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原創]後暫住證時代考量政府公共政策取向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31日 19:31)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北京“兩會”期間有消息傳出,北京今年7月可能取消暫住證。不過昨天有官員表示,“近期”將不會取消暫住證。這使得暫住證問題似乎變得撲朔迷離。其實,暫住證是否取消已不是一個關鍵問題,自從收容遣送制度被廢止後,暫住證已經沒有了強制性措施作為依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不辦暫住證,一些地方也取消了暫住證,暫住證退出歷史舞臺是遲早的問題,“後暫住證時代”漸行漸近。 (1月29日《新京報》)

  其實,今年北京的“兩會”,無論從“人口準入制”的提出、《外地來京務工經商人員管理條例》的擬欲廢止,還是到人大代表建議以“北京市居住證”替代暫住證,其聚焦的熱點便是“外來人口”。而且在會場之外,這些圍繞“外來人口”管理的建議或方案又不斷引起一波又一波的公眾評議。

  雖然,公眾對廢止暫住證制度仍存在爭議,也無法預知未來會有怎樣的替代制度。但至少已厘清了幾種認識:外來人員也是城市的組成部分,他們的權利應當得到全面尊重;即使戶籍壁壘短期內難以完全打破,過渡性的政策也應該向著公平而不是歧視的方向發展,讓外來人員不斷靠近“市民待遇”,最終打破“外來”與“本地”的界限。這些都是健康文明社會、公正秩序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

  對外來人員的“管理”問題,其實是城市管理者如何轉變對外來人員的態度問題。多年來,城市公共政策對外來人員的管理往往停留在“管”上,帶著有色眼鏡看人,從而滋生出了冷漠或敵視心理。顯然,在“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的“後暫住證時代”,已在考量政府公共管理政策的取向。政府部門要想通過一張小小的暫住證來達到管理外來人員的目的,已經變得日趨困難和不夠現實。一個現代文明城市的發展,不可能只看數字的增長,城市管理者也不可能只見“物”而不見“人”,更不可能將數百萬流動群體排除在政策之外。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公共政策的適時調整,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方向。

  無疑,公平對待外來人員的權利,必然涉及利益調整、觀念更新、資源分配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這就要求公共政策在調整過程中,必須順應社會發展潮流,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以實現社會整體利益優化為根本目標,徹底拋棄外來人員被排除在租房、購房、就業、求學、醫療保險、社會保險及享受社會進步成果之外的各種歧視政策,真正體現人性關懷的公共行政價值取向。將對外來人員的權益保護,作為責任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著眼點。

  落實在具體操作層面上,便是公共政策應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從排斥、漠視、等級特性向平等、人性、親和方向轉變。一是“平權”。徹底消除政策“鴻溝”和尊卑歧視,讓外來人員充分享受和本地居民同樣的權利和福利。二是引導。主要是激發外來人員群體中的積極因素,減少其中的消極因素,倡導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生存意識,鼓勵和支持他們主動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來,培養他們對城市的認同、認知和接納能力,確保城市與外來人員有機地融合起來。

  當然,社會變革有一個過程。期望在“後暫住證時代”外來人員與城市完全融合為一體,還存在諸多的制約因素,尤其是多年積澱起的思想障礙、體制障礙難以一時冰雪消融。但是,只要各級政府能夠適時調整公共政策取向,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保障來最大化張揚“公平”,相信這種期許會指日可待。(網友:寶慶邵陽陸)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任今航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