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民工轉化:歧視到善治的制度倫理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8日 14:55)

  1月26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研究部發佈報告指出,當前農民工權益得不到保護的根源在於,中國尚未建成完全平等的市場化的勞動關係,及其相關的調節機制和配套制度。未來幾年,中國需要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創造將農民工轉化為穩定的城市産業工人和市民的制度環境。(1月27日《中國青年報》)

  毫無疑問,打破戶籍樊籬、讓農民工變身城市産業工人或市民,將有助於農民工的權益更有保障,將有助於農民工更全面地享有城市資源及政策利好,顯而易見,這一承載著保障農民工權益並最終實現社會公平的預期,因而我們有理由對其充滿期待。

  曾幾何時,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現並涌入城市,形成了中國的一道特殊的景觀,雖然農民工成了城市建設的主力軍,而其權益卻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保障:辛苦工作一年卻無法得到相應的報酬,討回薪水甚至於要以死相逼;由於戶口的限制,大量農民工不得不徘徊在城市邊緣,成為“二等公民”,備受歧視;民工子女因戶口限制入學困難、甚至於無學可上,面臨教育尷尬。

  儘管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保障農民工權益的政策,一些省份也相繼取消了戶籍的城鄉二元結構,但農民工的處境並未得到相應的實質性改變。由於各地城市間奉行政策的不同,在農民工轉變成為市民仍然存在厚重的政策壁壘,從而使得那些有利於農工的政策利好也不能為農民工所享有,城市相對優越的基礎設施及教育設施也將農民工變相拒之門外。而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社會治安狀況變壞,不平等心理加劇、身份歧視等等。

  不得不承認,即使採用將農民轉化為城市産業工人或者市民的政策來保障農民工權益,其前提依然是基於對農民工的身份歧視而實現的。因為,真正的社會文明與進步理應體現在所有社會公民之間的平等,政策或制度本身不因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在當前,受城市基礎設施及資源的限制,客觀上還不具備將所有進入城市的農民工消化吸收為市民的可能。在這種現實情況下,身份的轉變也許是消除歧視的惟一良藥。

  也許單純農民工身份的轉變並不能從實質上改變農民工生活條件,但這至少代表著國家和政府在消除歧視、推動社會公平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社會進步必然是在不斷的調整與改進中實現的。農民工轉化為城市産業工人提出了一條善治思路,遵循這樣的善治邏輯,方能探索出相應的制度倫理,為最終實現所有公民的完全平等提供可能。

  城鄉二元化的戶籍格局已然打破,農民工轉化為市民,也許已為期不遠。(劉利軍)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李莽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