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別讓改製成了耍賴的代名詞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2日 14:50)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今天,我在人民網看到這樣一條消息:《黃石礦務局改革方案》得到市企業改革領導小組批准。礦務局所有具有造血功能的企業和有效資産全部劃歸新組建的工礦集團,其餘企業採取關、停、並、轉、出售等形式,全部退出國有序列。改制後的黃石礦務局,實際上只是一個空殼,所謂“承擔歷史債權債務,處理遺留問題”也只能是一句空話。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名存實亡的空殼礦務局,卻要償還所欠的2.55億元電費。這實際上等於宣佈,供電公司的兩億多電費被懸空了。

  時下,一些地方政府深知改制的好處。他們借改制之機,把企業一分為二,然後讓那個已經奄奄一息的企業繼承債務,而讓另一個脫胎換骨,再造新生,從而做到輕裝上陣。前幾年,就有一些地方借改制的方式,大量地逃廢銀行的鉅額債務。在一些地方政府看來,企業是自己的,銀行是國家的,不騙白不騙,不賴白不賴。甚至有的地方還相互交流經驗,他們賴銀行的債務、賴電力公司的債務、賴外地人的債務。方式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讓人目不暇接。

  在一些地方看來,這樣做的好處多多益善:地方扔了包袱,企業有了生路,職工有了出路。之所以會這麼看,是因為官員任期一般比較短,這樣容易出政績,這樣容易安定團結。他們用賴了的錢換來了平安,換來了短暫的利益。實際上,這樣做的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你騙了銀行的錢,銀行就不可能再大力支持你,因為銀行也是企業,也要講效益。你的信用壞了,投資環境就遭到了嚴重污染,誰敢和強盜做生意,除非是亡命之徒。

  一個地方和一個人一樣,沒有了信用,就沒有了可靠的朋友,就不會在困難時得到支持。我們提倡改制,是要轉換經營方式,是要把企業搞活,靠的是智慧,靠的是經驗,是在用一種新的機制把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是在法律的基礎上運作的。如果我們靠改制大發不義之財,自己日子好過了,卻坑害了別人,影響了一個地方的聲譽,這樣的改制是耍賴,是拿良心和人格做交易,發的是不義之財,走的是不歸之路。

  我們國家在八十年代後期和九十年代形成的許多不良貸款,大部分是企業借改制賴掉的。它使中國的銀行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面臨金融風險的考驗。而且它破壞了中國的信用體系,切斷了信用鏈的許多環節,讓國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此,政府部門要規範改制,要把改制建立在講信用、講法制、講公德的基礎上。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石,是人類進步的基本要素。耍賴,失去的將是發展機遇,而得到的絕不是群眾公認的政績。對改制中不法行為,我們應該採取果斷的措施,市場經濟的良好基礎和秩序是不容破壞的。 (網友:王君文)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任今航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