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銘記災難 感謝進步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4日 10:51)


北京市民為印度洋海嘯受災國家捐款

  據2月3日的京華時報報道,截至2日上午8時,北京市紅十字會、市接受救災捐贈事務管理中心已經接受社會各界入賬捐款逾50萬元。一份份國際人道主義愛心通過一筆筆捐款傳遞到了萬里之遙的海嘯受災地區。

  另據報道,東南亞地區地震引發的海嘯給附近國家帶來多年來少有的災難。為救助災民,中國紅十字會設立救災專用賬戶和捐贈熱線,接受社會各界捐款。迄今為止,共接到捐款和捐款承諾近2000萬元人民幣。其中520萬元人民幣已轉交國際紅十字組織和受災國的紅十字會。

  面對學生、老人都在為東南亞地區受災國家捐款的情景,我們可曾想到,當我們受到災難的時候,我們曾經拒絕了他國的友好援助?面對此情此景,恐怕感受到溫馨和和社會進步的絕對不止筆者一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傷各20多萬人,如此大的慘劇,我們當時基本拒絕國際援助,其中既有“家醜不可外揚”的因素在內,但更重要的是全能主義政府意識的深入骨髓。在全能主義政府理念的支配下,把幾十萬人的生命看得沒有“面子”重要,人的生命價值被無限低估。各界踴躍捐款的情景,張揚的是人的生命價值被重新認可,折射的是國際人道主義的精神的生長。

  從拒絕援助到熱情捐款,我們拋棄的是那種陳舊的思維邏輯,就是認為接受援助就是接受施捨,就會影響國家的形象,一定要單單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現在我國正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有義務在別的國家遇到災害時援助他們。當然,我們也應該在困難時刻接受國際社會給予的援助。與此伴隨的是有限政府和服務政府理念以及保障公眾知情權理念的確立。沒有這种先進政府理念的確立,我們就不可能坦然接受援助,更不可能高揚人的生命價值。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剎那間造成24萬多人死亡,16萬多人重傷,整座城市變成一片廢墟。即使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我們還是拒絕了援助。當今天對海嘯地區的受災者捐款的時候,我們應該感到成長的喜悅和社會的進步。回顧歷史不難發現,人類是在災難中生存與發展起來的。正是戰勝了無以數計的災難,才有繁衍生息至今的幾十億人口。作為給人類生命和財産造成重大損失的災難事件,有天災也有人禍。天災是大自然所為,可能是天文地理因素使然,也可能是其他生物作祟的結果。災難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但災難帶來的損失卻是可以努力減輕的。一次災難的損失程度,不僅取決於災難本身的破壞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受災者的承受能力和社會的綜合抗災能力。1995年1月,日本神戶發生了強烈的大地震,當地人民遇災不亂,救災有序,大大減輕了損失,被世人譽為“成熟的國民,成熟的社會”。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大廈遭受恐怖襲擊,大多數人秩序井然地撤離現場,倘若危急關頭混亂擁擠,不知要增加多少傷亡。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海嘯地區受災者捐款,就是增強受災者的承受能力,就是要減輕災難的破壞力。

  災難是從反面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沒有哪一次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災難是一面鏡子,折射的是社會變遷。我們有理由相信,災難過後,必將是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朱四倍)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責編:慕泉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