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綠色考核制”催生“綠色GDP”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7日 10:55)

  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日前透露,環保總局已經向中組部建議,把執行環保法律法規、污染排放強度、環境質量變化、公眾滿意程度等4項環境保護的指標,列入各級地方政府幹部的考核體系。環保納入政績考核體系的試點,將首先在四川、內蒙古和浙江這三個省、自治區進行。(3月16日央視國際)

  這條新聞傳遞給我們一個信息: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已響起了起步的隆隆足音,而不再只是坐而道、紙上談兵了。在現行的黨政幹部考核體系中,共有3大方面17項內容,其中環保只佔1項。而即使是僅有的1項,在實際操作的層面,也幾乎成了陪襯,可以忽略不計的。環保政績考核制度的推進,意味著環境保護將與地方官員的“烏紗”挂起鉤來。也就是説如果一個地方的GDP不是綠色的而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那麼這個GDP哪怕再大,不但不會成為地方官員的政績,相反只會讓其為此丟掉“烏紗”。

  這些年來,相當一些地方GDP上去了,生態環境卻下來了。平常時節也在喊“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但一碰到實際,“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發生了矛盾,則馬上將後者棄之一邊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有水快流”,流來流去變成了涸澤而漁;吃祖宗遺産,砸子孫飯碗,幾乎成了一些地方的“發展模式”。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政績考核的偏頗失準。現行考核體系存在的一大缺陷,就是過分注重“數字”,把發展簡單地等同於“數字”。至於這個“數字”是什麼“顏色”的,則不是考核所關注的。既然政績考核異化成了“數字考核”,評價一個幹部工作如何,是否提拔使用,全取決於“數字”是不是好看,自然會使一些幹部熱衷短期行為,不惜拼資源、拼環境,而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幹部因為著眼長遠,不搞急功近利反而吃了虧。

  寧可在政績考核上吃虧,也不搞殺雞取卵的幹部自然是令人欽佩的,但是為了準確的選擇卻必須“考核上吃虧”,這個結局又無論如何難以讓人釋懷。更不必説,這不僅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幹部吃了虧,更是科學發展觀在吃虧。因為在“數字出政績”的牽引下,必然導致短期行為的愈演愈烈,甚至引發萬劫不復的生態災難。政績考核不僅是考核幹部的工作實績,而且更是幹部從政的導向,從這個意義上講,政績考核體系是不是科學,不但關係到能不能真實、客觀、公正地反映出一個幹部的工作實績,更關係到我們事業的發展方向。輿論形容環保政績考核制度為“綠色考核制度”,這個形容恰也承載著公眾對綠色GDP的期待。(奚旭初)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李莽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