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虛報的農民收入怎不讓改?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1日 13:29)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虛高的統計數為何降不下來》(3月20日法制日報),一文揭露了貴州西北部畢節市團結彝族苗族鄉,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虛報農民人均純收入,到2003年達到了2508元,高出了畢節市平均水平的952元,成了當地的“富裕”鄉。可是實際只有千元左右,有很多群眾吃糧靠救濟、住茅草房,還有“很多人家是靠破棉被和草被過冬”。由於虛報致使貧困鄉不能享受國家的扶貧優惠政策和扶貧項目。鄉里要把虛報數降下來,市裏卻規定“只能增不能減”。

  虛報了為什麼不讓改過來?因為一改官員的政績就“縮水”,這可是關係到仕途升遷的大事,不僅不能改少,每年還要增加。政績上去了,官員陞官發財,農民卻遭了殃,應該享受的國家優惠政策,本來可得到的扶貧項目,都變成了官員平步青雲的階梯。同時也説明,數字弄虛作假在基層已氾濫成災。聯想到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國家統計局長李德水披露的各省市區上報到國家的GDP也有近20%的水分,説明弄虛作假之風已從基層蔓延到省一級。為什麼要在數字上作假?因為這最省力、最簡單、最便捷。創造政績你只要在數字上做做手腳,就可輕而易舉地實現。這不是沒有先例,而且並沒有哪一個人因此而受到處罰,既出政績,又有榮耀的事,誰又何樂而不為?

  統計數字的弄虛作假是一種嚴重的腐敗,八十年代的一位中央領導説這是“以‘數’謀私”,現在流行的“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説法都是一針見血。這種腐敗嚴重地損害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損害了群眾利益,甚至對黨和國家的科學決策産生了負面影響。1958年大躍進中的虛報浮誇,人們還記憶猶新,歷史的教訓不應忘記。弄虛作假只能欺騙自己,糊弄不了人民,最後是害人害己,禍國殃民!團結鄉虛報農民人均純收入,嚴重地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就是一個典型。

  現在是醫治這個頑症的時候了。地方的各級領導要認真學習“三個代表”的思想,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堅持實事求是路線,不搞高指標、高速度;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幹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堅決杜絕人為的干擾統計數字高低、弄虛作假現象的發生;要認真執行《統計法》,對虛報浮誇,騙取榮譽,因此而加官晉爵的要給予黨紀政紀處分。同時加強統計監督,堅決糾正弄虛作假的數字,讓這些投機取巧之徒的目的不能得逞。

  最後,要問一下畢節市的有關領導和部門,數字弄虛作假了怎不讓糾正?只能增加不能減少,這是哪來的規定?虛報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嚴重地損害了團結鄉農民的利益,你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到哪兒去了?實事求是的路線難道就不能在這裡得到貫徹,《統計法》難道就不能在這裡執行?(作者:szshkq)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劉英來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