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農民工返家創業譜寫和諧音符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1日 12:45)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兩會”召開之際,得知這一組數據:5年來湖北省咸寧市返鄉創業的打工人員已達8000多人,創辦各類經濟實體1萬多個,提供就業崗位6萬多個。在湖南省攸縣,截至2004年7月,182家國有、集體企業全部改為股份制,其中92%是返鄉創業的農民工購買的。又據國務院2004年4月發表的《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白皮書稱,正在全國26個省市展開的“返鄉創業”已成為中國政府幫助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重點形式。

  這一組數字讓我們看到了城鄉交流的內在聯絡,都市因為農民工的到來,發展得更快更好;農民進城打工,有了錢回鄉再創業;還有,農民家鄉政府的扶持,使得農民工的價值又向上提升了一格,使農民工的個人行為上升到了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高度。城鄉群眾和政府都獲得了發展,農民工實現了自身價值更大化,如果説這不是和諧,那還有什麼能稱作和諧的呢?

  小到城鄉居民的身邊生活,大到國家的宏觀統計,和諧都是鐵的事實。和諧社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也不是從倡導之時才起作用,這些年來,農民工的離鄉與回鄉,從某個角度講,都是在尋找一個適合發展的環境,在發展中充分挖掘自身價值。從改革開放之初,打工潮就不斷升溫,雖然農業勞力資源受到損失,但短期的損失換來的是長效發展的資源積累,一旦條件合適,農民工的價值最終還是釋放到家鄉來。

  近年來,雖然農民工一直熱烈地關注著,似乎被關注的問題更多於收益,但在數據面前,我們只能説,農民工問題確實存在,而本質上的和諧性還是主流,圍繞農民工的生存發展環境,至少大致上是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他們的收穫,既是自己的小家庭,也是社會大家庭;既是都市的,也是農村的,而整個農民工群體的收穫就是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可能什麼都缺,但人力資源卻異常豐富的,“人口眾多”既是社會發展的負擔,但也是推進社會進步的優勢,就看我們如何利用。如果一座城市,一家企業,一看到農民工,就想他們可能是麻煩的製造者,是不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於是便出臺這樣那樣的限制措施,那麼無形中損失了諸多的資源,出現“民工荒”也不奇怪;如果農民工家鄉只看到稅費短期利益,不看到農民工回鄉之後的資金、智力等資源優勢,不用心扶持,那麼發展的步伐也會無形中緩慢下來。在這些假設情境之下,就無所謂和諧,無所謂發展,農民工的價值就會趨於零,甚至會成為“負數”。

  當然,主流的和諧不能掩蓋局部的不和諧,這也是客觀事實。存在問題不是什麼大事情,解決問題才是關鍵所在。都市如何優化農民工的生存環境,給予更合適的地位和條件,決定於都市的胸懷和對農民工價值認知的深度;家鄉如何再助農民一臂之力,提供繼續發展的得體的軟硬環境,讓他們在都市發展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也是一篇難以想象的大文章。總之,積極消除不和諧因素,比盯著不利因素和短期效益更具有前瞻性。

  不僅如此,促進這種和諧環境的建設與優化,整個意識形態也要充分展示和諧的主旋律,並通過藝術、理論、技術等多種途徑,加快更佳的和諧環境的到來時間,用深層的研究和生動的形式發掘農民工促進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激發農民工的巨大創造力。如此,“良性循環”才會越來越良性,城鄉發展才的後勁才會更足,社會發展的步伐才會更快。(作者:閔鏡品)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劉雅虹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