笑著對坐在一旁的女兒説:“你媽媽戴了這塊玉,病就能好百分之幾十。”

  楊力求説:“從那天起,他送的這塊玉我一直戴在身上。”

  “我家人沒沾他一點點光”

  從1969年起便在湘潭新華書店工作的楊力求,因鄭培民到省裏任職工作,1993年調到省新華書店。幾十年來,楊力求沒有在工作上受到丈夫半點照顧。

  鄭培民是吉林人。兄妹都在老家,在湖南只有他一人。楊力求一家四兄妹。湘潭離長沙較近,楊家人就算是他們最近的親戚了。但楊力求説:“我家人沒沾他一點點光。”

  楊力求姐姐的兒子,已經30歲出頭,一直沒工作。一位同志告訴楊力求,可以把他介紹到某單位當保衛。楊力求心想幹保衛不需要什麼技術,只要有責任心就行,應該幫外甥一下。於是就跟鄭培民商量這事。

  “誰知他一聽就火了。説那不行。”從那以後,楊力求再沒提過幫姐姐兒子找工作的事,她的外甥到現在工作也沒著落。每當面對姐姐家人,楊力求都覺得“心中有愧”。

  同樣讓楊力求內心不安的,還有她兄嫂所處的困境。她的大嫂原在湘潭縣湘繡廠工作,後因企業倒閉下崗。鄭培民當時正擔任湘潭市委書記。楊力求坦言:“要是老鄭稍微跟縣裏講一下,甚至講都不用講,只要授意一下,人家馬上就能解決嫂子的工作。可他就是提都不提這個事。”現在,楊力求的大嫂只能靠在鄉政府工作的哥哥的一點工資和自己的低保金過生活,加上身體中風,家庭十分困難。

  “我既然要維護老鄭,就不可避免地要得罪其他人,包括自己家人。”楊力求説,一直以來,為了維護鄭培民的形象,她甚至和自家兄妹交往時都會十分謹慎。她苦笑著説:“要把好‘後門’可沒那麼容易”。

  “沒想到他們都記得老鄭”

  從鄭培民去世至今,每逢傳統節日,楊力求總會攜一家人去墓地祭掃,去時還總忘不了帶上鄭培民生前最愛吃的餃子、瓜子、黃瓜。三十載夫妻情深,楊力求始終難以走出丈夫離去帶來的心痛。但那些心懷感恩的人們自發的思念,又給年已六旬的楊力求平添了許多慰藉。“沒想到他們都記得老鄭”,話一齣口,她的眼眶涌出了淚。

  鄭培民生前出差經常光顧桃源縣殘疾人李德勝開的路邊店“照顧生意”。鄭培民去世後,一到清明節,李德勝一家便會從桃源趕來給他掃墓。

  2003年掃墓時,楊力求恰巧碰到了李德勝。“他們從沒來過我們家,我們也沒見過。我看他跪在那裏拜,使勁哭,卻不知是誰。就問他,他把手伸出來説是桃源的,我才知道。”

  湘西吧仁村的張來福也在清明節不辭路途遙遠,帶來同村人對“為民書記”的感念和祭奠。“張來福他們一家披麻戴孝來給老鄭掃墓,我好感動。”楊力求喟嘆:“老鄭已經走了,他們現在也不圖什麼,還能這麼老遠來看他,真是很不容易。”

  同樣忘不了“為民書記”的還有盲人作家曾令超。“他經常打電話給我,到長沙就來看我。”楊力求説,湖南大學一位教授,1992年被鄭培民挽留在湖大,一直到2002年,這位教授從未到過書記家,倒是每年過春節書記都會主動給教授拜年。“但老鄭走了以後,教授每年都來給我拜年,都來看我。”

  這樣的感動,無時無刻不在溫暖著楊力求的心。更讓她欣慰的是,兩個高學位畢業的孩子都秉承了丈夫的品格,兒子在商務部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女兒在湖南省教育廳工作同樣表現出色。

  “老鄭曾這樣對我説,作為黨的一級幹部,他的一舉一動都代表黨的形象,也是人民群眾認識黨的一個窗口,所以他總是規範自己的行為。而老鄭的行為也對兩個孩子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責編:馬芳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