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從總理感動“網談”説起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5日 14:27)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3月14日上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召開記者招待會引起了媒體及網民的極大關注,大家紛紛點擊新華網,向總理提問。 在記者招待會上溫總理強調説:“其實關心兩會的是全中國人民。昨天我瀏覽了一下新華網,他們知道我今天開記者招待會,竟然給我提出了幾百個問題。我覺得他們對國事的關心,深深感動了我。他們許多建議和意見是值得我和我們政府認真考慮的。”(見新華網2005年3月14日電)

  一句“深深感動了我”映出了總理對網上建議、評論之心情;一句網民“對國事的關心”更是對“網談”民意主流的正確評價。

  然而,面對越來越受各屆注目的“網談”,有的名人卻視作另類。比如,全國政協常委厲以寧教授近日的一句:經濟學家“要頂住互聯網壓力”就頗發人深思。(見《財經時報》2005年3月12日訊)

  誠然,厲委員關於“經濟學家要頂住互聯網壓力”有“來龍去脈”。他説:經濟學家要有勇氣頂住兩方面的壓力:一個是上面的壓力,不做風派;一個是互聯網的壓力,互聯網上説什麼都有。應該肯定,厲委員説的是實情。互聯網常常會形成輿論傾向,有時甚至會形成排山倒海之勢。就“新鮮熱辣”的新聞熱點為例。筆者注意到一個主流網站關於此次全國“兩會”熱評就達50000多條;建議承認雙重國籍,允許移民參與國內政治高達51000多條;政協委員建議每年南京大屠殺日舉行國家公祭也超過51029條;而斥責台獨分子將率眾反對《反分裂國家法》高達50000多條等等。在新華網前些天在一個不顯眼的地方刊出“總理記者招待會,你想問什麼?”的小標題之後,短短數十小時立即跟進“幾百個問題”。不言而喻,這是網民為總理獻計獻策,為政府工作出謀劃策。主流網站的“網情”反映了社會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呼聲。假若一定要説是“互聯網壓力”的話,這無疑是順應民心推動進步之強力。

  互聯網上的壓力也是有的。人們記憶猶新,每遇特大礦難發生,每遇一些危害社會、危及老百姓的典型曝光,每遇典型貪官污吏的出現,總見互聯網有聲音。有的聲音非但尖銳得很,而且分析博古引今頭頭是道。許多時候,對某些社會熱點問題互聯網常是網評如潮,大有“打破沙鍋問到底”,“敢把貪官拉下馬”之勢。難能可貴的是,很多“網評如潮”之後,時見地方政府有反應動作,比如,近年湖南邵東官員在廣西野蠻衝卡;內地貧困縣搞豪華演出;湖南嘉禾縣野蠻拆遷等典型事件迅速處理,無不打上互聯網的印記。可以料到,被曝光的當事人及其頂頭上司,內心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與許多事情一樣,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假若沒有包括互聯網在內的輿論監督態勢,一些事情的處理恐怕沒有那麼迅速,也沒有那麼大膽。從這個角度而言,互聯網有時候形成的壓力並非壞事。正因為互聯網的獨特作用,近年來,許多官員都注重利用互聯網宣傳政策,解釋法律,公佈信息,引導群眾,分流群眾情緒。更加重要的是許多官員注重從互聯網中了解民意,發現問題,迅速調查及時調整思路。

  誠然,互聯網也是“雙刃劍”。網上的言論並不一定反映實情,不一定正確。即使是合理的聲音,其遣詞造句也不一定準確。有時候甚至出現泄氣憤圖攻擊之言。假若這些也列入“壓力”的話,那倒不用怕,因為真理是在與謬誤比較中發展,謬誤終究會被主流網意淘汰。一個堅信自己觀點是正確的人們,面對方方面面的網評,還可以通過網評比較補充自己完善自己。怕的則是面對事實,卻不肯正視;怕的是面對講事實、充滿哲理的批評建議卻諱疾忌醫。一句話,怕的是脫離群眾,與人民群眾意願背道而馳。總理視網民的“網談”為“對國事關心”應該是對網上“壓力”的一正視聽。(作者:亦菲)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劉雅虹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