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扶貧資金:誰動了農民的奶酪?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3日 16:51)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2004年4月,國家給吉林省長嶺縣海青鄉海青村20名貧困農民每人撥下5000元的黃牛專項扶貧款,可最後發到每人手裏卻變成了50元錢,發錢的時候,鄉村幹部還嚴厲地吩咐説:“上面有人問到這筆錢,就説給了5000。”(《東亞經貿新聞》3月21日報道)

  擠佔、挪用、剋扣、截留扶貧資金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雖然國務院分別於1997年和2000年就頒布實施了《國家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和《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但是扶貧資金被層層盤剝、雁過拔毛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傾向,吉林省長嶺縣農民的扶貧資金由5000變50的事實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制度不可謂不完善、監管程序不可謂不健全,可為什麼扶貧資金被剋扣的現象仍然屢禁不絕呢?我們有必要再次重新審視我們扶貧資金的體制問題。看一下扶貧資金的審批和發放體制我們就會發現:現行的扶貧項目審批和發放體制環節過多、程序繁瑣,縣上編制的項目計劃要層層上報到市、地、州、省甚至國家計委審批立項,然後再由省逐級層層下批到縣,這造成資金運作的低效率不説,也給一些不法分子在各個環節上大做文章,層層盤剝留下了很大的空間,雁過拔毛的事情屢屢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種低效率的、存在很大“尋租”空間的體制必須得到改變。怎麼改呢?鋻於當前扶貧開發工作中因條塊分割、機構重疊、職能重復、政出多門、相互制約而導致的管理職能弱化、部門權責分離、資金流失、使用效率不高的局面,必須對扶貧資金實行專門管理,以保證專款專用。具體的做法就是,成立一個專門對中央負責的扶貧基金會。對於關涉農村的扶貧資金,不管是中央的扶貧資金、省上的扶貧資金、各對口部門的扶貧資金、還是外國機構的貸款以及各界的捐贈等,都應該集中到縣一級的扶貧基金會,由扶貧基金會統籌規劃使用。由縣級機構直接對中央負責集中管理扶貧資金的好處在於:避免了扶貧資金的分散使用、提高了利用效益,減少了浪費。更重要的是,減少了一些人或者部門拿扶貧資金開刀,截貧濟富的可能,使他們沒有了空子可鑽。

  儘管如此,監督仍是不可或缺的。既然基金會直接對中央負責,中央就應該派專人負責檢查扶貧基金會的運行情況,把實際情況與各地上報的書面材料相對照;加強對項目的跟蹤管理,以便及時發現項目管理和執行中的問題;健全檢查制度,把項目審查與實地抽查結合起來,實行定期與不定期檢查制度,實行歷史與現在對比檢查。同時,雖然基金會不對各級政府負責,但是各級政府必須履行監督的職能,這樣沒有利益糾葛的相互制約更容易達到監督的目的。

  扶貧資金是老百姓特別是農民的“救命錢”,這份“奶酪”誰也不能動,只有多方都呵護、多方監管,這份“奶酪”,才能真正甜在老百姓心裏。(作者:張若漁)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張會玲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