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提高“執言能力”不是小事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9日 14:18)

  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省委專題學習會上批評一些領導幹部“不會説話”,“在很多場合處於一種失語狀態”,引發媒體的關注,引發了人們的思考:這是一種什麼現象?(5月30日《人民日報》)

  若論文化,時下的官員,尤其是黨政負責官員多是本科生,起碼是大專生,有文化,怎麼“不會説話”?若論閱歷,官至科處級以上級別,已接觸上上下下不少情況,腦中也累積方方面面的資料,怎麼會“失語”?然而,習近平指出四方面的現象就令人深思:與新社會群體説話,説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説話,説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説話,説不進去;與老同志説話,給頂了回去。一句話,與四類對象都無法溝通。無法溝通就意味著黨和政府的政策主張無法得到貫徹,也同樣意味著官員與這些人們有些隔閡。因此,與人民群眾的溝通就成了為官無法回避的要務。

  與群眾溝通,既有感情問題,也有個能力問題,也就是“執言能力”。“執言”,就是如何向群眾表達,如何與群眾思想上的交流。“執言”的重要,就在於使觀點談話能入腦入心,能引起共鳴,使群眾聽懂政策、聽進道理,“喚起人民千百萬,同心幹。”

  對“執言”,我們幾代領導核心,老一輩革命家都是極端重視,而且是“執”得非常出色的。一次談話,一次演説,往往能引發共鳴,産生巨大的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既有“仗義執言”,更多的是“據實執言”。“執言”的力量在於實際情況對群眾切身利益的正確了解。比如,對農民工這樣的群體,就有一個如何避免遭受歧視的問題。官員的話能説得上去,就得了解他們的遭遇,同情他們的遭遇,想方設法化解他們的遭遇,這樣做了,話也“投機”了;又如,對待困難群眾,就要求官員到他們家看一看,問一問,聽聽他們心聲,幫幫他們排憂解難,這樣做了,群眾就會心順了,對話也容易進行了;又如,對待青年學生,就要看到他們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負的特點,循循引導他們認識不足克服不足腳踏實地為祖國貢獻力量。假若下車伊始這也指責那也批評,這樣就難以談得進去;再如,對待老幹部,他們有經驗、有貢獻,就得尊重他們,關心他們。假若趾高氣揚,一派欽差形象,十有八九會給頂回去。由此可見,成功的“執言”,就是“以人為本”的具體化,只有立足於“以人為本”,才有可能言到好處,正中下懷;言之侃侃,聽之開懷,從而達到溝通的目的。

  “執言”的成功,需要作出一番艱苦努力。比如,調查研究掌握事情的來龍去脈;學習理論、熟悉政策,使腦子豐富起來。這樣,與群眾談話,既會言之有理,而不至於言之無物;既會言之循循,而不至於出現欲言又止的尷尬僵局。就以溫總理6月4日訪問河北一個農村為例。報載:天色已近傍晚,溫家寶又臨時停車,走進東上澤村一個農家小院,招呼村民們坐在一起。“從我一路了解的情況看,現在農民還有幾件難事:一是水的問題,要保證農民生産生活的長期用水需要。二是農民的看病問題,關鍵是太貴,最怕住院。三是孩子上學問題。四是建設新農村,改變一些地方村容村貌差的狀況。” “聽著總理真誠的話語,農民們激動得鼓起掌來”。人們看到,總理的話之所以能引來農民的掌聲,顯然,是總理的話反映了農村的實際狀況,表達了農民的心聲。而總理的話能引起農民的共鳴,又因為是總理“一路了解情況”,也就是人們所常説的“心中有數”。因此,官員提高“執言能力”又在於過硬的調查研究功夫。調研越深,問題越清楚,思路也越清晰,講話就顯得越有骨有肉。

  由此可見,官員“執言能力”事關執政能力,不是小事一樁。(作者:亦菲)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劉英來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