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制度建設是根治衙門病的良方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5日 14:23)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成都市將從下月初正式啟動規範化服務型機關建設,從定責、決策、執行、監督、考核五個環節全面改進機關作風,對機關的“衙門作風”實行大“清掃”,實現機關由“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轉變,從機制建設上使機關達到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要求。(《成都日報》5月13日)

  機關“衙門病”,可謂由來已久,不少地方的機關都或輕或重的染有此疾。廣大群眾對機關的“衙門作風”,更是深有體會。“門難進,臉難看”、“磨破嘴,跑斷腿”等等,就是群眾對機關“衙門作風”的形象描述。這種機關衙門作風,廣大群眾深受其害,頗多怨言微辭,直接影響了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和公信力。另一方面,這種衙門習氣的長期存在,又導致機關部門中辦事拖拖拉拉、推諉扯皮之類不良現象,層出不窮,屢見不鮮,使機關部門辦事效率低下,成為政府機關提高行政能力的障礙,也令機關部門頭疼不已。

  因此,機關部門中的這種衙門作風早已成為眾矢之的,要求根治這種“衙門病”的呼聲不絕於耳。按理説,這種“衙門病”既然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本來應早該絕跡。然而,毋庸諱言的是,儘管這麼多年來,種種整治機關作風的措施也出臺了不少,單是要求機關改進作風,提高服務質量的文件通知,已是“積紙成山”,卻始終收效甚微,療效並不理想。似乎這種機關“衙門病”正是應驗了那句“病去如抽絲”的醫學名言,總是沉疴難起。

  難道這機關“衙門病”就真的頑固到百藥無效的地步,令人束手無策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俗話説,治病必求於本。只要找到了病根,摸清了病情,再對症下藥,就沒有治不好的病。這機關“衙門病”之所以長期得不到根治,原因就在於沒有找準其病根,以前的諸多“藥方”,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標不治本,藥不對症,所以總是病情反復,難以去除。

  其實,追根求源,這機關“衙門病”的病根,就在於機關制度建設的不健全和薄弱。具體來説,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職責不清,機關部門對分內之事處於一種可管可不管的模糊狀態,機關部門管事全憑“心情好壞”而定,有利可圖的,眾多部門爭著搶著管,麻煩困難的,則不聞不問,互相“踢皮球”。等到問責時,卻誰都好像沒責任。二是獎懲機制不健全。現在的機關部門裏,大家吃的是“大鍋飯”,住的是“保險櫃”,事情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一個樣,沒有動力,也沒有壓力。 三是政務不公開,為機關部門以權謀私洞開一條賺取非法外快的秘密通道,“吃拿卡要”自然成為一些機關部門辦事的“法寶”。四是監督機制不完善。面對機關部門的種種惡習和不良現象,群眾只能抱怨,卻沒有監督機構來問責,即使有誰過問了,也往往是不痛不癢,不了了之。身處這樣的寬鬆環境,雖然怨聲載道,機關部門自然充耳不聞,無動於衷,依舊自得其樂的我行我素。總之,正是由於這些機關制度建設上的缺失薄弱,使機關染上“衙門病”而久治不愈。因此,要徹底根治這機關“衙門病”的頑症,掃除機關衙門作風的陋習,就必須從機關制度建設入手,方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現在,成都市找準了這機關衙門病的病根,改方換藥,對症而治,撥本塞源,從制度建設上著手根除機關“衙門病”,可謂是“釜底抽薪”,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後要説的是,對成都市這一作法和努力表示讚賞的同時,也不應抱著藥到病除,立起沉疴的急切期待,以為機關部門的“衙門作風”立即煙消雲散,蕩然無存,從此萬事大吉。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機關“衙門病”畢竟是頑症,不可能像神仙治病般能“一把抓”。但是 ,既然找到了病根,對症下藥,這“衙門病”的去除,為期當不遠,這是值得期待的。(平開俊)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任今航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