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東方之子] 志存高遠——王永志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5日 12:47)

    進入[東方時空]>>
    cctv_news新聞頻道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在中國航天界,他有著長勝將軍的美譽 ,在四十多年的航天生涯中,他領導指揮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成功。正是他和老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使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用十年時間跨越了國外四十年的航天發展路程。

  王永志,72歲, 遼寧昌圖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1992年被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解説:2004年2月20日,王永志獲得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500萬科技大獎設立以來,首次授予航天界。

  解説:王永志從1987年開始,就參與制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藍圖規劃。1992年工程立項後他被任命為工程總設計師,在最初的論證階段,他肩負的重要使命就是確定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他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王永志:當時有的同志提出三艙難度就要大,兩艙方案主張的人很多,兩艙簡單好做,啟動快,另外逃逸救生容易,這個艙小,一個艙能逃出去就行,要是三艙方案,倆艙都得逃出去,逃逸救生難,所以在這塊就爭論來爭論去。當然我是堅決主張三艙的,因為這個關係到中國特色。你能不能夠跨越式的發展方案。

  解説:今天看來,王永志當初力主的三艙方案還有三垂方案、落區選擇等一系列方案,都體現了他的前瞻性,這些方案的制定為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奠定了極其重要的基礎。

  王永志:飛船起步意味著我們將在美蘇後40年搞一個飛船,雖然我起步很晚,但是起點很高,我就是一問世,橫空出世,一齣世就和你完善搞了三四十年的一樣,而且局部可能還超過,最後,要是真的趕上它聯盟-TM,就是他的最後一種,最完善的火箭為目標,我趕超你,一步就到位。

  解説: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王永志還有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在工程實施階段對整個産品質量把關,讓他最難忘的是神舟三號發射前穿艙插座出現的一起故障。

  王永志:已經到發射場的,到發射場測試的時候就有一個插座,其中有一點它是不同的,斷了,本來傳遞信號的應該是通的,它斷了。到北京失效中心一解剖,一看這個當然是不同了,斷了,就拔開了。然後這個是這樣,再找兩個,在庫房裏再拿出兩個,解剖看看裏頭怎麼樣,一打開一看裏頭也是,都是這樣的結構。一看,我們一個行話,這不是一個偶然的事故,是個什麼呢?是一個批次性的

  張恒:那麼面對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對於您來講,面臨一個什麼的抉擇呢?

  王永志:我主張像這種情況就得徹底,重新設計生産。

  張恒:停下來的後果是什麼?

  王永志:整個的發射計劃就得改變,進度就得推遲。

  解説:如果重新設計生産,就意味著預定的發射將至少推遲幾個月,因此圍繞著停還是不停,當時有不同意見。

  張恒:那不同意見是什麼?

  王永志:我這一個信號我是用兩個點傳的,這個點不通了,我那個點也能傳過去了,

  還有一個呢,我這不是神舟三號嗎,我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用的也就是這個插座,都打成了,沒出事,

  張恒:這兩個都有道理?

  王永志:都有道理,這都是低標準,

  張恒:小小的插針出一點問題會影響這麼大嗎?

  王永志:那是,這都是,是連接的,

  比如地面一個信息,

  我叫它回來把發動機點著,結果這條線不通發動機點不著信號送不上去,不就是大簍子嗎?

  張恒:萬一不出這個簍子呢?

  王永志:萬一齣了呢,不是整個毀於一旦嗎。

  張恒:從一開始你當總師一直到神舟五號今天,你是不是堅持?

  王永志:這是個根本質量問題,不放任何疑點上天。

  解説:三個月後換上新插座的飛船重新回到發射場。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順利升空。

  對王永志來説人生的很多時候就像是火箭發射一樣,為了瞬間的成功要付出漫長的等待、過程也充滿艱辛。王永志1932年出生在遼寧昌圖的一個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寒,他是在大哥的幫助下背著父親上的小學,那時他的夢想是當一名生物學家。但是朝鮮戰爭爆發後,目睹美國飛機頻頻入侵東北領空,他改變了自己的理想轉而立志學習飛機設計。1952年,王永志如願考上了清華大學航空係,這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次自主選擇,從那以後的40多年裏,他的每一步人生變化都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3年之後的1955年,王永志被選為公派留學生,到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飛機設計和導彈專業,師從於前蘇聯的火箭之父科羅廖夫的第一助手,著名的火箭專家米申院士,留蘇期間的學習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61年,王永志回到祖國。回國後,他馬上投身到祖國的火箭事業。1964年,他參加了我國近程火箭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這時他年僅32歲。由於當時天氣原因導致推進器加注不進,大家都一籌莫展。

  王永志:那是6月底的天氣,特別熱,那地都烤臉,所以都很急,説彈頭進入不了彈道區了,這個試驗就得不到結果。所以當時大家一想,這個射程不夠,就讓加推進劑,多加點推進劑,發動機多工作一會,它不就射程遠了嗎,殊不知那個箱子也就那麼大了,也加不進去多少了。 張恒:那您當時是怎麼想這個問題?

  王永志:我是想你不能只考慮往里加,得想別的路子。於是我就建議,你把酒精再倒出600公斤來,這個時候它起飛重量輕了,它射程就大了,就把這個死重去掉了。

  張恒:當時你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大家接受你的想法嗎?

  王永志:當時我一説人家都不信,一個是你的想法就奇怪,另外人微言輕,當時我是試驗隊當官是最小的,也算最年輕的。

  張恒:那後來怎麼辦呢?

  王永志:就很著急呀,找誰能把這件事説明白呢?當時一想,在基地最高的技術負責人就是錢學森副院長,他是權威,乾脆我就直接面見錢學森。

  張恒:他當時的反應呢?

  王永志:他一開始一步一步地追問,到最後把這個詳情講完之後,他説有道理,行,所以他當時就告訴秘書,你把總設計師給我請來,把總設計師請來了,他説的是對的,按他的意見辦。

  張恒:結果怎麼樣?

  王永志:連中三元。三發都按照這個辦法打,都打成了。

  解説:這種逆向思維、不服輸的個性讓王永志的人生道路,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先後參與主持的六種新型火箭的首發全部成功,被譽為常勝將軍,用18個月完成大推力捆綁式火箭的研製,他讓國外同行驚訝稱奇,用十年時間趕超了國外近四十年的航天發展路程,他圓了幾代中國航天人的夢想。

  王永志:我覺得這10年我是非常投入的,也可以説是在一種很興奮的狀態渡過來的,總想把這件事情能夠叫它很圓滿的結束了,完成這樣歷史使命。我也經常用這個鼓勵自己,使命高於一切,

  王永志:自強不息、不甘落後,這一點一直支持著我,已經養成這個習慣了。就是不甘落後,為什麼要落後於人。

  張恒:你曾經跟人説過,説你這一生幹了三件事,三件事幹了一生,這三件事是指?

  王永志:就是年輕的時候,主要是注意力在搞國防建設,後來就發展成航天技術,特別是長二捆實現了那個抱負,我不僅能打中國的衛星,我也能走向國際市場,我也能打外國的衛星,還送啥呢?就把中國人送上天,這是非常大地願望。就這三件事。

  張恒:這三件事,你覺得滿意嗎?

  王永志:應該説是很滿意的。當然這個航天的事業,那還繼續發展,現在看來這都是歷史性的,可是更偉大地事情還在後頭。

責編:陶柯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