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稅費改革,破解“三農”問題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0日 13:13)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專題:2005年兩會

  農村稅費改革是農村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經過了一年的農村稅費改革,已經給農民帶來了實惠,給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變化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使長期困擾黨和政府的“三農”問題,呈現出了“又一村”景象。人們深刻感受到:稅費改革,破解“三農”問題的好招。

  第一,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農民種地不但不用交納“皇量國稅”了,而且國家還倒給種糧農民予以補貼,全部免徵農業稅,取消農民各種負擔,徹底改變兩千多年來農民繳納“皇糧國稅”的歷史,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根據有關資料顯示,2004年全國糧食總産量達到4695億公斤,比上年增長388億公斤,扭轉了1999年以來的連續5年下降的局面,糧食單産和當年糧食增産量均創歷史最高水平。農業出現了多年來少有的好形勢,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6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實際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2004年中央1號文件以農民增收為主題,這抓住了“三農”問題的核心,直接給農民以實惠,促進了農民增收的實現。在這個基礎上,2005年中央1號文件把政策集中指向著重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這就抓住了農村生産的關鍵,有利於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實現糧食穩定增産和農民持續增收。

  第二,有助於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過去不少的農村幹部為了催收稅費,直接影響了群眾對幹部們的信任,他們看見幹部們只知道"要糧、要錢、要命(計劃生育)",不能為農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因而逐步産生了對鄉鎮政府的怨恨情緒。為完成任務,部分鄉鎮政府只得照搬上級的一套,把任務分解到村一級。村裏為了完成任務,就把任務分解到村小組,村小組就分解到農戶。農民有意見,鄉鎮、村組幹部就想方設法哄騙和強迫農民完成。農民不配合,就出現了牽豬、扒糧、強行扣除農民的農副産品銷售款等問題,引發了不少惡性事件。群眾因此把矛頭對準鄉鎮政府和鄉鎮幹部,直接造成了群眾與政府的對立,加上部分鄉鎮政府本身存在的問題,為了表達自己的厭氣甚至憤怒,他們就通過各種合法甚至非法的形式向政府發難。如長期、大量組織群眾集體越級上訪;組織大面積抗糧、抗稅、不履行計劃生育等正當義務;組織農村宗族勢力甚至黑、惡勢力對抗鄉鎮政府和村級組織;任意踐踏村鎮建設規劃等國家和政府在農村基層實行的法律法規;公然組織群眾打砸政府機關或執法部門,毆打政府工作人員,故意堵塞交通,擴大事態影響等。近幾年的農村發生的群眾性事件次數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現在不但不再找農民收取稅費,而且還給農民發放糧食補貼,從根本上消除了農村幹群關係隔閡的誘因,極大地促進了幹群干系的改善和農村社會的和諧。

  第三,為鄉鎮機構改革打開了突破口。過去已經進行過多次的機構改革,但是鄉鎮機構改革卻是越改機構越多,越改人員越多,財政供養不起。我國的官民之比已高達1 比26,有的鄉鎮官民之比更是達到了1:20。有關部門對我國1020個有代表性鄉鎮的抽樣調查,平均每個鄉鎮黨政機構內設機構為16個,其人員平均數58人,超過正常編制的2至3倍;平均每個鄉鎮下屬單位為19個,其人員達到290余人,超編嚴重。面對沉重的養人負擔,就在農民身上打主意。許多鄉鎮機構已經陷入收費養人,養人收費的惡性循環的泥潭不能自拔。更沒有能力支持和發展義務教育和農村衛生等社會事業。農業稅和農業特産稅減免以後,農村基層政府財政收入受到較大影響,對其精簡機構和人員的壓力也在同步加大。生産關係必須適應生産力的發展。溫家寶總理指出,實現全面減免農業稅的目標只是農村稅費改革邁出的第一步,鞏固成果還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走更長的路。要努力推進相關改革,重點放在搞好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各項改革上。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説:“今年要在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免徵農業稅。全部免徵牧業稅。中央安排150億元,增加對産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鄉的轉移支付。明年將在全國全部免徵農業稅。原定5年取消農業稅的目標,三年就可以完成。”照這樣看,“三農”問題也將更快地得到交好的解決,農村的變化將會更加喜人!(作者:黃草坪)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劉英來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